成功的失败者:张学良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从年轻时我就对研究历史人物抱有浓厚的兴趣,喜欢阅读《史记》《汉书》等古书中的人物传记;同伴们聚在一起,也习惯于运用自己有限的见识品评各类历史人物,像古人所说的,“雌黄出自唇吻,朱紫由其月旦”。而张学良将军,由于是同乡,相差不过三四十岁,自幼便听到大量关于他的身世、修为、行迹的轶闻,以及一些绘声绘色的传奇故事,而评论亦复不少,有时相互争辩,竟闹得不可开交。也正是从那时起,在心底暗自盘算着,有朝一日,定要以文学纪实的手法,为他立传,为他写真,把属于个人的独到见解穿插到里面去。

实际上,这项运作,上个世纪末就已经开始了。那个期间,我陆续写了一系列关于张学良的散文:《人生几度秋凉》《将军本色是诗人》《张学良读明史》《不能忘记老朋友》《尴尬的四重奏》《夕阳山外山》《良言美语》等,发表在京、津、沪的文学刊物上,而且大多进入了年度的散文选本,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有些文友看到了,鼓励我继续写下去,并且建议能够结集出版,这样,便有了那本《张学良:人格图谱》的面世。

几年时间过去了,回过头来审视,感到这部作品也存在一些先天性的不足,由于多数篇章是随机随感陆续写成的,事先未曾进行统一筹划,结集时也没来得及作通盘的梳理,致使格调、视角上不尽协调一致;而且,有些与少帅关系至为密切、甚至举足轻重的人物,如他的父亲张作霖、陪伴终生的至爱赵四小姐等,都没有写进去;包括传主本身有些重要方面也漏掉了,比如,“九·一八”他为什么不抵抗?晚年获得自由了,他为什么没有还乡?还有,他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他的生命历程跨过一个世纪,“长寿经”的根本之点何在?这些为人们所特别关注的问题,都需要作出回答,而当时却统付阙如。

增补、修订后的文本,内容得到充实,较前显得全面了;原有章节多数重新改写,斟酌弃取,补苴罅漏;结构、视角有所调整,力求体现整体性,前后贯通,风格一致;书名也做了改动。

说到全面,窃以为,作为传记文学,这个概念只能是相对的,很难设置一个定量的标准。张学良将军绚丽多彩的百岁人生,堪资浓涂重抹的何止二十个方面,纵使篇幅再增加一倍,也仍有话语空间。看来,关键还在于是否抓住了本质、突出了要项,是否体现了基本要求。

文学传记的宗旨在于写真。这里的“写真”,有别于摄影式的描形拟态,不止于貌,尤重于神,不止于事,尤重于心,应该着眼于展现传主及有关人物的个性特征、内在质素、精神风貌。这也就决定了,写法上不可能像一般传记那样,对于传主由少而壮、由壮而老地步步跟踪,环环紧扣,面面俱足;而应抓住重心,突出特点,关键处努力追求清代文人张岱所说的“睛中一画,颊上三毫”的传神效果。此其一。

其二,这里的写真,既然重在写心,重在揭橥本质、厘清真相,那么,分析、研判的准确性、深刻性、开创性,就成为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了。需要以史家眼光、哲学思维对事实加以深入的解析,穷原究委,探赜烛微。这样,在强调客观性的同时,作者的主观色彩以及现实期待也就比较鲜明。其实,这些也正是我多年来创作历史文化散文所一贯奉行的宗旨。

其三,与此紧相联系,或者说,相互制约、相得益彰的是传记文学的可读性。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可读性,亦即读者观念,应是文学传记的入门证。既然是文学作品,自不能以单纯的叙事为满足,还须运用文学的语言,借助形象、细节、场面、心理的刻画,进行审美创造;需要透过事件、现象,致力于人物特别是心灵的剖析,拓展精神世界的多种可能性空间,揭示读者所关注的、急需了解的有关人性、人格、命运抉择、人生价值等深层次的蕴涵。

如果有人询问:当今写张学良的作品足可汗牛充栋,那么,本书将何以区别于其他传记?在敬谢不敏的同时,我要说,上述三点是我所勉力求之的。当然,这是很难达致的高标准的文学愿景。在作者来说,属于一个悬鹄:“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在《张学良:人格图谱·题记》中,我曾经说过,尽量不与其他传记、访问记、回忆录、口述历史重复,使人读了有耳目一新之感。此语,现在我还坚持,但须加以说明,因为重复与否,有个如何看待、怎么认定的问题。喜庆筵席上有一道常见的必备菜——“四喜丸子”,相传是由唐朝名相、著名诗人张九龄始创的。所用原料,当日张相爷的和我们今天的不会有本质不同;但是,由于烹饪技法、佐料添加、火候掌握上存在着差异,味道肯定不一样。与此类似,为同一个人立传,叙述的史实、应用的素材互有雷同,是必不可免的;而视角、立论如何,史识、史观怎样,作者是否有独特发现,所谓“独具只眼”,则决定着传记品位的高下。

不过,有一点必须承认:正是有了这些传记、访问记、回忆录、口述历史,以及当代学人大量的论述、评介文章,宛如身后耸起一列高大的靠山,眼前摊开涵容万汇的大海,给了我的写真以有力的支撑、直接的帮助,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为此,我要在这里恭恭敬敬地奉呈一句:“有劳诸位了,请接受我发自肺腑的诚挚谢意!”

限于精力和水平,书中肯定会有一些纰漏与不当之处,切盼广大读者与方家不吝赐正。

2013年岁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