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为何如此复杂
永远的剑齿虎
我在写这一章的第一版的时候,本来想以一件可怕的事情为例,来描述大脑中情绪活动的生理学基础,但后来又删掉了。我觉得那个例子不足以引入情绪这一庞大的话题。我自己都开始担心会不会讲不清楚感觉到底是什么。
你也许听过剑齿虎的故事,虽然它们早在28000年前就灭绝了,但是它们的故事还常常被人提起。我想借这个例子来说明,感觉是天生的,并且也有它与生俱来的作用。比如说有史以来“害怕”这种感觉就是对生存至关重要的。现在要是有一只剑齿虎站在你面前,你肯定会感到害怕。害怕你就会很自然地想要逃走。此时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例如心跳会加速,为身体输送更多的氧气,呼吸也会加快),为你逃跑或和巨兽搏斗提供所需的能量。看了这个例子之后我们就会知道,如果我们在办公室,或者在北海边度假的时候,躺在沙滩椅上惊恐发作,是没有什么用的,因为我们并没有碰到剑齿虎这样的危险。但是我们可能有难缠的同事,或者要和不友好的沙滩椅老板周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不能直接逃跑,也很少会发生肢体冲突。
那这种时候,害怕起到什么作用呢?
人的情绪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复杂
我写完这一章的时候,越来越不确定,我是否真正把困扰患者的情绪问题写清楚了。我写道:刺激通过感觉器官,经过丘脑到达杏仁核(消极情绪处理中心),然后经过海马体,同以前的经验进行比对,最后到达大脑皮层,被我们有意识地感知到。而与此同时,躯体早就在下丘脑和植物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做出了相应的反应和表情,比如睁大双眼,采取防卫姿势,或者准备逃跑等。
我看似是借由一个具体明了的例子来解释恐惧是如何产生的。但是写完之后我发现,其实有点敷衍读者的嫌疑,因为大家都是这样解释恐惧的,我这么写也只不过是想保证没有什么大的谬误。但同时也意味着我并没有说清楚情绪到底是什么。我写着写着才发现,要写一章关于情绪和情绪同躯体关系的内容,实属不易。于是在我身上也就产生了一种情绪:对失败的恐惧。
我之所以恐惧,是因为过去10到15年神经科学关于情绪有大量新的发现,我不希望别人觉得我所讲的东西已经过时了,同时我也不知道有没有能力将如此庞大的内容囊括到本书的范围当中来。而且我也非常清楚,每个人独特的情绪体验对我们的人生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最终,我的恐惧感促使我重写了这一章,并且随后又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写。后来我决定听从内心,从“情绪”这一庞大的课题里选出一些我觉得最重要的内容来写,而不必保证完整性。
你猜怎么着?我的恐惧感消失了,写作时我感觉自己以某种方式和读者连在了一起,也不会再去想你们会不会批评我了。
情绪很难摆脱
意义和目的
这里我就要真正提到关于情绪的第一个理论了(而不是只说剑齿虎的故事):情绪是非常有用的,它会告诉我们很多思维无法告诉我们的事情。
比如羞愧的情绪会阻止我们做一些尴尬的事情,或者在网上发一些尴尬的内容。失败之后悲伤的情绪会迫使我们一个人待着,自己花时间去消化这次失败。厌恶情绪也是很有用的:当我们咬下一口苹果,发现里面有一个小虫子时,厌恶的情绪会使我们条件反射式地立马全部吐出来。
情绪产生之后,经常是很难摆脱的,尤其是那些负面情绪。负面情绪的作用是告诉我们需要采取行动了,可能是有什么需要调整、改进,或者是需要我们对情况进行更准确的评估。我写的这一章的第一版不好,是因为剑齿虎虽然已经灭绝了,但是现在大家都知道社会上的排挤和内心的羞耻感对我们的健康有多大的危害。虽然在这些情况下不会条件反射式地逃跑(至少在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情况下不可能逃跑),但是我们也可以根据不同的情绪去判断具体情况是怎样的,检查一下需不需要行动和改变。我写作时的恐惧也是有理由的,它提示我,这一章该怎么写我还没想清楚。这种恐惧的情绪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交际作用。我坦白地告诉了你们我写作时的心理状态,这样你们就能够更加理解我了。
我不敢肯定,透过一本书你们是否能感受到我的情绪,但是在日常的姿态、表情和言语中,坦诚通常都能显著地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坦诚地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对方就更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你着想。并且我们也会更有安全感,能更好地理解我们周遭的人和环境。
适应
情绪在适应过程当中扮演着极其关键的角色。人无时无刻都在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改变。
这里我们讲到的情绪不是个体的情绪,而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一部分,并且总是有两个对立的状态同时出现。例如“我很生气,对方应该看到”,或者“对方很生气,这让我感到害怕”。所以说,(至少在手机出现之前)情绪其实是交际的媒介。另外,现在越来越多的交际通过网络实现,人们发短信,使用WhatsApp等软件,这其实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因为我们很难感受到对方的情绪,经常要绞尽脑汁地去猜测一条信息到底是带着怎样的情绪。我认识的很多人,他们和另一半的关系都受到了手机的严重阻碍,但是他们仍然不愿意放弃时刻保持联系。
前面我已经提到,我克服了我的恐惧心理,鼓起勇气完全按照我自己的喜好来写这一章,不管神经科学了。情绪就是这样,当你有意识地去感受它、不排斥它的时候,它就会慢慢消退了!情绪其实也只是想完成它的使命,当它的目的达到了,它就会悄悄离开了——当然这是理想状况。
重要的是如何应对各种情绪
虽说喜悦、好奇、恐惧、愤怒、悲伤、厌恶、羞愧、内疚这些基本情绪是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有的,但是对于我们的生活来说,重要的其实是如何去应对各种情绪。情绪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一样,也没有一种情绪会凭空出现。情绪都是在我们应对它的过程中对我们产生影响的。
宝宝语
一生当中,我们对不同情绪状态的感知,以及我们如何应对各种情绪,都会随着时间发生改变。在出生后的头两三年,婴儿会从他的依恋对象身上学习到某些应对情绪的方法,并且深深地吸收到自己身体里。这是由于大脑在发育过程中尤其容易受到它最先接触到的那些信息的影响。两三岁时,婴儿的情绪可以说还是很原始、冲动的,因此这一阶段抚养人如何应对婴儿的各种情绪非常关键。
大家可能也见到过,有些妈妈跟宝宝用“宝宝语”说话,比如“哒哒”“好——呀(好拖得很长),我的小臭屁”。也许你会认为这完全没必要。但妈妈们的这种行为是受到激素影响的,而且也有它的作用。妈妈说话的方式会反映出宝宝的情绪状态。因为这个阶段的婴儿还听不懂话的内容,所以妈妈必须使用语气语调等其他的方式对他的情绪进行反应。而且,妈妈使用的这种语言也可以安抚宝宝,让他知道他很安全。
现在的父母有很多安抚宝宝的手段,每天无时无刻都跟宝宝有很多身体接触。哪怕是在地铁里,或是户口登记处,孩子闹的时候,父母都可以用身体靠近孩子,告诉他我在呢。这其实可以很好地安抚宝宝,消除他的负面情绪。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也能学习如何让自己平静下来,并且能在以后自主地运用这些方法。这一时期,是否能很好地应对各种情绪会让孩子的内心形成一种信任感或者不信任感,而这种信任感或不信任感将会伴随孩子的一生。
依恋对象的引导作用
有研究证实,发生上述过程时,大脑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如果宝宝的情绪能够经常得到安抚,那么大脑的海马体就会发育得比较大。而海马体功能的其中一个就是自我安抚,能很好地进行自我安抚就不容易对情绪有过激的反应。如果在婴儿时期遭遇到暴力或者常常被忽略,那么孩子就会比较紧张,血液中也会有大量的皮质醇,导致海马体缩小,自我安抚的功能减弱。这样的孩子在长大之后可能会被负面情绪所淹没,因为他压根就无法辨认这些情绪是什么。边缘性人格障碍就是这样一种情绪不稳定的疾病。没有安全感的依恋关系也会对身体健康有影响。比如可能影响到免疫系统,提高自身免疫性疾病1型糖尿病的发病概率。另外,整体的抗压能力也会减弱。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说,如果宝宝哭闹,一定要立马进行安抚,而不是随他去闹,因为宝宝这时候还根本没建立自我安抚的能力。如果一直不管宝宝,他可能哭一会儿也就死心了,不哭了。但是自己停下来和被哄好,绝对是两回事。
压抑
从幼儿阶段到成年,还有一点是对情绪非常重要的。那就是,我们会从环境当中学到很多规则,比如我们都听到过“这有什么好怕的呢”“这有什么好难过的呢”“好哭鬼”,还有“印第安人不知道疼痛”[2]。也就是说,我们会在家庭和学校等社会群体里学到,哪些情绪可以表达出来,哪些情绪不合适表现出来,应该要忍住。
这个社会适应过程可能会导致我们在出现某些情绪时觉得自己好像做错了什么,然后对这些情绪不予理睬。这就为日后的心身疾病埋下了一粒种子。当某种不能被表达的情绪强烈地袭来,而我们无意识地想要逃避它,不想面对。这种情况就可能会诱发某些疾病。我们可能会把情绪引起的躯体表现当作是某种身体疾病的症状,而不管其中的心理因素。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去面对这种情绪,然后跑去找医生看“病”。但其实躯体的症状仅仅是情绪的另一种体现而已。门诊中经常碰到病人的某些症状查不出什么生理上的病因,大多数都是这种情况。它被称作“功能性障碍”“没有特别原因的身体不适”或者“躯体化障碍”,换句话说就是:医生查不出什么来。
1.也许你也曾说过这样的话:“他/她让我感到……”但是我想说,情绪是你自己产生的,不是别人让你产生的。我们对某件事情会产生怎样的情绪始终是基于我们自己从前的经验。如果我们把产生某种情绪的原因归结到他人身上,那就麻烦了。我们最好是只陈述事实,可以说“当你说……的时候,我会感到……”。这两种表达效果是很不一样的,对方很可能会很感谢你能这么说,而且也会觉得你没那么凶。
2.个体心理学家、医生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认为,我们不开心是因为我们想要不开心。如果我们有勇气进行改变,活成我们原本想活成的样子,就立马会开心起来了。一个生气大喊大叫的人经常会说,他之所以大喊大叫,是因为他生气。但是阿德勒认为,他是想要通过大喊大叫来获得权力和影响,所以才制造出了生气的情绪。只有这样,他才能达到他的目的,也才能为他的行为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所以我们应该反思一下,也许我们并不是只能任由情绪摆布,而是主动选择的情绪。
3.我们得知道,情绪并不是绝对真实的,虽然它可能会让你感觉很真实。它就好比是数十年前的冷冻食品,已经解冻过无数次,然后又重新冻起来,味道可能早就变了。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情绪保持好奇心,但是不要被它骗了,不要认为情绪一定会告诉我们事实是怎样的。
过去和今天的混合体
接下来我要提到的关于情绪的第三个重点是我在写这一章的过程中才想到的。在此之前,我想先总结一下前面提到的两点。
1.情绪是为了适应当下的生存挑战而产生的。它就像一个指南针一样为我们指引方向,并且也可以帮助我们向周围的人传达我们的内心状态。
2.我们对情绪的理解以及应对主要受到出生头几年的影响,但童年和青春期也会留下影响。而且,我们所有的经历都会储存在特定的大脑结构里。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已经想到了,这两点结合起来,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问题?或者我来换个问法,如果你要坐火车去某个地方,你是会去看最新的列车时刻表,还是看5年、10年、20年前的?
情绪常常是无意识的
关于情绪我们所需要知道的第三点,也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情绪的一点就是:情绪一方面会在躯体上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它也会被我们的心理有意识地感知到。
高速
信号从大脑的情绪中心,也就是边缘系统出发,像闪电一般迅速到达面部肌肉和四肢,(通过大脑皮层)到达控制放松和应激反应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同时也到达垂体,使其根据各种情绪分泌相应的激素到血液循环当中。除此之外,还会发生很多其他的神经化学反应,使情绪在几毫秒之内到达身体各处。也许你也有过受到刺激,或者甚至是一想到某件事情之后,身体立马就做出明显反应的经历。
例如在出现恐惧情绪时,肌肉会迅速收缩,眼睛睁大,心跳加快,还会出更多的汗,帮助我们在逃跑时通过皮肤进行降温。身体还会释放大量的氧气和能量,供我们使用。
慢速
但是,恐惧的感觉到达我们意识中的过程就明显慢多了。只有当我们意识到了恐惧,才会知道是什么引起了我们的恐惧反应,是某个人、某个动物,还是某个想法。对情绪有意识地感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我们对类似的情况做好准备,避免将来出现类似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有意识地去感知情绪,去破译它,而不仅仅是记录下躯体的反应。这对我们消除心身症状有很大帮助,我们后面还会谈到。
情绪防御
现在已经没有剑齿虎了,我们不再生存在野外,而是拥有了文明。在文明社会里,我们有法律、合约和其他各种形式的条约来规范我们的共同生活。这些规约有时是跟情绪相违背的,比如当我们有仇恨和报复心的时候,还是得遵守法律,不能任其自由发展。因此我们的心理就建立了一种防御体系,就像我们躯体也有免疫系统一样。不好的、烦人的情绪会被压抑,被否认,或者被转移到其他的事情上。下面就是一个例子。
如果我在工作中遭遇了不好的对待,但是我又需要这份工资才能生存下去,那么我可能会把所有的不快都压抑住,从有意识转移到无意识里面去。因为毕竟也不能表现出来,那么我只有这样做才能让我稍微放松和舒服一点。情绪(emotion)这个词本来的含义是“流出来”。也就是说,不悦和恐惧就像水一样,一旦流出来就会淹没我们。但如今我们生活中常常不能让情绪流出,所以心理就会采取防御的办法来进行调节。
第一个可能出问题的点:防御通常都是基于反射,也就是精神分析学里所说的焦虑反射、内疚反射或羞愧反射。如果你对上司很生气,恨不得把所有的不满全都一吐为快,这时候你的身体可能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内疚反射。(如果你真的说出来的话,就会被炒鱿鱼了,你的家人就会因为你而付不起房租,所以你就会感到非常内疚。)虽然你把上司的怒火转移到了无意识里,已经不觉得生气了,但是可能还是会有一种淡淡的内疚感存在在你的体内。这一系列的情绪带在身上可不是像首饰一样戴着玩的,而是可能会影响你很长一段时间。
第二个可能出问题的点:躯体反应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多亏了心理防御机制,自动将不好的情绪屏蔽掉,不过所有的事情都是有代价的,情绪虽然被屏蔽掉了,可是情绪引起的躯体反应却仍然存在。麻烦的是,我们不知道出汗、发抖这些躯体反应是由什么造成的,而只是会注意到这些令人不安的症状,从而感到十分担心。当你开始担心这些症状,就会更加忽略原本的情绪本身。这时候情绪就起不到指南针的作用了,而你还蒙在鼓里。
如果我没能意识到,我内心的恐惧是因为写作“情绪”这一章对我来说太难了。那么哪怕我的躯体不适持续很长时间,我也始终不知道它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也就没办法进行调整,也不可能以一种我自己舒服的方式把这一章写出来了。
扩展:防御机制——我们的心理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财富vs包袱
情绪有它自身的魅力。正是因为有了各种情绪,我们的生活才有了生气,我们的内心世界才会如此丰富多彩。
我经常会被患者问到这样的问题:“治疗之后,我的恐惧、悲伤和羞耻情绪是不是真的消失了?”我的回答是:“绝对不是。”因为情绪本身压根就不是问题所在,它对我们来说是有益处的!重点是我们要学会如何和情绪相处,要学会享受喜悦、自豪和爱,也要学会忍耐恐惧、悲伤、羞耻和愧疚,弄清楚它们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我们在面对某些人和事时所产生的情绪,也许一开始是有益的,对我们起到保护作用,但是后来可能就不再是这样了,这就会造成一些问题。
如果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或者甚至遭到了殴打,那么他成年之后就会容易对人际关系感到害怕和不信任,哪怕其他人其实是对他好的。如果一个人小时候有被羞辱的经历,那他长大之后很可能也不敢向别人展示自己好的一面。所以说,以前的经历对现在影响过大的话,可能会是个问题。
另外,情绪可能被防御机制转移到了无意识里了。这时你也许暂时感觉不到负面情绪的存在了,但是躯体的不适症状仍然时时提醒着我们,一定有些什么不对劲。
如何更好地应对情绪
要想更好地应对情绪,首先要搞清楚,我们的情绪目前有什么问题。
有时候我们只需要有意识地允许更多负面情绪的存在就够了。(不要总是对自己说“你没理由生气呀!”)我们完全可以允许自己有愤怒、不满、贪婪的情绪,或者是性冲动,我们只需要在心里想一想就行了,而不一定非要付诸行动。很多时候我们的这些想法都不可能付诸行动,因为会吓到身边的人,或者影响到我们之间的关系。
但是,我们可以学会忍耐,不需要一出现负面情绪就自动启动心理防御机制将其驱散。我们必须要承认,我们不是完美的人,而是有着所有一切情绪的人,当然也会有不好的情绪。有时我们可以借助运动来抒发情绪,比如生气的时候跺跺脚,开心的时候举起手、跳几下。
我不准备在这本书里过多地劝大家去做心理治疗。虽然心理治疗对于有些疾病是必要的,但很多时候它的作用都被夸大了,很多人一有情绪问题就去看心理医生。不过我还是要说,如果你愤怒、困惑和恐惧的情绪实在无法忍受,严重到想要伤害自己和其他人的程度了,就一定要去看家庭医生或者心理治疗师。有些时候,实在是感到很痛苦的话,确实需要一个倾听的对象,或者是借助药物来让自己好起来。很多幼年时期的问题都可以通过专业的治疗予以解决。
情绪的范围
“你现在开心一下!”这种祈使句根本就行不通。像喜悦这种情绪,它来了就来了,没法强求。但是,当它来了的时候,我们应该要享受和珍惜,要感受当下,而不是急着追赶下一个欢乐的时刻,或是停留在过去的回忆里。我们要学会在当下中感受快乐。各种广告总是告诉我们,我们必须得拥有什么或者买点什么,将来才会快乐。你可别被骗了,毕竟如果人人都知道快乐来源于当下,那些人就赚不到钱了。
悲伤的情绪可以帮助我们在经历了挫折或者失败以后,给自己一点时间,重新进行调整。如今大家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但是心理的修复是需要时间的!另外,悲伤有多强烈、会持续多久,每个人情况都不一样。小孩子悲伤的时候就跟成人很不一样,他们一会儿在悲伤的情绪里,一会儿又完全正常,经常让大人感到不解。家里有人不开心,你不一定非得跟着不开心,那样压力太大了。悲伤真的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不一样的。
自豪是怎么样的呢?你会对什么感到自豪?谁又为你感到骄傲呢?请你稍微花点时间想想这几个问题。在我们的文化里,有些正面情绪不太受欢迎,虽然它们其实对我们的健康非常有好处。现在请你把自己想象成一个骄傲的人:请你站直,你的皮肤供血充足,你感到很温暖、有力量、有生机。你就应该这样,因为你肯定会很多东西,也肯定为他人做过有价值的事。现在开始,做骄傲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