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一个时代的结束!
洛阳。
公元220年,正月。
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逝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谥曰武王。
他临死前留下《遗令》。根据曹操的遗嘱,他于二月廿一丁卯日,被安葬于邺城西郊的高陵。
曹操的遗令上说:“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
据说曹操在临死之时,还在挂念自己的夫人们,让自己的夫人们“卖履分香”。
“馀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履组卖(做鞋卖钱)也。吾历官所得绶,皆著藏中。吾馀衣裘,可别为一藏。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至于所谓的“疑冢七十二”,则是后人杜撰而言,曹操的风评在唐朝之前还好,等到了宋之后,就渍渍!
怪不得毛主义都要给曹操翻案呐!
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这是毛主义对曹操最为完整的一次评价,也是毛唯一一次用“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评价同一个人。
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全中国的中心地区。
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制,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和发展,是有功的。对于屯田制也有抹黑的,那我就说,你把古代大部分制度和现代比,那都显得很差。
很多人对于曹操的年纪没有概念,总以为曹操年纪轻轻就统一北方了,可实际上并不如此。
曹操逐袁术、败张绣、灭吕布、破袁绍、击刘备,又北征乌桓,据有长江中下游以北大部地区,初步奠定统一中国北方的局面,形成威逼江南的战略态势。曹操用了十九年。
而曹操起兵的时候就已经三十五岁了。
也就是曹操统一北方后,就已经五十四岁了!
为什么曹操要一年后就打赤壁?
因为曹操也知道,再不统一的话,就没有机会了,结果赤壁败了。
赤壁之后,曹操征马超,破韩遂,吞张鲁,可惜始终没有办法打破濡须口防线,所以三分天下,成定局了。
有功,但是曹操也有过,滥杀,屠城,纵容部队吃人等等。
其实从曹操挟天子之后,要知道毛阶提出的可是奉天子,一字之差,就注定了之后的结局。
奉天子是管仲,挟天子是曹操。
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曹操终究是死了,死的很平凡,一个老人在最后的时间里,把动及国本的的威胁消弭了,同时还挑起了孙权两家的内斗。
曹操的战略眼光很高,曹操知道,只要孙刘不齐心,天下终究还是魏国的,因为这个时候,天下三分,但是面积是,不是国力!
国力的话,魏独占三分之二,吴蜀共占三分之一,拖下去,只要拖下去,天下就是曹家的。
为此,曹操早在三年前,就把曹丕定为世子。
曹丕表现的也不错,曹丕作为储君驻守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魏讽密谋攻邺,与之同谋的陈祎自首,曹丕率众平定变乱,诛杀魏讽,这个时候正是关羽威震华夏的时候。
“只要,丕儿,能够修养十年,到时,一鼓作气,就能平定天下!”曹操正是这样想的,曹丕的军事实力,虽然弱于曹彰,文采弱于曹植,聪慧也不如曹冲,但是论手腕,论心机,论权谋政治,曹丕为最,而且曹昂去后,曹丕就是嫡长子。
曹操把一切都算到了,就连说的“若天命在吾,吾只愿做周文王!”也是为了曹丕而准备,好计策,好计策!
曹丕就可以做周武王了,同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曹操死后,曹丕可以将手下的文武官员更进一步,从而笼络住众大臣,使其一心一意的为曹丕效力,因为这时众人的利益已经和曹丕和大魏绑定了。
历史上还有一个帝王,也用了差不多的方法,虽然操作不一样,但是效果是一样的。
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没错,李世民在自己临死的时候,把朝中部分重臣,贬到偏远之地,等到李治上位的时候,李治又把这些偏远地区的大臣们调回中央,甚至更进一步。
然后这些大臣们,自然就会忠心于唐高宗了,没办法,李治要是不把这些人调回来,也没问题,帝王的心思岂是好猜的!当然也就李世民有能力去做。
李世民的手段和曹操的手段,方法不一样,但是效果却相似。
不过不是什么皇帝都有这样的权威的,一不留神,就会变成清君侧,然后呃,就没有然后了。
曹操死了。
此时,太子曹丕正在邺城,驻洛阳的军队骚动不安。大臣们想先保守秘密,暂时不公布曹操去世的消息。
谏议大夫贾逵认为不应该保密,才把丧事公之于众。有人说,应当把各个城池的守将都换上曹操家乡的谯县人和沛国人。
魏郡太守、广陵人徐宣大声说:“如今各地都归于一统,每个人都怀有效忠之心,何必专用谯县人和沛国人,以伤害那些守卫将士的感情。”撤换之事才不再提起。
青州籍的原黄巾军士兵擅自击鼓离去,大家认为应加制止,对不服从命令者派兵征讨。贾逵说:“不可以这样做。”于是他写了一篇很长的文告,命令青州兵所到之处的地方官府,要给他们提供粮食。
鄢陵侯曹彰从长安赶来,询问贾逵魏王的印玺在何处,贾逵严肃地说:“国家已经确定了先王的继承人,先王的印玺,不是君侯您应当询问的。”噩耗传到邺城,太子曹丕恸哭不已。
中庶子司马孚劝谏说:“先王去世,举国上下都仰仗殿下您的号令。您应上为祖宗的基业着想,下为全国的百姓考虑,怎么能效法普通人尽孝的方式呢。”曹丕很久以后才止住哭声,对司马孚说:“你说得对。”当时,大臣们刚刚听到曹操去世的消息,相聚痛哭,一片混乱。司马孚在朝堂上大声说:“如今君王去世,全国震动,当务之急是拜立新君,以镇抚天下,难道你们只会哭泣吗。”于是命令群臣退出朝堂,安排好宫廷警卫,处理丧事。
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弟弟。大臣们认太子曹丕即魏王位,应该有汉献帝的诏令。尚书陈矫说:“魏王在外去世,全国惊惶恐惧。太子应节哀即位,以安定全国上下的人心。况且魏王钟爱的儿子曹彰正守在灵柩旁边,他若在此时有不智之举,生出变故,国家就危险了。”当即召集百官,安排礼议,一天之内,全部办理完毕。
第二天清晨,以魏王后的命令,拜太子曹丕继承曹操为魏王,下令大赦天下罪犯。不久,汉献帝派御史大夫华歆带着诏书,授予曹丕丞相印绶和魏王玺绶,仍兼任冀州牧,于是曹丕尊奉母后卞氏为王太后。
魏王曹丕的弟弟鄢陵侯曹彰等人都回到自己的封地。临侯曹植的监国谒者灌均,迎合曹丕的意图,上奏说:“临侯曹植酗酒,言辞轻狂使用慢,动持并胁迫魏王的使者。”曹丕贬曹植为安乡侯,将曹植的党羽,右刺奸掾、沛国人丁仪,黄门侍郎丁兄弟,二人及两家男子全部处死。
一年后,曹彰封公,两年后,封任城王,三年后,曹彰在进京朝拜曹丕,期间突得急病,暴毙于府中。
曹丕继位后,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
初登高位手掌大权的曹丕,面对突而其来的权力交接,心理上不免有些激动和志满意得。
面对从乃父手中接管下来的国家,深感完成乃父复兴国力和实现统一之遗志,将是他人生今后任重而道远的责任。
曹丕迅速做出反应。他笼络和扶植自己的政治势力,重新分配在权利蛋糕上的占有份额,同时打击排除异己势力。
二月,任命贾诩为太尉,华歆为相国,王朗为御史大夫。已卯,任命夏侯惇为大将军。
在即位魏王之初,曹丕便出台两项新政:第一项新政是废除中常侍和小黄门,改设散骑常侍,散骑侍郎两种官职,定员各四人,同时又宣布:严禁宦人干政、宦人为官,最高只能充任”诸署令“,从制度上铲除宦官干政的根源。为了传之久远,他还依照”国有大事则镂于金版“的古训,命人把上述政令镌刻在金属的简策上,然后珍藏于石室之中。
第二项就是“九品中正制”,这是由陈群向曹丕上书的,同时也是一个交换,政治上的交换。
曹丕继位之初,就把陈群封为昌武亭侯,徙为尚书。
并且让陈群制作出选人用人的法子,陈群就搞出来“九品中正制”,或者说“九品官人法”,不过无所谓,二者是一种制度。
早起的“九品中正制”还可以,因为此时两汉的察举法,已经形同虚设,曹操甚至多次发布求贤令,曹丕迫切的需要一个新的制度,可惜这个时候的天下只能靠世家大族,为什么?一句最简单的话,黔首不识字。
不借助这些世家大族,用什么,“科举?”这不搞笑。
看过很多小说上,穿越到了,三国,直接搞科举,有的还能搞出内阁,还有个直接民主,政协的,服了,真服了,咱们能不能看看生产关系和基本盘啊?
生产力不够,科举?内阁?这个时候,“人”指的是世家大族,不是黔首,黔首没资格叫“人”。
什么制度,一切制度,都得看施行的人啊!
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皇权不下县。
而且,科举制度的成型,要到宋朝,宋朝的生产力到什么地步了?
半壁江山,人口过亿,你看唐朝做到了吗?
尤其是明清,很多人都喜欢汉唐,可是实际上,明清的生产力,高于汉唐。
当然这不是,明清有多么强,而是生产力的逐渐提高,生产技术的逐渐革新导致的。
为什么说,汉高帝非常厉害呐?
这是个布衣天子!
为什么说朱元璋厉害呐?
这是个乞丐皇帝!
九品官人法的初衷是好的,他是先进的,相比于汉朝的制度来说。
可惜还得看人啊!到了晋朝的时候,已经彻底沦为士族的装饰品。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成为了事实。
曹魏时期的文、明二帝时期,还能较为客观的选人。
可是等到了司马家渐渐掌权的时候,就变了。
政治上的交换,让曹丕统合了国内的势力,也为称帝做好了准备。
很多人以为,曹丕在曹操死后很快称帝了,可是实际上,曹丕用了快一年的时间准备。
曹操是公元220年正月去世的,曹丕在11月25日才篡汉自立。
曹丕明面上作为开国太祖,实际上不是开国祖,怎么看也是曹操。
所以和刘邦,朱元璋不一样,只能和国内的世家大族交换,换取支持。
当然,你要说李世民为什么也行,因为李世民是马上皇帝。
很快,曹操去世的消息,传遍了天下。
身在公安的孙登,听到曹操去世的消息,正在写字,顿了顿,继续写字,同时心里也不由得感慨一句“唉,一个时代的结束!同时也是三国的开始!”孙登写完文章,抬起头,看了看璀璨的星辰,喃喃自语:“我,又能否,改变历史,结束乱世呐?”。没有人知道,孙登能否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