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杜伊利乌斯纪念柱
1
在米拉海战之前,带领罗马舰队的指挥官不是盖厄斯·杜伊利乌斯,而是执政官格内乌斯·科内利乌斯·西庇阿(Gnaeus Cornelius Scipio)。作为先遣舰队,这次出海的任务是肃清迦太基劫掠船,确保意大利海岸不受侵扰。
任务完成得比较顺利,西庇阿命令舰队向墨西拿海峡航行,自己则率领17条战舰航行在全舰队的前面。当西庇阿的先遣舰队航行到西西里岛东北部的利帕里(Lipari)岛,准备抢占该岛的主要港口利帕拉(Lipara)时,迦太基舰队突然出现,这支舰队有20艘战舰,把罗马人困在了港内。
惊慌失措的罗马人战败了!连执政官西庇阿也被俘虏,后来双方交换战俘,西庇阿才得以回到罗马。
为了阻断罗马人与意大利本土的联系,迦太基决定控制西西里岛东北角的米拉海域。这一次,罗马任命盖厄斯·杜伊利乌斯为舰队指挥官,双方在米拉进行对决。盖厄斯·杜伊利乌斯利用秘密武器“乌鸦”,充分发挥出了罗马陆军军团的超强作战能力。
罗马人胜利了,赢得很是光彩。
1565年,在卡皮托利诺(Capitolino)山的山脚下发现一篇铭文,它来自一根船艏纪念柱的基座底下。这根纪念柱就是著名的杜伊利乌斯纪念柱,在这根纪念柱上镶嵌了从迦太基舰船上取下来的青铜撞角。
为一名指挥官竖立一根纪念柱,足见这在罗马人的心里有多荣耀了!
将俘获敌方战舰上的撞角作为象征胜利的习俗,这是专属罗马的一个特殊传统。譬如在公元前338年,罗马与拉丁同盟发生了战争。拉丁同盟是古意大利半岛拉丁姆(Latium,今拉齐奥大区)地区约30个小城结成的同盟,成立于公元前7世纪,罗马也是同盟成员之一。该同盟旨在保护加盟者的利益。到公元前6—前5世纪,因罗马的势力增强,其盟友担心罗马的日益强大继而威胁到自身的存在,遂要求罗马元老院交出150个席位,并要求两名执政官名额中的一名由其他同盟城市提供人选。面对这样无理的要求,罗马自是不会同意,于是双方发生了一系列战争。
公元前338年,罗马在安提乌姆(Antium,今安齐奥)击败了拉丁同盟,拉丁姆地区也完全落入罗马的统治之下。为了纪念这场战争的胜利,罗马人将敌方舰船的船艏撞角取下,安放在一个类似于舞台的建筑之上。这座舞台实际上是那个时代演说家演讲的场地,人们把它称为“Rostra”,翻译过来就是“船喙”的意思。在船喙附近就竖立起了杜伊利乌斯纪念柱,可见罗马人对米拉海战胜利有多么看重了。后来,凯撒将这座船喙搬到了罗马广场外面的集会场,到奥古斯都皇帝的时候,即公元前29年,又进行了翻修。
今天,我们去罗马旅游可以看到一个巨大的石方(纪念柱今天已经不复存在,不过在罗马文明博物馆中存有该纪念柱的复原品,卡比托利欧博物馆收藏了铭文的残片),这个石方的前端有一些孔洞,最初的作用就是用来固定船喙的。
由此可见,罗马的后任皇帝对先辈们取得的海战胜利是十分重视并倍感荣耀的。公元前36年9月3日,罗马人在瑙洛库斯海战(Naulochus)[14]后,又竖立了一根船艏纪念柱。这里面的荣耀可见一斑了。
2
杜伊利乌斯纪念柱的意义绝不专属于当时的罗马帝国。
盖厄斯·杜伊利乌斯,这位执政官的名字也成为近代意大利皇家海军崇敬的对象,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意大利人就曾用杜伊利乌斯作为战列舰命名的一个级别。
普奥战争期间,1866年7月20日在亚得里亚海(Mare Adriatico,在意大利与巴尔干半岛之间,属地中海的一个大海湾)发生了利萨(Lissa)海战,交战双方是普鲁士的盟友意大利和奥地利帝国,因威廉·冯·特格特霍夫(Wilhelm von Tegetthoff)海军少将指挥得当,意大利舰队遭受重创。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同时也是为了表示对特格特霍夫的敬意,1877年,在波拉(Pula,今克罗地亚普拉)竖立了属于他的纪念柱,上面刻有这样一行字:“勇敢战斗在赫尔戈兰,光荣胜利在利萨,他使奥地利海军获得了强大和不朽的声誉。”1886年,在维也纳的纪念柱也建成,1935年,该纪念柱被转移到奥地利格拉茨(Graz)。
在圣彼得堡、波尔多、纽约、柏林,我们都会看到类似于杜伊利乌斯式的纪念柱,米拉海战的胜利已成为不可磨灭的公众记忆。
这样的记忆也表明当时罗马人敢于挑战强大的海上帝国,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在之后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布匿战争中,罗马以绝对的优势毁灭了这个强大的海上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