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2005年6月下旬的一天,在福建东海海域,几位渔民像往常一样出海捕鱼。他们在平潭碗礁附近撒下渔网,希望有所收获。收网之后,他们既失望,又惊喜。失望的是没捞上几条鱼,惊喜的是渔网里有几件完整的瓷器。因为这一片一直都有沉船的传说,所以他们觉得这肯定是古瓷器。当地的考古队很快得知了消息,并迅速开始水下考古。非常幸运,他们很快就发现了沉船。这艘沉船被称为“碗礁一号”。当时中央电视台还直播了打捞沉船的过程,很是轰动。最后打捞上来的瓷器,一共一万六千多件。碗礁一号的船体和船上的其他物品早已腐朽不堪,唯有这些瓷器,在海水中浸泡了300多年,却依然光彩夺目,如同新制。可以说,这些瓷器是记录历史的活化石。
有些人以为,瓷器记录着历史,便也成了历史。然而如果我们停下来,花上一分钟时间想想,你会突然发现瓷器在我们生活中的使用,远比我们意识到的多得多。
比如,家里的抽水马桶,又或者是墙面和地面的瓷砖。日常杯盘碗盏,自不必说了。连神九火箭的返回舱外壳,也用了陶瓷材料。
瓷器不仅记录着历史,也记录着我们的当下。
瓷器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广泛的运用,首先要归功于这种材料本身丰富的优点,比如坚硬、耐磨,不惧风吹日晒,不怕寒来暑往。
它是人类最早发明的材料,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演进,不但没有被新技术新材料取代,反而穿越时间的长河,在人类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它是人类最了不起的黑科技,是最为昂贵的奢侈品。它引领全世界时尚风潮长达数百年,曾是中西方最重要的贸易商品之一,也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纽带。
法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国王路易十四,被称为“太阳王”。著名的凡尔赛宫就是他授命兴建的。他还为自己心爱的第二位王后曼特农夫人建造了一座宫殿,叫“大特里亚农宫”。这座宫殿用了大量蓝色和白色的瓷砖,看上去就像是一件巨大的青花瓷,宫殿里自然也摆满了来自东方的瓷器。于是人们干脆把这座宫殿称为“瓷宫”。欧洲很多的国王对此羡慕不已,甚至纷纷仿效。
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紧邻昌江河,与浮梁古县衙近在咫尺。
浮梁是景德镇市所辖的大县,如今少有人知,但其实历史上,也是鼎鼎大名,其成名甚至远在景德镇之前。白居易千古绝唱《琵琶行》中,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名句。而后来景德镇即使声名远播,其实一直也是归浮梁县管辖。浮梁县因此成为一方大县,派驻的官员,常常高至五品。而一般的县令,不过七品。
至少明代以来,县衙就在现在的位置,因而数百年间,行政中心便在此处。周围一带的田地里,到处散落着各朝各代的古瓷片。前几年,城市改造,还经常能够发现一些碎瓷的填埋坑。对于陶瓷爱好者来说,这无异于阿里巴巴发现四十大盗的宝藏。即使没有找到填埋坑,这一带的瓷片仍然多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有段时间,我每天下午在门口大路上漫步,常常因田间的瓷片而不时停下脚步。有时某块菜地刚刚翻过,还会有许多“新”的瓷片暴露出来。虽然大都不值几个钱,却是一手的资料,满是历史的印记。一块瓷片便能引出一段故事、一些知识。这些瓷片虽然只是陶瓷史的局部,不过有一天,或许拼起来,便是一部不一样的陶瓷史。
既然是写史,当然就不能过于碎片化。
我选取了瓷器发展历史上十多个重要的节点,尝试勾勒出整个发展的历程。而在这个成长的历程中,工艺是它的骨架,历史、文化与美学则是血肉。
对很多人来说,生活中不能缺少的有阳光、空气、水等,它们都是我们不会注意的存在,一直陪伴我们从不缺席,一旦缺失,就会让人措手不及、方寸大乱。瓷器比它们都沉默。谁能意识到,陪伴我们的还有瓷器?试想一下:一杯水,那个盛水的杯子;一碗饭,那个盛饭的碗。没有杯碗,你用什么喝水吃饭?
人们对于瓷器,感到熟悉而又陌生。
这本书就是带领大家走近这个悄无声息中记录着人类文明的事物,去了解瓷器的历史文化,它的成长,它的故事。通过它,去了解我们的祖先,了解我们自己一路是怎么走来的。
瓷器,是历史的见证,是最日常的器物,也是人类最了不起的黑科技。
我是涂睿明,邀请你和我一起,来探寻瓷器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