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始氏族到帝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2章 饲料砖场

王明带着族人将这些压成方块的秸秆紧密地铺在贮壕之中,每铺一层就撒上适量的水。

他们又找来几截较重的木柱,将这些秸秆继续压实,铺满贮壕的同时也用竹简做好了记录。

之后他们又用麦秆与麻绳,造出草席,盖在贮壕的上面,使其隔绝一定的空气。

但这还没完,他们还在这些贮壕的顶部,用竹子与蓑草搭建了抵挡日晒雨淋的竹棚。

这种方法叫黄贮,是相对于青贮而言的一种秸秆饲料发酵的办法。

黄贮主要利用干秸秆做原料,添加适量水,压捆以后再储存发酵的一种技术。

贮存的黄饲料与外部空气隔绝,造成内部缺氧、致使厌氧发酵,从而产生有机酸,可使饲料保存经久不坏,既可减少养分损失又有利于动物消化吸收,而且牲口更爱吃。

而青贮的方法与黄贮大致相同,青贮的适口性和营养保留成分甚至要比黄贮要高,但是青贮需要在作物收割上来后,赶在植株干枯前将其贮存起来。

贮存的饲料能保存好几年。

王明拿着竹简,看着上面记录的黄贮的数量,又拿起树枝在地上计算起来。

“一共有三十万斤干玉米秸秆,今年种了一百亩玉米,也就是说,一亩玉米能产700斤干玉米和三千斤饲料。”

“一只羊一天吃六斤饲料,三十只羊,平均一天要消耗一百八十斤饲料。”

“一头猪一天可吃五斤黄贮和其它食物,四头猪一天消耗二十斤饲料。”

“一头牛一天吃四十斤饲料,六头牛平均一天要消耗二百四十斤饲料。”

“鸡也可喂食少量的黄贮,十只鸡一天最多吃一斤黄贮”

“这些禽畜加起来,一天就消耗四百斤饲料,现在有三十万斤黄贮,加上新鲜的植物,这批黄贮足够它们吃好几年了。”

“来年还会增加玉米的耕种面积,制得的青贮饲料还会更多,这根本吃不完!”

有了足够的食物,就能饲养更多的禽畜,日后光靠农业和畜牧业,就能为族人提供足够的粮食和牲畜,不用冒着生命危险上山狩猎了。

王明又跑到养殖场里数了数各种禽畜,有四头猪、六头牛、三十只羊、十只鸡。

“唉,现在牲畜禽类实在太少了,得多搞一些回来,以后天天吃肉都不是问题。”

王明已经把目标放在同盟氏族的禽畜上,可是这些部落的种植技术那么差,估计养殖的禽畜也不会多,毕竟养殖禽畜也是需要食物的。

这个时候,玄瓦挽着一个藤篮来到养殖场,正好看到牛栏前的王明。

“族长,你要的石头烧好了!”

“嗯!”王明接过藤篮,“对了,瓦器烧得如何?”

“这次烧了四十个好瓦器,从秋祭到现在,烧了四次瓦器,一共烧了一百三十多个瓦器。”

“数量太少了,要是同盟氏族和游猎人过来跟我们换瓦器,根本换不了多少。”

“可是那两个坑最多的一次能烧七十个瓦胚,最后只有三四十个能烧成的。”

玄瓦很无奈,自从腰机和纺织出现后,很多女人跑去织布,造瓦器的人手并不多,加上烧瓦器的条件很有限,瓦器产出的数量也就不多了。

“我们要建陶窑了,有了窑才能提升烧制成功率,更能一次性烧出大量的瓦器与生石灰。”

王明说着又捧来一盆清水,他将烧制好的石头分别放进水里。

他很快就发现一种表面比较白的石头,它被放进水里后,就冒出大量的气泡。

这块石头的表面还有之前刻着的两道划痕,它现在把水都弄白了,石头的体积也缩小一半。

“这是生石灰,不过烧制的温度不是很够,没有把内部的石灰石煅烧好。”

王明按照之前的记号,找到二号石头的样品,这种石头整体呈灰黑色,还有白色的纹路,质地不是特别硬。

“这种石灰石跟压秸秆的巨石一样。”

他心中一喜,连忙带着族人们前往之前发现的石山下。

这是在村寨的西北方向,在北山林的边缘,这里有大大小小的石灰石散落在地上,延绵到旁边的石山,一条清澈的小溪从乱石堆中穿过,汇入远处的草河中。

他在这里挑选石灰石,若是碰到大块的石灰石或是形状不好石头,就用石锤加工一下,每一块石灰石的长度都在三十厘米以下,这样才便于烧制与搬运。

一行人在这里挖了十篮石灰石就回去了。

“先放这里。”

王明一边说一边将石头放下来,背着好几十斤重的石头走了几里路,他现在累得够呛的。

回部落休息了一会,他又回到岸边规划起来,他打算在河边建一个比较大的窑,日后无论是烧制生石灰还是陶器,都可以大批量生产。

但在这之前,他得造一批砖块,有了砖块才能建造烧制石灰石和陶瓦的窑。

他带着族人上了竹筏,沿着凤河往西走,来到族人取土的地方。

他上了岸,蹲在一处被挖过的土坑前。

“这些泛黄的泥土很细腻,没有多少沙子和杂质,粘度很好,难怪部落人会用它们造瓦器,这应该是粘土的一种。”

他拿起这里的泥土研究起来,觉得这种制瓦器的粘土也适合用来造砖。

站起来四下看了看,他还发现这里的地形较为平坦,不远处还有一个树林。

这一带的野草有不少被牛羊啃食过的痕迹,部落的牧童曾在这里放牧。

这里有粘土,也有树林,更是族人放牧的区域之一。

他忽然有一个想法:在这里建一个砖场专门生产砖块,再盖一些让人歇息用的茅草屋,以及存放物品与砖块用的竹棚。

“在这里搭一个小码头,用竹筏将砖块、木柴、陶泥运回部落,就能大大节省人力物力。”

王明对这片区域十分满意。

他将族人分成两批人,一批人去砍伐竹子、收集茅草回来搭竹棚与建草屋,一部分人在这里挖粘土并将粘土的杂质去除。

他挖出粘土后,就造了十个内部长25厘米、宽12厘米,高6厘米的粘土模具,这个模具的两侧还有把手,这样的设计便于给砖胚脱模。

回到村寨,找到族人平时烧陶瓦的坑洞,他将彻底阴干的陶模具放进里面烧制,最后得到十个模具。

再次回到砖场的时候,部落人已经搭好一个竹棚,这个竹棚的三面都有一米高的草墙,能防止雨水撇进来。

“模具造好了,我们先把砖泥造好。”

王明将模具放在一边,带着族人将粘土加入河水进行搅拌揉搓,制成粘稠度合适的砖泥。

有了砖泥,他们就用模具拓砖坯,将拓好的砖坯放在竹棚下晾干。

这种砖胚不能暴晒,也不能被雨水淋到,所以他才特意搭建竹棚放置这些半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