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月是故乡明
主角表——————
周颂:小名小六。她六岁时被爷爷送去乡下,在养父母和朋友们的影响下,从木讷笨拙的女孩长成明辨是非、勇敢不屈、励志阳光的少女。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一流学府,从事地理科研工作。
张诚年:周颂求学的引路人,他长相出众,心性坚定。在创业成功后开始追求年少错过的爱情,并为家乡的建设贡献力量。
张芳:小六的童年玩伴,她出生重男轻女的家庭,敢于对抗命运。因为逃婚,投奔远在长沙求学的周颂,寄人篱下又面临周颂生母的嫌贫爱富,凭自己的勤劳和努力赢得了尊重,她在名利场里逢迎虚伪,最后受周怀明影响选择回报家乡。
蒋乐乐:周颂长沙求学时候的好友,她是独生女儿,备受宠爱长大,影响了张芳对女性的认知。
驰曳:周颂的第二段感情,两人因为相亲走到了一起。他是家世优渥性格洒脱的花花公子,在喜欢周颂后改变了对感情不负责任的态度。
周老六:小六养父,虽然是一个农民,但能识文断字,明辨是非,因为他童年过的艰辛,收养被家人抛弃的周颂,在周颂的亲生父母出现后选择放手成全。
周怀明:周颂生父,位高权重廉洁清正,不负职责和使命,想弥补女儿和家庭。
冯依:周颂生母,出生优渥,思想倨傲,看不起农村人,最后明白云泥之别不是物质的差别,而是精神思想的差别。
温老师:传播思想的老师,桃李满天下。
张家祥:小六的童年玩伴,参军戍边八年,退役后响应号召,参与建设家乡。
老顾:张诚年初入职场的同事,一个世俗圆滑的普通工程人,他知足常乐。
周礼:周颂的弟弟。
正文分割线————
90年代末,那时正是计划生育严打的时候。尽管路上贴的宣传标语都类似——生儿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但思想传统的中国人却一时难已改变。
在湖南山区一个与世隔绝的村落——灯芯桥乡,此地由于贫穷没落太多的年头,祖上的根源已无迹可寻,薪火后人都姓张,传承世代耕种在此。
周老六,乡里唯一外姓的男人,他是个农民但能识文断字。年岁已近四十,至今膝下无儿无女,夫妻两便旁算着领养个孩子。
俗话说养儿防老,有个小子才算续了香火。
他早先在长沙城做过木匠,有些人脉关系,夫妻两听人介绍,搭班车去了一趟长沙城,还真相中了一个两岁左右模样周正的大胖小子。哪知这门路已经做成了一道生意。
中间介绍人连老六家的情况也不询,家住何处、家中人口、经济条件他一概不关心,他唯一在意的只是手里的孩子能不能卖个好价格。这是个谨慎的生意人,信息身份概不透漏,场所也是临时的,每个孩子已经暗中标好了价格。
周老六虽文墨不通多少,但性格刚直,能辨是非黑白。心知这是断子绝孙的生意,利落的打消了念头。
儿子在市面上是抢手货,听好事的人说没两天就有人领走了。买主家里生了三个都是女儿,后来媳妇儿生不出了。在执念驱使下,咬咬牙买了个小子回家传宗接代。
媳妇儿张富英这些年把药当饭吃,肚子始终不争气,只能一个人时偷偷的摸着泪花。
直到周老六一位在长沙的远房亲戚来信,说自家有个年龄适合的妮子,因为家里条件困苦,多一张嘴负担太重,给口饭吃就行。
这门亲戚远了不知多少道弯,周老六压根想不起这号人。
富英对这事儿十二分上心,虽可惜不是个小子,但好歹也与夫家沾了些亲,也算血脉相承了,比外面不清楚底细买来的总是强。
这一宿,一向念叨节俭的富英,把煤油灯挑的光亮,也不再为那一点油锱铢必较了。纸上一行行字沉浮,她的心绪被高高吊起,富英心里头盼着,又怕期望落空。
周老六拿起他珍藏的旧笔杆,笔头已经有些磨花了。在信中先简单的问候了这位不知道哪处的远亲,然后聊到孩子,写明只要身心健康、模样正常即可。又介绍了夫妻两人的家庭情况,最后表明如果跟孩子有缘,一定会将她当成亲生闺女疼爱。
大清早便揣在怀里去镇上的邮局回了信。
左右盼了半个月没等到回信,便有个陌生中年男人抱了个小姑娘敲开了他家的门。一大一小风尘仆仆,据说一路上转了七八趟班车,颠簸了两天的路程,又翻过两座山头,才到这边。
男人抱着的孩子不像乡下姑娘。及腰的黑发又长又亮,衣着体面,踩着双干净的小皮鞋。皮肤干净白皙,没有风吹雨淋的痕迹,怎么也不像是穷人家养出来的孩子。
她神情有几分呆气,又一直被人抱在怀里。男人将她放下地后走路便左摇右晃,连站久了也难以维持平衡,颤颤的摇摆着。
周老六和妻儿相觑片刻,便在心里拿定了主意。
客气的请人家吃了个饭,手头虽拮据,仍体几的准备了些微薄的路费,商议好下午便辛苦些把小妮儿捎回去吧。
男人为难的表示他只是被临时委托来送个快递,哦送个人。具体情况他不清楚,而且路那么远,你们自己送吧,找不找还得到另说。
男人是个老油子,见夫妻两不好糊弄,便嘴上答应,他解完手把小妮儿带回去吧,结果解手的功夫他从茅屋翻窗户跑了。
小妮儿呆愣的站在院子里半晌,神情慢慢开始慌张,仿佛终于知道自己是被抛弃了。先是鼻头发酸,而后眼泪一颗一颗的落下。她是个乖孩子,懂事的并不出声,只是怂着肩膀呜咽。一个六岁的小女孩,无措的站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围绕她的是晦涩的乡音和两张生疏的面孔。
是夜,缺了一瓣的弯月挂在夜空中,温和的月色洒落在舷窗上。
结实的老木床上,趴在女人身侧的小妮儿终于睡熟了,还吐着轻轻的鼾声,富英小声发问:“小妮儿穿的衣服,不像是吃不起饭的人家。”
“家里人特意给她置办了一身新衣。”周老六睡在另一侧,他早已经觉察出了不对劲,却不忍拂了妻儿仅有的期望。显然是写信的人刻意隐瞒了真实信息,给这个小妮儿随意捏造了个身份。他本也不对远房亲戚抱有期望,却还是因为被人耍了一道而怀有恼怒。
他想,小妮儿只是神色痴呆,应该不是傻子。
腿是没问题的,走不稳总能去医院治好。
可他想这些做什么呢?
他又盘算着等天光了,便去镇上搭一趟早班公车把妮儿送回城,寻她的家人。
南方的梅雨便在这个时节落下了,雨声淅淅沥沥,从屋檐串着珠子钻进青石板的苔藓丛里,整个世界都被打的湿漉漉。雨一下便好几天,不见停的趋势,衣服也被这天气闷出了霉味儿。
等雨停了,路才好走。
连绵的雨又细细密密的下了半个月,河里也涨了水,淹没了灯芯桥,这桥是镇子通往外面唯一的纽带。
等水退了,才能过桥。
周老七披了蓑衣,冒雨扛着锄头,去田坝子上挖沟引水。怏怏的青稻被雨压倒一片,没有几分精气神。
而他用布满老茧的双手一下下挥着锄头,连成了一条沟渠,田里的积水哗哗的涌进河坝里。
这样等天晴了,他辛苦耕耘的禾稻又能笔挺的生长,坚韧不拔,生机无限。
周老六年轻时候学过手艺,是个半拉子木匠,除了靠此吃饭以外,他总能精巧的变出一个个花样,有时是一个竹蜻蜓,有时是一只草编蚱蜢。
而现在它们都在小姑娘怀里,她痴痴的神色褪去了,乏善可陈的表情之外,映衬出的是纯真的满足的眼眸。
等雨停了送她回家吗?
他福至心灵,原来呆呆的小孩,就像禾苗一样,只需给她松松土,施施肥,就能在阳光雨露中茁壮成长。
这位善良淳朴的农民还不知道,他勤恳培育的种子未来穰穰满家。
初夏时节,天气阴晴不定。周老六家离田垄近,偶尔会有几个扛着锄头的乡民跑进来躲雨,他们卷着裤管坐在敞亮的堂屋里,等雨停的功夫话着家长里短。老六媳妇儿便会热情的送上几碗凉茶消暑。
看见屋里的“小六”姑娘,乡民们不禁打趣几句。
村里谁不笑老六傻呢?
今天被雨赶进来的是浩浩荡荡的放牛小队,这群童子军叽叽喳喳扰的比麻雀还烦。他们个子还没有牛高,人手甩着一根柳枝削成的小棍。
落在最后的是一个牵着水牛的小萝卜头,水牛昂首阔步体格结实,鼻孔上穿着的牛橛子被一个浑身湿透的小童紧握着。
周老六扯着嗓子招呼:“年哥儿,下次要是再淋这么大雨,莫管牛,娃儿先往屋里跑,傻愣愣的木头脑袋,这是“水”牛。”
湖南山区的方言的语调本就平仄起伏,他特意把水字咬了个重音。
小豆丁们人手捧着一个香喷喷的糯米棕笑得人仰马翻,粽子是老六媳妇儿刚蒸出锅的,白胖胖的馅儿还冒着热气儿,鲜甜的棕味满屋飘香。
在里屋摆弄着草编蚱蜢的小妮儿也循着味探出头来。
“你是谁?”放牛小队的豆丁们瞧见了门后的身影,一个胆子大的娃儿先开口。
门后的身影胆小的缩了回去,只能隐约瞧见个影子。
富英婶在围裙上擦干净双手,她推开门,牵起里屋的小丫头走出来,嘴里热情的介绍道:“瞧瞧我家小六,怕生的很,你们这些小馋猫吃了婶子的粽子,以后玩儿可得捎上她。”
两个小妮儿凑了上去,直白的打量着她。小子们只好奇的扫了一眼,他们更热衷于聚在角落里讨论谁的蛐蛐叫的更响。
一个粽子显然收买不了这些贪吃的小鬼头,周老六卷着烟叶补充道:“你们婶子会的多着呢,酥脆的炸猫耳朵、香喷喷的炒米果子、还有津甜的糖油粑粑......”
小子们听的都嘴馋了,玩蝈蝈之余也不忘应声:“我们肯定带着她玩。”
“婶子,你怎么生出这么大的小妮儿?”
“你叫什么名字?”热心的小伙伴一个个点过去:“这是红妮儿、我叫张芳。”
角落里斗蛐蛐的男孩张芳也没数落下:“大祥,年哥儿,最矮的那个是我弟弟军子。”
小六神色呆愣愣的,她思考的脸憋红了,像隔壁村的傻丫头,是没有人会跟傻丫头玩的。
小豆丁们其实对多一个少一个玩伴并不在意,他们此时想的只有猫耳朵、米果子、糖油粑粑,便找补着话题:“你头发长的又黑又亮,真俊儿。”
当地人烧皂荚水洗头,但头发长了,便容易长出虱子,因此女孩们都留着方便打理的短发。
雨渐渐停了,张芳还意犹未尽的跟小六有一搭没一搭的唠嗑,其实两人语言不通,大多时候牛头不对马嘴,她的眼神时不时瞟了一眼桌上的果盘。
直到周老六把红漆木桌上最后一个粽子递给张芳,嘴馋的小家伙捧着多得一只的粽子,这才心满意足的撒欢溜走了。
周老六喜欢听花鼓戏,时常哼几句。他哈着气从后厨端着烫手的海碗出来,待冷了些便剥去了叶子,露出圆滚滚的粽馅儿,顺着粽叶飘出的香味儿比方才更浓郁,闻着便生津。不似先前的粽子白净,这只颜色深些,还飘着肉香。
周老六把它串在筷子上,放到小妮儿的碗里。
小六是唯一一个没有吃到粽子的小孩,她小心翼翼咬了一口,滋味从舌尖蔓延到了心头,甜滋滋的像灌满了蜜。
五月五,到端阳。
门插艾,粽子香。
饮黄酒,放纸鸢。
午时水,佩豆娘。
五彩丝缠手足腕,
龙舟下水喜洋洋。
端午节的傍晚,灯芯桥热闹了起来。
附近几个村子的人都来了,大人们零零散散扎堆着,男人们在岸边练习划桨,准备赛龙舟。
小豆丁们聚在一堆,各各手足腕上缠着五彩丝,胸前配着香包,额间点上了一轮朱砂印。
小六比较熟络的朋友只有张芳和红妮儿,富英婶子把她抱过来,走的时候叮嘱张芳多照顾小六儿。张芳倒是答应的好的,可转眼就忘了这号人,她跟着一群小妮儿玩的不亦乐乎。
红妮儿不爱说话,所以没那么好的人缘。
小六的方言进步飞快,她在语言方面很有天赋,于是主动开口:“怎么好久不见你们了?”
每当下雨的时候,小六便开始期待。可盼了好几天,也没有放牛小队的身影。
“我们要上学。”红妮儿说:“可是也许下学期我就不读了,我爹娘说女孩子读书没用的。”
“为什么没用?”小六继续好奇。
“因为上完学还是得放牛呀,而且上学的路太远了,课堂很无聊,比放牛还累。”红妮儿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