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人生的88堂自我控制课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深入探索,找到消极自我意象的根源

消极的自我意象会让一个人无法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在内心的“荧光屏”上,他们会看到一个一无是处、垂头丧气的自己,并会对自己进行各种消极的心理暗示,比如“我就是不够好”“我是那样没用”“我根本没有拿得出手的能力”等。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常常会被沮丧、无助、焦虑、痛苦等负面情绪包围。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对他人的态度进行消极的“预估”,比如从主观角度认定“没有人喜欢我”“他们总是看我不顺眼”“他一定很讨厌我”……于是,在与他人相处时,他们不容易信任对方,也容易表现出紧张和敌意。

17岁的嘉丽在一个单亲家庭长大。6岁的时候,父亲因为交通事故不幸去世,此后妈妈含辛茹苦地将她带大。

妈妈性格比较强势、自尊心很强,非常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评价,对嘉丽的管教也很严格,经常会为了一些小事批评她,动不动就说她“太笨了”“什么都做不好”,一边说还会一边流露出嫌恶的表情。

妈妈的责怪让嘉丽觉得非常沮丧,她不敢和妈妈顶嘴,只能把委屈憋在心里。

时间长了,嘉丽觉得妈妈没有说错——自己确实“太差劲了”:长相普通,不够聪明,不会打扮自己,学习成绩总在下游水平,平常也不善于沟通,很难得到他人的喜欢。

带着这样的心理,嘉丽越来越不喜欢和人交流。她总是瑟缩在教室最后一排的角落里,生怕被别人注意到。久而久之,班上的同学开始忽视她的存在,有的任课老师甚至叫不出她的名字……

嘉丽就这样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方向,浑浑噩噩地生活着……

嘉丽为自己描绘出非常消极的“自我意象”。在她看来,自己在外貌、智力、能力、沟通等方面都没有可取之处。这样的自我意象影响了她的行为和心理,使她变得自卑、畏缩、压抑,并对自己失去信心,也慢慢失去掌控人生的能力。

必须指出的是,这种消极的自我意象并非天生的,而是与很多因素有关,其中家庭教养方式和成长中的负面经历对于自我意象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1.家庭教养方式

以嘉丽为例,她从小受到母亲的严苛教育,母亲不但经常打击她的自尊心,对她过于挑剔,还直白地表现出对她的不喜爱。长期受到这样的“情感暴力”,嘉丽便给自己的自我意象增添了不少消极色彩。

久而久之,她对自己产生厌弃感,也对他人产生过多的担心,总觉得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会和母亲一样,这让她变得越来越孤僻,不喜欢也不擅长和他人打交道。即使勉强让她与人交流,她也会先戴上一个“讨人喜欢”的假面具,却将真实的自我深深地掩藏起来。

2.长辈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自我意象逐渐形成的过程中,长辈的行为、态度、价值观也会对一个人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特别是那些朝夕相处的长辈,会在一个人的“自我意象”中投射难以磨灭的“痕迹”。

比如,长辈为人友善、脾气随和,待人谦逊有礼,乐于和他人合作,看问题比较宽容大度,孩子也会潜移默化地出现这样的人格特质。

再如,长辈自尊心极强、过于敏感,很在意别人的看法或评价,不喜欢被他人忽视,受到这样的影响,孩子的人格也常常会出现相似的特点。案例中嘉丽就在母亲的影响下出现了“过于敏感”“在意他人评价”等问题。

3.成长中的负面经历

成长中的经历也会对“自我意象”产生影响。比如,在青少年阶段遭遇过不公平的待遇,被同伴或其他人霸凌、欺辱,都会对心理造成严重的创伤,而且这种创伤是很难摆脱的,在多年之后,还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也会左右其对自己的看法。

案例中的嘉丽因为同学的忽视而变得更加自卑。在自我意象中,她把自己定位为“不受欢迎的人”,不敢主动与人交流,而这也会影响她正常的交友、婚恋和生活。

4.消极的自我归因

“归因”,简单地讲,就是为某种行为或事件的结果寻找原因。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对于同样一件事情,人们会从积极、消极两个角度进行截然不同的归因。积极的归因会极大地强化个人的自信心、激励水平;消极的归因则会让人陷入过低的自我评价中,还会强化消极的自我意象。

比如同样面对“工作失误”的问题,积极归因者会从工作流程、工作细节上找原因,以便及时解决问题;而消极归因者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认为是自己能力不足才造成这样的失误。

这种归因过程无疑会让消极的自我意象得到强化,也很容易引发沮丧、无助甚至绝望的情绪。

但消极的自我意象并非不可改变。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等专家通过大量研究证实,自我意象是可控的。而我们应当做的是更好地觉察自我意象,再不断地深入探索,找到消极自我意象的真正根源,由此出发进行认知、行为、心理的自我调节,学会依据较为客观的标准来看待自己,就能逐渐纠正消极的自我意象,进而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