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三相单双层4极绕组布线接线图
作为动力源,使用最多的是4极电动机,其额定转速略低于1500r/min。在绕组结构上,当极数增加一倍而每极相槽数则减少一半,构成单双层绕组的条件受到限制,故从数量上应少于2极绕组,但毕竟4极电动机的规格比2极多,所以,总体而言,4极电动机单双层绕组未必少于2极。本节收入布线接线图20例。
3.2.1 30槽4极(yp=7)单双层混合式(同心交叉布线)绕组
图 3.2.1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30
每组圈数 S=1
并联路数 a=1
电机极数 2p=4
极相槽数 q=2
线圈节距 y=7、6、5
总线圈数 Q=18
每槽电角 α=24°
分布系数 Kd=0.957
线圈组数 u=12
绕组极距 τ=7
节距系数 Kp=0.994
绕组系数 Kdp=0.951
2.嵌线方法 本绕组采用交叠法嵌线,需吊边数为3。嵌线顺序见表3.2.1。
表3.2.1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本例绕组由同心双圈和单圈构成单双层,它既有普通单双层的特点,又有交叉绕组的特色,故标题为“同心交叉”单双层;此外每组大线圈安排为单层,故属“B类”。此例采用显极布线,接线时必须使同相相邻线圈组极性相反。因总线圈数比双叠减少超过1/3,故利于嵌绕。可作为y=7的双叠绕组的替代型式。
3.2.2 32槽4极(yp=7)单双层混合式(非正规A类)绕组
图 3.2.2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32
每组圈数 S=2
并联路数 a=1
电机极数 2p=4
极相槽数 q=
线圈节距 y=8、6
总线圈数 Q=24
绕组极距 τ=8
绕组系数 Kdp=0.974
线圈组数 u=12
每槽电角 α=22.5°
2.嵌线方法 绕组采用交叠法嵌线,为了简化制表,特将单层线圈的沉边称为“下层”,浮边称为“上层”。绕组嵌线顺序见表3.2.2。
表3.2.2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32槽定子是单相电动机专用,由单相改三相是无法按正规要求安排绕组的,因此本例采用单双层同心布线也属非正规安排。由图可见,在W相中的4个小线圈本可嵌入满槽匝数,但为满足三相平衡,也只好安排半槽匝数,即全部线圈均为半槽线圈,所以铁心利用率很低。此外,由于各槽匝数不均,也会对磁场产生影响而导致电磁效果较差,慎用。
3.2.3 36槽4极(yp=8)单双层混合式(B类)绕组
图 3.2.3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36
每组双圈 S双=1
分布系数 Kd=0.96
电机极数 2p=4
极相槽数 q=3
节距系数 Kp=0.985
总线圈数 Q=24
绕组极距 τ=9
绕组系数 Kdp=0.951
线圈组数 u=12
每槽电角 α=20°
并联路数 a=1
每组单圈 S单=1
线圈节距 y=1—9、2—8
2.嵌线方法 本例采用交叠法嵌线,吊边数为4,嵌线时嵌2(一小、一大)槽,退空1槽再嵌2槽。嵌线顺序见表3.2.3。
表3.2.3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绕组是显极布线,是由q=3、y=8的双层叠式绕组演变而来,每组由大、小各1圈组成,每相4个线圈组按正、反、正、反方向串联,即使同相相邻组极性相反。绕组嵌线方便,吊边数减少到双层叠式相应绕组的一半。主要应用实例有部分厂家 JO3-160S-4、JO2-41-4电动机产品。
3.2.4 36槽4极(yp=8、a=2)单双层混合式(B类)绕组
图 3.2.4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36
每组圈数 S=2
并联路数 a=2
电机极数 2p=4
极相槽数 q=3
线圈节距 y=8、6
总线圈数 Q=24
绕组极距 τ=9
绕组系数 Kdp=0.951
线圈组数 u=12
每槽电角 α=20°
2.嵌线方法 绕组采用交叠法嵌线,吊边数为4,嵌线规律是嵌2槽后退空1槽,再嵌2槽,以此类推。嵌线顺序见表3.2.4。
表3.2.4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本例绕组采用显极布线,是由y=8、q=3的双层叠式绕组演变而来,每组由同心双圈组成,每相有4组线圈,绕组每相分两路,并在进线后按相反方向走线,每一个支路由正、反各一组线圈串联而成,使同相相邻线圈组的极性相反。此绕组嵌线也较方便,吊边数要比双层叠式绕组减少一半。本绕组主要用于绕线式转子,如有厂家在YR225M1-4中采用这种型式的绕组。
3.2.5 36槽4极(yp=8、a=4)单双层混合式(B类)绕组
图 3.2.5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36
每组圈数 S=2
并联路数 a=4
电机极数 2p=4
极相槽数 q=3
线圈节距 y=8、6
总线圈数 Q=24
绕组极距 τ=9
绕组系数 Kdp=0.951
线圈组数 u=12
每槽电角 α=20°
2.嵌线方法 本例采用交叠法嵌线,其基本规律是嵌入2槽,后退空出1槽,然后再嵌2槽,如此循环,直至完成。为简化制表,本例把单层线圈的沉边称为“下层”,浮边称为“上层”。嵌线顺序见表3.2.5。
表3.2.5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本绕组与上例相同,但采用4路并联接线,即绕组由同心双圈组构成,每一组线圈为一个支路,每相相邻线圈组反方向并联,使极性相反。此绕组是从y=8、q=3的双层叠式演变而成,它的总线圈数比原来减少1/3;采用交叠法嵌线时,吊边数减少一半,故嵌线相对较方便。此绕组主要用于改绕,某些厂家在YR225M2-4绕线转子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子中采用这种型式。
3.2.6 48槽4极(yp=10)单双层混合式(B类)绕组
图 3.2.6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48
每组圈数 S=3
并联路数 a=1
电机极数 2p=4
极相槽数 q=4
线圈节距 y=11、9、7
总线圈数 Q=36
绕组极距 τ=12
绕组系数 Kdp=0.92
线圈组数 u=12
每槽电角 α=15°
2.嵌线方法 本例采用交叠法嵌线,先嵌入3个线圈边,另一边吊起,退空1槽后再嵌3个线圈边,另一边仍吊起,退空1槽后即可整嵌其余线圈。嵌线顺序见表3.2.6。
表3.2.6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绕组全部由三联同心线圈构成,每相4组线圈,按照同相相邻反极性串联成一路。三相结构相同,但在空间相位上互差120°电角度。此绕组较双叠绕组的线圈数减少1/3,吊边数也减少4边,嵌绕都比较方便。主要应用于某厂家的YLB160-2-4电动机。
3.2.7 48槽4极(yp=10、a=2)单双层混合式(B类)绕组
图 3.2.7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48
每组圈数 S=3
并联路数 a=2
电机极数 2p=4
极相槽数 q=4
线圈节距 y=11、9、7
总线圈数 Q=36
绕组极距 τ=12
绕组系数 Kdp=0.92
线圈组数 u=12
每槽电角 α=15°
2.嵌线方法 本例采用交叠法嵌线,首先嵌入3个下层边,退空1槽再嵌3个下层边,再退空1槽后开始整嵌各线圈。嵌线顺序见表3.2.7。
表3.2.7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本例单双层绕组每相有4组线圈,分2路接线,每一个支路由相邻两组反极性串联,然后再将其并联构成两路接线。绕组每组有3个线圈,其中最大节距的线圈是单层布线,其余两只小线圈则采用双层布线。此绕组总线圈数仅为双叠的2/3,有利于嵌绕制作。主要应用于YLB180-1-4部分电动机产品中。
3.2.8 48槽4极(yp=10、a=4)单双层混合式(B类)绕组
图 3.2.8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48
每组圈数 S=3
并联路数 a=4
电机极数 2p=4
极相槽数 q=4
线圈节距 y=11、9、7
总线圈数 Q=36
绕组极距 τ=12
绕组系数 Kdp=0.92
线圈组数 u=12
每槽电角 α=15°
2.嵌线方法 采用交叠法嵌线,需吊边数为6。嵌至第7个线圈时,可将此线圈两边相继嵌入相应槽的上下层(即整嵌),以后逐个整嵌,当下层边(包括沉边)全部嵌入后,再把原来吊起的线圈边依次嵌入相应槽的上层。具体嵌线顺序见表3.2.8。
表3.2.8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本例全部由同心三圈组构成。每相4组线圈,并设一侧大线圈为头,另一侧小线圈为尾,则第1组头端进线与第2组尾端、第3组头端、第4组尾端并接在一起;其余线圈组也并接在一起作一相尾线。三相接线相同。应用实例有JLB2-75-4立式深井泵用异步电动机等。
3.2.9 48槽4极(yp=11)单双层混合式(同心交叉布线)绕组
图 3.2.9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48
每组圈数 S=2
并联路数 a=1
电机极数 2p=4
极相槽数 q=4
线圈节距 y=12、10、8
总线圈数 Q=30
绕组极距 τ=12
绕组系数 Kdp=0.949
线圈组数 u=12
每槽电角 α=15°
2.嵌线方法 本例采用交叠法嵌线,先从三圈组起嵌,然后退空1槽,嵌入2圈组下层边,再退空2槽嵌入3边。嵌线顺序见表3.2.9。
表3.2.9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本例较前例的平均节距(yp)增加1槽,使每相的单层线圈增加2个,而总线圈数减至30个,所以更利于嵌绕操作。另外,由于每组线圈数为分数,故使同相相邻两组线圈数不等,即由三圈组和双圈组轮换安排且反极性连接。此绕组应用于某厂家的YR250M2-4电动机转子绕组。
3.2.10 48槽4极(yp=11、a=2)单双层混合式(同心交叉布线)绕组
图 3.2.10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48
每组圈数 S=2
并联路数 a=2
电机极数 2p=4
极相槽数 q=4
线圈节距 y=12、10、8
总线圈数 Q=30
绕组极距 τ=12
绕组系数 Kdp=0.949
线圈组数 u=12
每槽电角 α=15°
2.嵌线方法 本例采用交叠法嵌线,嵌线的基本规律是,嵌入3槽,退空1槽,再嵌2槽,再退空2槽后嵌入3槽。如此循环,直至完成。嵌线顺序见表3.2.10。
表3.2.10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本绕组与上例基本相同,但改接两路并联,接线时在进线后分左右两个方向走线,即每个支路由一个三圈组和一个双圈组反向串联而成。本绕组适用于定子绕组改绕,主要应用有YR250M2-4、YR280S-4等电动机的转子绕组。
3.2.11 48槽4极(yp=11、a=2)单双层混合式(A类)绕组
图 3.2.11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48
电机极数 2p=4
总线圈数 Q=36
线圈组数 u=12
每组圈数 S=3
极相槽数 q=4
绕组极距 τ=12
线圈节距 y=12、10、8
并联路数 a=2
每槽电角 α=15°
分布系数 Kd=0.958
节距系数 Kp=0.991
绕组系数 Kdp=0.949
2.嵌线方法 绕组采用交叠法嵌线,吊边数为6。嵌线顺序见表3.2.11。
表3.2.11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本例是由y=11的双层叠式绕组演变而来,每相4组分两个支路接线,每个支路由一正一反两组线圈串联而成,每组线圈则有3个线圈,即一大两小。本绕组的绕组系数较高,适合YR-225M1-4等电动机改绕。
3.2.12 48槽4极(yp=11、a=4)单双层混合式(A类)绕组
图 3.2.12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48
电机极数 2p=4
总线圈数 Q=36
线圈组数 u=12
每组圈数 S=3
极相槽数 q=4
绕组极距 τ=12
线圈节距 y=12、10、8
并联路数 a=4
每槽电角 α=15°
分布系数 Kd=0.958
节距系数 Kp=0.991
绕组系数 Kdp=0.949
2.嵌线方法 绕组采用交叠法嵌线,吊边数为6。嵌线顺序见表3.2.12。
表3.2.12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绕组结构与上例基本相同,但采用4路并联接线,即每相绕组分4个支路,每一个支路仅1组线圈,因此应将同相相邻的线圈组反极性并联。此绕组可用于 Y-225S-4等电动机改绕单双层。
3.2.13 60槽4极(yp=12、a=4)单双层混合式(B类)绕组
图 3.2.13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60
每组圈数 S=4
并联路数 a=4
电机极数 2p=4
极相槽数 q=5
线圈节距 y=14、12、10、8
总线圈数 Q=48
绕组极距 τ=15
绕组系数 Kdp=0.91
线圈组数 u=12
每槽电角 α=12°
2.嵌线方法 本绕组采用交叠法嵌线,嵌线的基本规律是,嵌4槽,退空1槽,再嵌4槽,再退空1槽后,连续整嵌一组(4个)线圈,退空1槽再整嵌。吊边数为8,嵌线顺序见表3.2.13。
表3.2.13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本例是显极布线,全部绕组由12组同心线圈组成。每组4圈,每相4组,分别按同相相邻反极性并联成4个支路。本绕组单层线圈较少,故总线圈数仍较多,不能充分体现单双层布线的优点。主要应用于JR126-4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改绕。
3.2.14 60槽4极(yp=13、a=2)单双层混合式(A类)绕组
图 3.2.14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60
电机极数 2p=4
总线圈数 Q=48
线圈组数 u=12
每组圈数 S=4
极相槽数 q=5
绕组极距 τ=15
线圈节距 y=15、13、11、9
并联路数 a=2
每槽电角 α=12°
分布系数 Kd=0.957
节距系数 Kp=0.978
绕组系数 Kdp=0.936
2.嵌线方法 本例采用交叠法嵌线,吊边数为8。嵌线顺序见表3.2.14。
表3.2.14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本例是由y=13的双层叠式绕组演变而来,每组由1个单层和3个双层线圈组成;同相相邻两组反极性串联而构成一个支路,故每相由两个支路并联。此绕组可用于YLB250-1-4等电动机改绕单双层。
3.2.15 60槽4极(yp=13、a=2)单双层混合式(同心交叉布线)绕组
图 3.2.15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60
每组圈数 S=3
并联路数 a=2
电机极数 2p=4
极相槽数 q=5
线圈节距 y=15、13、11、9
总线圈数 Q=42
绕组极距 τ=15
绕组系数 Kdp=0.936
线圈组数 u=12
每槽电角 α=12°
2.嵌线方法 本绕组采用交叠法嵌线,吊边数为7,嵌线顺序见表3.2.15。
表3.2.15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本绕组采用同心线圈交叉式布线,大组为4联,小组为3联,交替分布,即每相由2个4联组和2个3联组构成。因是2路接线,每相相邻的大小联按反极性串联成一个支路,然后再将2个支路并联。主要应用于某厂家生产的 YLB-1-4和JR2-S1-4等电动机。
3.2.16 60槽4极(yp=13、a=4)单双层混合式(A类)绕组
图 3.2.16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60
电机极数 2p=4
总线圈数 Q=48
线圈组数 u=12
每组圈数 S=4
极相槽数 q=5
绕组极距 τ=15
线圈节距 y=15、13、11、9
并联路数 a=4
每槽电角 α=12°
分布系数 Kd=0.957
节距系数 Kp=0.978
绕组系数 Kdp=0.936
2.嵌线方法 本例嵌线采用交叠法,吊边数为8。嵌线顺序见表3.2.16。
表3.2.16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绕组结构与上例相同,但采用4路并联,即每相4组线圈各自构成一个支路,所以接线时必须确保同相相邻的线圈组极性相反并联。此绕组可用于相应规格电动机改绕,如JO3-280S-4、JO2L-93-4等异步电动机改绕单双层。
3.2.17 60槽4极(yp=14、a=2)单双层混合式(B类)绕组
图 3.2.17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60
每组圈数 S=3
并联路数 a=2
电机极数 2p=4
极相槽数 q=5
线圈节距 y=14、12、10
总线圈数 Q=36
绕组极距 τ=15
绕组系数 Kdp=0.952
线圈组数 u=12
每槽电角 α=12°
2.嵌线方法 本例采用交叠法嵌线,嵌线的基本规律是,嵌3槽,退空2槽,再嵌3槽,以此类推。嵌线需吊边数为6。嵌线顺序见表3.2.17。
表3.2.17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本绕组采用等圈的线圈组,每组3圈,每相4组线圈分两路并联。绕组单层线圈较多,占了全绕组的2/3,即较之双层叠式绕组减少线圈近半,较能体现单双层绕组的优点。因此,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用铜量以节约成本。本绕组可用于4极双层叠式绕组的改绕。
3.2.18 60槽4极(yp=14、a=4)单双层混合式(B类)绕组
图 3.2.18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60
每组双圈 S双=1
分布系数 Kd=0.957
电机极数 2p=4
极相槽数 q=5
节距系数 Kp=0.995
总线圈数 Q=36
绕组极距 τ=15
绕组系数 Kdp=0.952
线圈组数 u=12
每槽电角 α=12°
并联路数 a=4
每组单圈 S单=2
线圈节距 y=(1—15、2—14)、(3—13)
2.嵌线方法 采用交叠法嵌线,吊边数为6。嵌线顺序见表3.2.18。
表3.2.18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本例是显极式布线,绕组由q=5、y=14的双层叠式绕组演变而来,每组由2大1小线圈组成;每相4组按相邻反极性并接成4路。绕组应用实例有JO2L-94-4铝线电动机。
3.2.19 72槽4极(yp=17、a=2)单双层混合式(A类)绕组
图 3.2.19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72
电机极数 2p=4
总线圈数 Q=48
线圈组数 u=12
每组圈数 S=4
极相槽数 q=6
绕组极距 τ=18
线圈节距 y=18、16、14、12
并联路数 a=2
每槽电角 α=10°
分布系数 Kd=0.956
节距系数 Kp=0.996
绕组系数 Kdp=0.952
2.嵌线方法 绕组采用交叠法嵌线,吊边数为8。嵌线顺序见表3.2.19。
表3.2.19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绕组由同心4联组构成,每组由单双层线圈各2个顺串而成;绕组采用两路并联,每一个支路由同相相邻的两组线圈按一正一反串联,最后将两个支路并联。此绕组缩减线圈数达到双叠时的1/3,且绕组系数较高,是单双层绕组较佳方案之一,适用于相应规格的电动机改绕单双层。
3.2.20 72槽4极(yp=17、a=4)单双层混合式(A类)绕组
图 3.2.20
1.绕组结构参数
定子槽数 Z=72
电机极数 2p=4
总线圈数 Q=48
线圈组数 u=12
每组圈数 S=4
极相槽数 q=6
绕组极距 τ=18
线圈节距 y=18、16、14、12
并联路数 a=4
每槽电角 α=10°
分布系数 Kd=0.956
节距系数 Kp=0.996
绕组系数 Kdp=0.952
2.嵌线方法 本例采用交叠法嵌线,吊边数为8。嵌线顺序见表3.2.20。
表3.2.20 交叠法
3.绕组特点与应用 本例绕组结构与上例基本相同,但采用4路并联,故每一个支路仅有一组线圈,即按同相相邻线圈组反极性并联。此绕组适用于相应规格的电动机改绕单双层绕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