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立美术论集(下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为中国而设计”

日前,我应邀飞抵沈阳,出席“2006‘为中国而设计’——第二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开幕式暨学术论坛演讲会,同时参加这次大展《作品集》和《论文集》首发式。这个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艺术设计委员会、鲁迅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承办的系列活动的主题是:“和谐、节约、绿色、生态——现代中国的设计教育与设计实践”。正如大展《前言》所说,这些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既有实施的项目设计,也有创意设计方案,体现了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的最新面貌,反映了环境艺术设计工作者,近一时期的探索和努力,尤其一些设计师对“为中国而设计”的思考和对设计问题解决方式的尝试,让人们看到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事业的发展和希望。

为实现“为中国而设计”的理念,众多杰出艺术家就如何发展适于中华多民族居住要求的环境艺术设计,如何应对因为环境恶化、能源缺乏、必须改变不适宜人居住的状况,如何为广大低收入阶层和农村居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如何与国际环境艺术设计领域对话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大会出版的《论文集》所收入的62篇文章,是从500篇应征论文中精心选编的,堪称当前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领域水平最高的研究成果。

第二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和论坛,将主题定为“为中国而设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因为“为中国而设计”,适应我国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的需要,有助于中华文明的传承和振奋民族精神,有助于在世界不同文化撞击中挺直民族脊梁,增强民族自信力。数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不断地吸收外来文化并为己用,从而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总为适应新时代民众的审美需要,创造与之适应的审美形式。因而,在巴比伦、埃及、印度、中国四大文明古国中,巴比伦、埃及、印度古代文明均已断裂和中断,唯有中华民族文化传承至今并不断发扬光大。这是中国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是其他任何国家都不能相比的。这次大展明确提出“为中国而设计”,具有文化战略意义,其深刻的内涵已构成中华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为中国而设计”,要讲究中国气派,充分发挥中华民族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和涵摄力,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就建筑艺术而论,源于希腊的蔓草等纹样,是从东周末年由波斯传入的;印度佛教于东汉末年传到我国;在唐代,境外的基督教(其中一支教派称“景教”)、伊斯兰教、佛教及为其传经布道的建筑艺术,均得到很大发展。近百年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文思想,对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影响很大。今天来看,对西方文化的吸收,不能生吞活剥,而要经过民族化的改造。如我国除极少数城市外,从北京到乌鲁木齐,从哈尔滨到广州,几乎清一色“火柴盒”式的建筑,单调、乏味,缺少民族风采和地方特色。已有800多年历史的北京文化遗产非常辉煌,但古都的整体风貌已荡然无存,这与彼得堡、巴黎、威尼斯的做法,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第二,“为中国而设计”,要着眼于现实生活,体现中国当前最高的科技水平和人们的审美需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如果说,一座庭院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确实很美,但若在某古城墙边上“一幢高楼出墙来”,则大煞风景,不伦不类。这样的例子不乏其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城市雕塑,不能粗制滥造。到过欧洲或看过相关影视资料的人都知道,自文艺复兴以来数百年间,西方完成的优秀城市雕塑,无不保护完好,其艺术水准极具震撼力。近几十年来,我们建起了众多的高品位、高水准的纪念碑式的雕塑,但也矗立起许多不堪入目的垃圾式雕塑。截至目前,这些垃圾有的已经清除,有的还得再拆。环境艺术设计一定要以人为本,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具体景观与城市总体建设规划的和谐统一。

第三,“为中国而设计”,要有独创性,充分反映城市与农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征。要考虑环境艺术设计与所在城市、农村的总体关联,以及如何融入历史发展的血脉之中。河南省郑州市“二七纪念塔”的建设,则是一个成功范例。

20世纪初,郑州是中国工人革命运动的策源地。二七大罢工,发出了工业文明在中国崛起的信号。这是中国工人阶级对封建势力和军阀割据的第一次反抗。为纪念在1923年二七大罢工运动3年后牺牲的汪友胜、司文德两位工人革命运动领袖,1971年在他们英勇就义的地方修建了二七纪念塔。30多年来,该塔已成为郑州最具代表性的城市象征。此纪念塔采用连体双塔结构,集亭台楼馆建筑形制于一体,既强调了民族传统建筑形式的风韵,又在塔顶等部位吸收欧美、苏俄建筑艺术的长处。该塔所在的小型广场,位于呈放射状的街道中心,是纪念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又是休闲广场,已成为郑州最知名的标志性建筑。

今天的中国,是中国历史新的发展阶段。强调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性,不等于抛弃几千年文明建设所形成的民族的、地域的风格特征。盲目追随外国,推行城市建设的高楼化,盖些毫无个性的贴上“巴黎”“威尼斯”等洋标签的建筑群,不等于中国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有些以改革、开放、创新的名义完成的“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作为一种追求穷奢极欲而备显高大、豪华的设计倾向,正在蔓延。与周围环境极不协调。神州大地孕育了中华民族文化,只有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中华文明才能弘扬光大。

当前,面对西方大国推行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为此所鼓吹的世界文化一体化,诸如俄罗斯、埃及、叙利亚、印度、日本、韩国等,在借鉴、运用西方大国先进的科学技术时,都非常重视发展本国的民族文化。这点十分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中国的现代化,只有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才有实现的可能。

“为中国而设计”,是发展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事业,惟一正确的途径。

(原载《对外文化交流》2006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