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健 笃实 辉光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演出观后
通过开幕式的演出,使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今天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一、几千年来一直传承至今从未中断的民族文化,对提高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经典理论,自秦以来全国统一的文字,都是构成民族文化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演出中,巨幅画卷讲述华夏文明,四大发明,再现了古代的辉煌:画卷中的舞者,以肢体的韵律勾勒出了生气远出、妙造自然的水墨之美;《汉字》篇中,孔子三千弟子高冠绶带、手执简版,缓缓吟诵《论语》名句;以队列组成活字印刷版,凸显“和”字篆、隶、楷体的变化。这不仅表现了两千多年来汉字的演变过程,也借此表达出了中华民族以中和为美、中和为贵的精神理念。《礼乐》篇乐声激昂,灯火通旺,以气势沉雄的长卷,再现了礼乐之邦的盛世景象。
二、中华民族文化总是吸收异邦文化优秀之处为己用,而不是以外来文化取代民族文化,致使民族文化断裂,对外来文化具有极大的涵摄力和包容性。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是开放的。就美术而论,东周末年传入我国的唐草纹样,本源自希腊;佛教艺术自汉末来自天竺;清末之际,色彩、透视、解剖、素描,自欧洲引进。在开幕式演出的《汉字》篇中,活字版面凹凸起伏的变化,运用了原本来自西方的现代设计中的立体构成意识,严正、有序、新颖,很好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戏曲》篇,所列“回”形方阵,上下跌宕起伏,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与外在表现形式,总是随着不同时代人们审美需求的改变而改变——就是说,民族文化内在的美学规律,能够与新时代人们的审美理想相适应,并以革新了的外在形态表现出来,具有创新性。当演员腾空绕场奔跑一周点燃奥运圣火时,难道他展现的不是上古神话中夸父追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吗?也许在西方人看来,他更像把光明带给人类的普罗米修斯。不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个角色,在古今中外文化坐标中,全都获得了崭新的意义。
北京奥运会所表现出来的盛世祥和景象,一扫百年前的阴霾,大长国人的志气。对于我国来说,19世纪,是饱受列强凌辱、民不聊生的世纪。20世纪,是打败日本侵略者、建立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的世纪。而21世纪,经过30年改革开放,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世纪。在世界已经进入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民族的复兴,本质上则是民族文化的复兴。民族文化的复兴,其根本乃是儒学的复兴。以科学的态度对儒学批判地继承,这是我们能够立足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的重要保证。
从清末起,我国思想文化界始终存在一种怪现象:那就是在种种冠冕堂皇言辞的背后,认为若取得社会进步,必须学习西方文化,摒弃本民族文化。致使我国的教育结构出了问题,造成了代代学子主要学习西方文化——包括腐朽文化,对本民族优秀文化却知之甚少。这是中国在百年进步中的一大悲哀。比如说,西方所谓的“当代艺术”,主张“反审美”“反崇高”“生活即艺术”。各种凶残、颓废、低级的行为,均以“艺术”之名登堂入室。而我们有关方面花费大量金钱为之举办展览,予以大肆吹捧,真是莫名其妙。“反审美”“反崇高”,其本质则是取消艺术的审美作用,取消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这与中华民族尽美、尽善的文化精神,是彻底相悖的。
要扭转上述情况,就要振奋民族精神。所谓“民族精神”“民族形式”,它们所承载的美学思想,应该如何表述?新中国成立50多年,从来未有过正面的讨论。据我所知,惟有宗白华先生1979年在《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一文中,以《易经》上“刚健、笃实、辉光”六个字,对中华民族美学思想做过高度的概括。对此,我有同感。近十年来,我在多篇论文中全都表明过上述观点。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极饰反素”,强调内在的美,这是中华民族美学的最高境界。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经写过,所谓“刚健”者,系指作品内容与形式要反映“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气概。“笃实”之意,乃化万象为情思,表现出充实而空灵的、有生命的空间境界。“辉光”一词,是指决定作品气韵与风骨的外在的镂金错彩或出水芙蓉之美。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我愿意引起大家的讨论。
“刚健、笃实、辉光”,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演出中所体现出来的这种美学风范,将开启一个时代,把我们的文学艺术创作,带到一个新的起点。
(原载2008年9月6日《北京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