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弥坚塑真魂
——记著名雕塑家曾竹韶
今年11月12日,是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当天下午,首都各界人士在中山公园,隆重举行了孙中山纪念像揭幕典礼。这座孙中山铜像,穿中山装,身体重心略向左倾,左手叉腰,头部微抬,双脚牢牢踏在大地上。(图1)整个体态,静中有动,影像简洁明快,生动地表现了孙先生在演讲时磅礴的气势,革命的品格以及百折不挠、不断进取的精神。在塑像的头部,眉间微锁,凝视远方,有些激动的面孔显示了坚毅的风采,特别是那紧闭的双唇,仿佛是要喷吐出火一样的语言,刻画了伟大的革命家高瞻远瞩的非凡气概。这座铜像的总体设计者和创作者,是我国著名雕塑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曾竹韶。曾竹韶先生今年78岁,1956年参加民主同盟,198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位颇有造诣的雕塑家,现任全国城市雕塑规划组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首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顾问、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府顾问。
图1
曾竹韶先生1929年赴法国学习雕塑和音乐,1939年12月毕业于法国巴黎国立艺术学院,曾对比利时、意大利、西班牙以及希腊、埃及等十一个国家的美术作品——特别是雕刻作品,做过深入的研究和实地的考察。他在法留学期间正值日军侵华,我国大片领土沦于日军铁蹄之下。在这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当时担任中国留法学生会总干事长的曾竹韶,以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抗日奔走呼号,积极动员留法学生和海外华侨,以实际行动抗日救国。他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赤子之心,抛弃了在海外优裕的生活条件,终于在1941年从仰光回到了战火纷飞的祖国。回国后,他先在四川省立艺术学院音乐系任小提琴专业教授,接着又在重庆的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任雕塑系教授。后来,任重庆大学建筑系教授,专门从事装饰雕刻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曾先生看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感到无比的欣喜,在工作中充满了极大的活力。1950年,他到北京参加了筹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的工作。从1952年起,任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
曾竹韶先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雕塑艺术教育家,几十年中,他已经培养了几代后学者。曾老待人热情宽和、谦逊谨慎,早年在巴黎留学时,他对经济拮据的冼星海所给予的热情资助,早已被世人传为佳话。由于他在教书育人上业绩突出,中央美术学院曾多次评他为优秀教师。曾竹韶先生在创作中,不仅强调作品的教育意义,同时具有朴素、浑厚、严谨的艺术风格。1953年,他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创作的浮雕《虎门销烟》,与纪念碑其他几块浮雕一样,代表了当时我国雕塑艺术的最高水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曾老不顾年迈体衰,把自己的创作推到一个辉煌的时期。1979年创作《李四光》胸像,陈放在中国地质博物馆。1981年完成《何叔衡烈士像》,陈放在江西烈士陵园。1982年创作《蔡元培像》和《李清照像》,分别陈放在北京大学和济南市公园。1983年创作《杜甫》胸像,陈放在河南省巩县。
为了做好《孙中山像》,曾老研究了大量的史料。最后决定,在作品中表现孙先生于漫长曲折的革命斗争中,追求真理、唤起民众,推动时代前进的伟大精神和理想。立意明确后,他反复揣摩,多次易稿,还做了一个着意刻画面部表情的半身像。曾老虽已年近八旬,但每天早晨总是在躲过车辆高峰之后,乘公共汽车来到学校的工作室,一直工作到午后一两点钟才休息。放大正稿的时候,他不顾别人的劝说,坚持站到两米多的高架上,用泥巴进行精心的塑制。浇铸铜像时,他正患萎缩性胃炎,有时候在医院注射葡萄糖之后,马上就到车间投入紧张的工作。《孙中山纪念像》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曾先生深有感慨地说:“首都中山公园孙中山纪念像的建立,表明继承了孙中山革命遗志的我国各族人民,深深怀念着这位功勋卓著的伟大革命家。每个中华儿女,都要学习孙中山的高贵品质。为振兴中华,为祖国统一大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1986年11月16日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