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辑 画评
胸怀乡土 胆敢独造
——齐白石艺术论
齐白石是本世纪中国画坛上知名度最高、最有影响力的画家之一。他在漫长而辛劳的一生中,继承并发扬了民族艺术的优秀传统,从平凡百姓质朴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形成了浑厚雄强、天趣自然的独特创作风格。他留下的数以万计的绘画作品,无不洋溢着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时代特色,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画的发展。齐白石于治印、书法、诗诸方面,也都成就显著。齐白石的名字,已经成为20世纪中国画坛的重要里程碑。
人民画家
齐白石生于清同治二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日,即公元1864年1月1日,原名纯芝,号渭清,又号兰亭。拜师学画时,老师取名璜,号濒生。后多以名璜、号白石之称行世。此外,他所用其他别号甚多。如:为纪念出生地,有白石山人、杏子坞老民、星塘老屋后人;表明自己是木匠出身,有木居士、老木、老木一、木人等;慨叹常年漂泊他乡,有寄园、寄萍堂、老萍、寄萍堂主人、寄幻仙奴、借山吟馆主者、借山翁等;以收藏石章自嘲,有三百石印富翁(图1)。
图1
据张次溪笔录《白石老人自传》记载,齐白石的先祖大约是在明朝永乐年间,由江苏省砀山县搬到湖南省湘潭来的。清代乾隆年间,从湘潭晓霞岭的百步营,迁到了杏子坞的星斗塘。
星斗塘因早年有一块陨石掉入塘内而得名,位于县城南百里紫云山脚杏子坞东,这是个风景非常优美的地方。据白石老自述,他的“祖上没有做过官,也没有发过财,勤勤恳恳地混上一辈子,能把肚子对付饱了,就算挺不错的。在那个年月,穷人是没有出头日子的,庄稼汉世世代代是个庄稼汉,穷,也就一直穷下去啦”!他从小对横行乡里、欺压百姓的小官吏深恶痛绝,乃至“一辈子不喜欢跟官场接近”。后来在一篇纪念母亲的文章里,提到祖父、外祖父时写道:“两家皆良民,故清贫。”
他的一生,经历了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日军侵华、解放战争,内忧外患,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多难的时期之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身为杰出的艺术家,齐白石受到了应有的尊重。1950年4月中央美术学院成立,被聘为名誉教授。在此后直到1957年逝世的七年间,他的思想境界越发开阔,题材更加广泛,创作了许多气魄宏伟的作品。在90岁左右还能把自己的艺术事业推向新的高峰,这在古今中外,都是极为罕见的事。比如:
从1951年起,他陆续画了好多幅象征和平,以鸽子为题材的作品。当年赠给东北博物馆的《和平鸽》还题词曰:“愿世界人都如此鸟。”此外出品10余幅,参加抗美援朝义卖展览会。翌年,以90岁的高龄(自署92岁),竟在丈二匹宣纸上完成巨幅《百花与和平鸽》,向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大会献礼。被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团委员。荣宝斋并为之出版木版水印画集。
1954年春,东北博物馆举办“齐白石画展”,展出他“往昔及近年所作数十幅于一堂”。4月下旬,中国美术家协会于故宫博物院举办“齐白石绘画展览会”,展期一个月,展出自1901年以来百余件作品。9月,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他发表了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的讲话,谈道:“我画了六七十年画,我画好看的东西,画有生气的东西。我画一个草虫都愿它生机活泼,谁又能容忍美好世界遭到破坏!”6月中旬,齐白石与陈半丁、何香凝等14人合作的大幅作品《和平颂》,献给世界和平大会。12月,东德总理访问齐白石,并授予他通讯院士荣誉状。次年,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颁发的“1955年国际和平奖”的奖金和金质奖章。
1957年5月中旬北京国画院成立时,文化部任命齐白石为名誉院长。齐于9月15日卧病。次日下午6点40分,在北京医院逝世。22日,总理周恩来、副总理陈毅以及文艺等各界代表四百余人,参加公祭。之后,葬于北京西郊湖南公墓,与继室胡宝珠墓结邻。现在,此二墓位于北京西郊紫竹院附近白石桥旁。
百年独步
自宋以降,中国绘画的主流从严谨的写实作风,逐渐演变为写实与写意争娇斗妍,更加强调作者主观情感的抒发。气魄雄大、沉郁豪宕的佳构日趋减少,萧疏简淡的逸笔草草,屡见不鲜。出世嫉俗的文人画在几百年间虽使笔墨得到了空前的解放,涌现了倪云林、徐青藤、八大山人等大家,但是自清末临摹复古之风盛行,却导致了文人画的萎靡不振,僵化堕落。此时吴昌硕以雄肆朴茂的金石书风,融合了文人画的品格与市民意识,成为传统文人画历史长河中最后的一座灯塔。他的许多追随者沿着这一航线航行,却没有点燃起新的光明,以致淹没在了无边无际的波浪之中。曾是追随者之一的农家子弟和雕花木匠齐白石,经过长期刻苦磨炼,把文人画的笔墨兴味与民间美术的情趣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创了传统绘画走向大众的新局面,造就了乡土气息非常浓郁、充满无限生机的艺术风格。他的作品雅俗共赏,具有时代感。这就是为什么在他逝世近四十年的今天,海内外人士珍爱其作品的程度,仍然有增无减的重要原因。齐白石作品在艺术表现上,至少具有如下特点:
一、情感美
齐白石是在不同于一般艺术家的自身生活经历中,汲取创作灵感——以农民的心境歌咏农民,显现了淳朴的情感美。这种情感美,是以生动、强烈的独具个性的艺术语言,深刻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深度与本质。他画根钓竿、几条游动的小鱼,题上“小鱼都来”;画小鸡争吃蚯蚓,名为“他日相呼”;画一根钓丝、一只小虾,上题:“五十年前作小娃,棉花为饵钓芦虾;今朝画此头全白,记得菖蒲是此花。”画《牧牛图》,钤“佩铃人”印章,题诗云:“星塘一带杏花风,黄犊出栏东复东;身上铃声慈母意,如今亦作听铃翁。”画《白菜》,题“杏子坞老民咬菜根八十年,香味犹清”。他把文人画家所鄙夷的畚箕、柴耙(图2)之类的农具收入画图,并且声明:“余欲大翻陈案,将少小时所用过之物一一画之。”从上述画面中,我们不难看出,齐白石对农村风物怀有多么真挚的感情。
图2
1928年,归家省亲的齐白石,见到湖南军阀横征暴敛,烽烟四起,非常愤慨,因而创作了《渔翁》。画中的题词曰:“看着筠篮有所思,湖干海涸欲何之;不愁未有明朝酒,穷恐空篮征税时。”表明了他对劳苦百姓的同情,以及对暴虐的军阀的抗议(图3)。
图3
就艺术手法而论,中国画擅于用线,以线的刚柔、粗细、枯润、浓淡、急缓等技法,表现所画对象的质感以及内在精神。齐白石这幅作品,渔翁衣帽、竹篮所用的线,犹如万马脱缰,粗犷奔放;与坚挺柔韧、顿挫有力的竹竿以及细若游丝的钓线,于笔墨意趣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些对比,足见中国画用线的魅力。此外,渔人表情惆怅,凝视空篮,“穷恐空篮征税时”,生动表达了作品主题。画面上部钓竿右侧,苍劲的字迹所构成的长长的题跋,增强了画面严正之感,烘托了画家忧国忧民之意。
白石作为农民画家,非常留恋家乡。几乎所有的作品,全都取材于家乡景物和自身经历——即使是画民间传说中的仙佛和名士,也都是以身边人物为原型。画于1941年的《村塾晚归图》,描绘了他对童年的回忆。画中题道:“出迎阿弟手相招,走学归来村路遥;七十年来如昨日,门前青竹晚萧萧。”当时齐白石虚数8岁,上了不到一年的学;他的二弟3岁,三弟刚出生。在画面上,山谷之中的幽篁,似飘着阵阵清风。竹林里时隐时现的星塘老屋,显得格外恬静。一个幼童在家门口招手相迎提着小饭篮放学归来的哥哥,这是多么优美的田园景象。此图笔法精炼,稚趣传情,感染力极强。
齐白石擅于状物抒情,并常以所画对象,借助题词表达深刻的内容。我在少年时曾见一幅白石老人画的“蟹”,上题“看汝横行到几时”,显然,这不是在评论蟹的品格。40年代,他画过多幅“蟹”,有一幅题道:“从来有足之动物,独蟹善横行。天虽好生,未免多事。”借蟹寓人之意,溢于画外。特别是1944年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之际,他在“蟹”上题道:“处处泥草乡,行到何方好!去岁见君多,今年见君少。”借蟹抨击日军和汉奸,别有会心。作于40年代、现藏北京画院的“蟹”,与上述诸作不同的是,在题款中所表达的,仅为个人的诗兴与豪情。齐白石写道:“老夫今日喜开颜,赊得霜螯大满盘;强作长安吟咏客,闭门持盏把诗删。”这使人想起了苏东坡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大气磅礴,慨而当歌。所画之蟹,笔活墨润,用水洁净。躯壳透明,爪尖有力,满纸爬行,颇有生气。如果将其作为佐酒佳肴,实为可惜。
齐白石说过,他“所画的东西,以日常能够见到的为多,不常见的,我觉得虚无缥缈,画得虽好,总是不切实际”。他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歌颂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为此,他常把民间美术里吉祥图案的题意引入画中。比如:他画蝙蝠,题曰:“大福”;画荔枝,题曰“大利”;画秋菊,题“益寿延年”;画雄鸡、鸡冠花,寓意“官上加官”;画鹊、石、牡丹,题“喜富贵之坚固”。1950年之后,生活趋于安定,老人欣慰之余,以鸽子、万年青等为题材,画出了《和平颂》《祖国万岁》等作品。
齐白石常以人们所熟知的生活景象,表达自己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刻感触。《发财图》(图4),只画了一具老式算盘。可他在题词中却幽默地写道,奸商手中的算盘,较之官场中的印玺衣冠和盗贼手中的刀枪绳索,对老百姓来说,还算是“仁具了”。此画作于1927年,正值北伐与军阀混战时期,这对于当时社会,是相当辛辣的讽刺!此外,他在《不倒翁》中也曾题曰:“乌纱白帽俨然官,不倒原来泥半团,将汝忽然来打破,通身何处有心肝!”(图5)又幅题曰:“能供儿戏此翁乖,打倒休扶快起来,头上齐眉纱帽黑,虽无肝胆有官阶。”其用意,不言自明。
图4
图5
二、构成美
齐白石笔下的各种物象,从不以表现真实空间的大小为准则,而是从心灵空间出发,强调物象的本质特征以及彼此之间的内在关系。1954年所画的《蜻蜓荷花》,蜻蜓两翼的长度与盛开后的荷花半径差不多,这种比例关系在现实生活中恐怕是没有的,但在画面上根据构思的需要却是合理的,从而使观者得到更真实、更强烈的生活感受。
他在处理画面的虚实关系时,有时像《发财图》那样题好多字,显得密不通风;有时在一幅画面上只画一只草虫,可谓疏可走马。特别是他驾驭空白的能力,几乎达到“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程度。《雏鸡图》(图6)宽与高的比例为一比四。在这幅狭长的画面底部,画了三只头朝画面左方的小鸡。画面左上角,题“白石山翁”四字,并钤一朱砂名章。全加起来,着墨的面积,不到全画的百分之一。从平面构成的角度看,这三只小鸡所形成的两组椭圆形的点,与左上角题字占用的长方面积形成的点之间,构成了一个既有变化而又均衡的三角形。这个三角形,张力充盈犹如铁铸,丝毫不可更动。稚拙的小鸡在大面积虚空背景下,有着恬静娴和的情调,显示了充实的生命力。整幅作品虽然着墨不多,但无画处皆成妙境,虚中有实。因而达到了灵气往来,神韵盎然的境地。他擅于以尽可能简少的构成要素,建造画面的内在结构,并由新颖独特而又高度概括的艺术形式,表现极为丰富的内容。以《蜻蜓莲蓬》(图7)一画为例,在这幅宽高一比四的狭长画幅中,左侧从下垂直而上的荷梗,与底部左边一短荷梗向右上倾斜交叉,扩展了纵向与对角线方向的张力。荷梗顶端外形简约而丰实的莲蓬,构成了两个黑色的点,呈上下均衡之态,增强了画面的凝重与灵动,画面中下部的蜻蜓,处于上边的莲蓬与荷梗所弯成的破绽圆之内,亦恰好是在画面下部两枝荷梗所形成的夹角之内,因而显得非常醒目。此外,向下垂直飞行、栩栩如生的蜻蜓,在以重墨所绘、几乎有抽象意味的莲蓬荷梗强烈对比下,倍显轻盈。画面左下部倾斜向上的荷梗顶端近正三角形的莲蓬,具有向上的张力,与处于同一条垂直线上、正向下飞行的蜻蜓,形成了反作用力,也强化了蜻蜓的动感。此图精而造疏,简而意足,恰是以最少构成要素,达到了严谨扎实、无可更动的构成之美。
图6
图7
率真则性灵现,性灵现则神趣生。在1951年创作的《青蛙》(图8)中,齐白石以其率真的品格,对儿时的生活表露了非常深切的感情。画中所洋溢的童心稚趣,令人过目难忘。请看:一只被水草缠住后腿的青蛙,是多么着急地想游向岸边;而岸边三只直立起来、挥着前腿的青蛙,又仿佛盼望水中同伴,赶紧游过来。我没有研究过青蛙是否真的能够抬起前腿直立地站着,但是这种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却增添了画面的生活情趣与美感。从形式构成上来看,下部的三只青蛙排成一条斜线,与上部青蛙之间形成了一个三角形,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呼应与内在联系。画面上部水草的组合呈破绽圆状,把缠住后腿的青蛙,烘托得特别醒目——尽管水草永远不会缠住青蛙的后腿,这乃是画家心中的想象。此画何处是水?何处是岸?不在画中,又在画中——此乃境外之境,味外之味,在画面的虚实相生中,在欣赏者的联想中。
图8
完成于1953年的《柳阴雄鸡》,描绘了在轻轻拂动的柳阴下,一只气宇轩昂、硕大伟岸的雄鸡,仿佛在呼唤着两只鸡雏。它长着红色的鸡冠,黄色的羽毛,黑色的翅尾——其重墨艳彩,与背景中淡绿色的柳树枝叶,在明度与色相上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幅画,由雏鸡构成的“点”,柳树枝叶所用的“线”,雄鸡和树根形成的“面”,融洽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了非常抒情的韵律感和铿锵的节奏感,使画面清幽凉爽而又有生趣。不论白石老人自觉不自觉,此图均可称得上是既具民族风格,又有现代构成意识的一件佳作。
三、意象美
所谓“意象”,是指画家的主观情思与被画的物象在艺术表现中的融合与具现。
齐白石主张,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遵循上述美学原则,创作了无数种前无古人的完美艺术形象。他笔下的虾、蟹、青蛙、雏鸡、牵牛花等等,无不焕发着质朴、天真的情趣。其意象之美,具有新颖独创性。
新颖独创性,来自对现实生活的精心观察与深刻理解。齐白石在1927年所画的一幅《虾》中题曰:“余画此幅,友人曰:君何得似至此?答曰:家园有池,多大虾,秋水澄清,常见虾游,深得虾游之变动,不独专似其形。故余既画。以后人亦画,有之;未画之前,故未有也。……”齐白石弟子李苦禅曾经言及,老人自叙所画虾是河虾与对虾(海虾)的综合体,“河虾活泼但失之单薄;对虾丰满,但失之灵敏。两者结合,便可取长补短。”齐白石也曾在画虾的作品中题道:“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祗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淡,此三变也。”到70岁左右,画法才定型。他画的虾,强化了虾最基本的特征:虾体透明且有弹性,浮游动势轻捷有力,每根虾须都很活跃。这些形象,来源于生活而又多了番省思,是他对客观物象独特的感受与表现的结晶,绝对可称得上是独一无二的“齐家样”(图9)。
图9
齐白石在创作中,把“胆敢独造”的精神奉为圭臬,既表现客观物象的基本特征,又从不做所画对象的奴仆。《蜜蜂凤仙花》画于1951年。凤仙花乃直立生长的一年生草本植物,绝不会有像在此画中这样枝茎向下弯曲的形态,老人这样画,正反映了他的意匠之所在。花枝向下弯成弧形,则会把围在弧形之内的两个“点”——蜜蜂——突现出来。数朵凤仙花迎着蜂儿生长,更加强化了这种氛围。白石所画蜜蜂,可谓前无古人。贺天健于1958年所写《看白石画展后的感想》,对此有极好的见解。他说:“过去我们画蜜蜂,画的翅膀很清楚,但画出来的不是活的东西,好像是死的或者是模型,而他的蜜蜂却能画出声音来,似乎还能闻得出味道来,所以他的画里面是香、声、色、味四者俱全。”老人在其他的题画诗中曾写道:“采花蜂苦蜜方甜。”他在艺术上之所以能够成就惊人,由上述诗句,不难悟出其中的道理来。
其次,他擅以强烈而概括的外形,表现内在的蓬勃生命力,以对真实物象外形的净化,达到强化意象美的目的。齐白石笔下的花草虫鱼,都非常凝练,带给观者十分强烈的视觉印象。他画各种物象,均以最为简洁的构成要素,强化出最单纯的结构特征,以求达到意在笔先,神于画外。约画于1937年的《柳牛》(图10),用近似抽象的笔法,画几丝柳条和一牛的背影,宛若青牛眺望碧水边,牵丝弱柳拂轻烟,以极为含蓄的艺术语言,表现了一派春光明媚的田园景象。这幅作品,采用了概括简约的平面化造型手法,以漫不经意的曲线,画临风摇曳的柳条,从臀到肩正面透视的老牛,仿佛被压缩成近乎圆形的“面”。全画总不过寥寥十几笔,但笔笔相生,笔笔造型,深得柳之性、牛之神,可谓笔简意足,境实神清,气韵流荡,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晚明思想家李贽在《童心说》中曾云:“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此画可做如是观。
图10
自汉末以来,历代不乏画荷高手。在明季,吕纪、陈老莲、徐文长堪称翘楚。而清朝,则以石涛、朱耷、李复堂、罗聘统领风骚。近代画荷名家,继赵之谦、吴昌硕之后,当推齐白石。白石画荷,纯情灿烂,气势夺人。即使画残荷,也毫无凋败之意,而焕发着无穷的生命力。《荷塘》一画,以一概万。主要的物象只画了半叶、一花、一莲蓬。但赭的叶、红的花以及用重墨画成的纵横交错的枝梗,却表现出了金秋荷塘热烈丰实的景象。
神在个中,超以象外。齐白石的主观情思,完全熔铸在他笔下的各种形象之中。情、理、形、神融为一体的种种形象及其彼此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观者想象力,构成了内蕴深邃的意境。1952年所画《荷花影》,深得象外之趣。不信请看:谁见过在水中有着与主体物象相同方向的倒影?谁见过水中的蝌蚪追逐荷花的倒影?这一切,不合常情而情在理中,情在画外,激发并拓展了观者美的联想,加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蛙声十里出山泉》,作于1951年。在画面两侧,以富有变化的重墨画出了溪边的坡面和水中的石块。其间,以轻快的线条勾出了流淌的水纹。水纹之中,有几只重墨画出的蝌蚪顺流而下,这些小蝌蚪,抖动着小尾巴,充满灵动的稚趣。
画中点题“蛙声十里出山泉”,由之产生了非常优美的时空意象,观者仿佛耳边听到了蛙声阵阵,泉水淙淙,充满盎然生趣。这幅作品,齐白石将自己儿时的生活感受,以具有独创性的表现手法,呈现于观者面前。而观者在欣赏这件作品时,所引发的弦外之音、象外之象和境外之境,又构成并强化了这件作品的意境之美。
四、笔墨美
不掌握精湛的笔墨技巧,就画不好国画。齐白石为此付出了毕生精力。他以金石篆籀凝重朴拙的笔法入画,所画线条或雄苍、或柔韧、或粗犷、感纤美,在力度与情趣上,均变化无穷,非常生动。再加上用色朗畅,造型简约,因而画面气魄绝大。在同一幅作品中,他常以豪宕磅礴的写意手法画背景花草,以纤毫毕现的工笔手法画昆虫,擅以工写相衬的表现手法,在情趣上制造险境,效果惊人。《蝴蝶雁来红》,于一枝略向下弯曲的雁来红之上,飞翔着一只画得非常工细的黑色蝴蝶。两色入画,实为白石“红花墨叶”作风在草虫作品中的体现。蝴蝶腹、尾部的红色斑纹与雁来红的红色相呼应,增强了画面的整体感。向下倾斜飞行的蝴蝶,与其下的雁来红叶片构成了以对角线取势的架构,使得画面气韵往来,颇具神采。
另一方面,他擅于把运笔时的顿挫、刚柔、纤拙的变化,结合墨色的干湿、虚实、浓淡,以求获得水穷云起、机括自然的效果。比如他画的《松鼠》,松针如锥画沙,老干纵横挥洒,笔意超旷,在大开大合中表现了沉郁苍凉的境界。运笔多用长线,松针的排列穿插简而有序,增强了画面的韵律感。(图11)
图11
他画的每一笔,不是单纯为了笔墨趣味,不是徒有其表的抽象符号,而是既有凝重流畅的书法美,又构成了该物的形神特征。他笔下的柴耙、钓竿、灯台、荷柄、藤蔓、虾须、蟹爪等,无不如此。他的许多作品,笔墨酣畅,简而意足。在《山茶》中,画面上部画其展叶舒茎、挺然向上生长,与下面一束反向生长的花叶,在轻重、疏密、意趣上,全都形成了强烈对比。笔墨恣肆,重墨画成的枝叶,局部看,无其形;整体看,得其神。红花墨叶,色墨嶙峋,舍形画意,形散神聚。这使我想到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所写《咏开元寺山茶花》诗中,以山茶“常共松杉守岁寒”,表达自己身处逆境而心胸开阔、历尽磨难操守不变的坚贞品格。元丰七年(1084)在《邰伯梵行寺山茶》一诗,形容山茶“灿红如火雪中开”,以山茶与雪在色彩上的强烈对比,赞美山茶的艳丽芳姿。齐白石此画深得苏诗之神韵,着意表现了此花凌霜傲雪的品格。
齐白石作品中的笔墨趣味,旨在表现花草虫鱼等形神特征以及自身主观感受。这种笔墨趣味,不是超脱出世而是热情参与的,是对现实世界的积极感知与评价。这是他与历来众多文人画家在笔墨观上根本不同之处,也是他的作品能够与时代同步,并获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
本世纪初,中国画坛复古颓风甚盛,画面的置陈布势、形象刻画多为古人所囿。但齐白石能在笔墨传统与现实生活中汲取营养,变古开今,开创了一个既单纯而又丰富的气韵精灵、时表新异的世界。1941年所画《菖蒲蜻蜓》(图12)中的蜻蜓,结构相当严谨。薄如蝉翼的翅膀,先以瘦劲的细线,轻重分明地勾出主筋,而后沿主筋画出润泽、均匀的网状纹,看起来很透明,而且仿佛还可以听得到飞翔的声音。这只蜻蜓,位于娇艳的菖蒲花与翻转的叶片夹角之内,在虚空背景衬托下,显得非常轻盈自在。花朵与梗乃没骨法画出,叶片以重墨勾出叶脉,不仅表现了不同的质感,也强化了画面的审美趣味。右下部“杏子坞老民白石”七字,笔锋老辣沉雄,增加了画面的气势。
图12
齐白石衰年变法,始画红花墨叶两色花卉。用色对比强烈,穷新极变,倍显风采。其画《樱桃》,以遒劲沉郁的中锋之笔施以浓淡变化的黑色,漫不经意地画出了椭圆形的果盘。曙红色绘出果盘中及散落在桌面上的樱桃,疏密有致。画家以重墨勾出的樱桃小柄,顿挫有力,坚挺地弯向各方。此图以对角线取势,在右侧果盘的上下留出了大片空白,再加上左上部纵向题款扩展了垂直方向的张力,画面真力弥漫,非常灵动。
非凡品格
齐白石能在艺术上得到如此杰出的成就,除性情高洁、特有的天赋以及长寿外,至少还取决于他所具备的如下因素:
一、深入学习传统
齐白石是从临摹《芥子园画谱》及钻研民间美术开始学画的,在早期作品中,不难看出徐渭、八大山人、石涛、金农、吴昌硕等人对他的影响。但他在当时画坛临摹复古的风气中,并没有随古人之后亦步亦趋;而是从中撷精取萃,学到了精湛的笔墨技巧,以及贴近现实、不断变革的创作精神。
他在许多诗文中对那些具有独特性的画家,表示了敬慕之情:“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青藤、雪个、大涤子之画,能纵横涂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
白石如此推崇上述诸位画家,固然是深入研究前人绘事的心得,也反映了他在继承先辈绝艺时,能够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二、具有深厚的生活根底
齐白石作画,非常重视真实生活感受。他认为,“大家作画,要胸中先有所见之物,然后下笔有神”“匠人作画专心前人为本,开口便言宋元,所画非目所见,形似未真,何以传神。”
北京画院所藏他的《小鸡》上题曰:“余日来所画皆少时亲手所为、亲目所见之物,自笑大翻陈案。”齐白石8岁时常随父母刨芋头,再用牛粪煨熟吃。后来画之并题记:“一丘香芋暮秋凉,当得贫家谷一仓。到老莫嫌风味薄,自煨牛粪火炉香。”这是他自身生活经历、思想情感之写照。
他笔下的虾蟹、青蛙、蝌蚪、蚱蜢、蟋蟀、灯蛾、老鼠、玉米、白菜、水牛……构成了农村儿童眼中的世界,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此外,齐白石观察所画物象非常深入。他在一幅《蟹》中题道:“借山馆有石井,井旁有蟹横行于绿苔上,余细观九年,始知得蟹足行有规矩,左右有步法,古今画者不能知。”他是真下了一番功夫研究这些日常习见之物的,而如此敏锐精辟的见解,亦足以取象不惑。
三、永无休止的探索精神
齐白石主张:“我行我道,下笔要我有我法。”为此他告诫学生:“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他在《雏鸡小鱼》一画上所题的“画家先阅古人真迹,然后脱尽前人习气,另创画路,为前人所不为者”,可以作为此论注脚。
他所说的“我道”“我法”,是指他以笔下非常新颖的艺术形象,表达出自己独有的审美感受。因而,他反对毫无创造性的临摹仿效。有诗曰:“逢人耻听说荆关,宗派夸能却汗颜”“一笑前朝诸巨手,平铺细抹死功夫”“卅年删尽雷同法,赢得同侪骂此翁”。他为了行我道、我法,对于形与神、意与境的关系,有着极为深入的研究。曾写道:“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工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复写意,写意而复写生,自能神形俱见,非偶然可得也。”
四、多方面的艺术修养
齐白石自称:“诗第一,篆刻第二,字第三,画第四。”我看他的绘画最有独创性,影响最大,且至今盛誉日隆,若列为第一,实不为过。另外,谁都不会否认,他在上述领域,全都有着辉煌的成就。
齐白石早年学何绍基、金农以及《爨龙颜碑》《郑文公碑》,后而酷爱《麓山寺碑》《曹子建碑》《云麾将军碑》《天发神谶碑》。他所书行、隶、篆,苍莽朴厚,自得天趣。治印近学丁龙泓、黄小松、赵之谦,远宗秦玺、汉印、《祀三公山碑》,挺刃直下,豪放有力。至于诗文则骨力遒劲,品高味厚。在作品中诗、书、画、印紧密结合并能如此灿然者,数百年来实不多见。
五、勤奋
齐白石于《自嘲》诗中写道:“何用高官为世豪,雕虫垂老不辞劳;夜长镌印忘迟睡,晨起临池当早朝。啮到齿摇非禄俸,力能自食匪民膏;眼昏未瞎手犹在,自笑长安作老饕。”在一幅画上也曾题道:“昨夜大风雨,心绪不宁,不曾作画,今朝制此补充之,不敢一日闲过也。”如上言语,确为画家一生勤勉之写照。黄苗子在《乡土画家齐白石》一文中写道:“他是一位终生勤苦创作的艺术家,他自己常说:‘一天不画画心慌,五天不刻印手痒。’仅就1953年一年来看,他的作品可统计的,就有大小600多幅,以一个94岁高龄的人,有这么高的创作热情,难道不是十分可佩吗?”(香港《名家翰墨》,第14期)
李可染说:“90岁以后,白石老人每天平均至少画五张画,多时达八九张。除了生病,从未间断。……96、97岁的最后两年,还为我们留下极其精彩的艺术珍品。白石老人的画笔,可说一直到死才放下来的。”(王琢辑录《李可染画论》)老人一生以“精于勤”“痴思长绳系日”自勉,并以此激励学生。
六、特殊的生活经历
我赞成哲学家这样的说法: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本质乃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天才,除时代的需要和本人的素质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具备了能够使他成为天才的必要的社会环境。齐白石是农家子弟、木匠出身的画家,自27岁之后,相继得到胡沁园、王湘绮、陈师曾、林风眠、徐悲鸿等大名家、大学者、大画家的教育、提携或帮助,这使得他在学识、思想境界以及创作上,得以不断飞跃提升。这种机遇,对他本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胡自倬,号沁园,又号汉槎,家住离杏子坞40余里的竹坤韶塘,工笔花鸟画家,擅诗书。沁园性情慷慨,喜交游,因爱纯芝的为人和才华,把他收为弟子,白石从此走上绘画道路。
王湘绮,号闿运,字壬秋,道光十三年(1833)生于湘潭,咸丰举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太平天国起事时,他担任两江总督曾国藩的幕府,后从事著述讲学,主持过成都尊经书院、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出任江西大学堂总教习。辛亥革命后,王湘绮任清史馆馆长。在文坛,他是汉魏六朝派权威领袖,对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当时名闻九州的廖平和杨度,都是他的学生。齐白石自拜胡沁园为师十年后,又成为王湘绮的门生,这一特殊的际遇,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
与齐白石同为王湘绮门生的杨度,同治十三年(1874)生于湘潭,20世纪初年两次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后,曾任袁世凯内阁学部副大臣,支持复辟帝制。袁世凯死后曾被通缉,转而倾向革命。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去世。他是当时中国社会急剧变革中的风云人物之一。
陈师曾,名衡恪,书室曰槐堂,江西义宁人,大诗人陈散原之子,光绪二年(1876)生。曾于日本东京弘文学院留学。回国后任教育部编审员,是一位享誉北京的大写意花鸟画家。1917年,他在琉璃厂见到齐白石所刻印章之后,特意到法源寺齐白石寓所造访,两人一见如故。齐白石请他评点《借山图卷》,陈师曾赋诗云:“曩于刻印知齐君,今复见画如篆文;束纸丛蚕写行脚,脚底山川生乱云。齐君印工而画拙,皆有妙处难区分;但恐世人不识画,能似不能非所闻。正如论书喜姿媚,无怪退之讥右军;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鼓励齐白石在京师画坛临摹复古的氛围中,我行我素,自立风格。白石顿悟其理,深有感慨地说:“余作画数十年,未称己意,从此决定大变,不欲人知,即饿死京华,公等勿怜,乃余或可自问快心时也。”“余画犹过于形似,无超凡之趣,决定从今大变,人欲骂之,余勿听也;人欲誉之,余勿喜也。”大约从1920年至1927年,完成“衰年变法”,遂创红花墨叶一派。
1927年,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林风眠,因敬重齐白石国画所具有的革新精神和艺术成就,多次恳请他到北京艺专任教,齐从命,时65岁。翌年北伐军统一中国,定都南京,北京改称北平。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改称艺术学院,齐白石出任教授。
1932年7月,上海中华书局出版《齐白石画册》,载徐悲鸿于上一年7月所作之序,云:“白石翁老矣,其道几矣,由正而变,茫无涯涘。何以知之?因其艺至广大,尽精微也。知之者,中庸之德也。真体内充,乃大用外腓,虽翁素称之石涛,亦同斯例也。具备万物,指挥若定,及其既变,妙造自然。夫断章取义,所窥一斑者,必背其道。慨世人徒袭他人形貌也,而尤悲夫尽得人形貌者犹自诩以为至也。”(图13)
图13
1933年,徐悲鸿选中齐白石的作品,参加了5月上旬在巴黎举办的中国美术展览会。其《棕树》一画,为法国国立近代外国美术博物馆收购与陈列。据徐乐发表于同年10月中旬上海《时事新报》中的《记巴黎中国美术展览会》一文载,齐白石作品很为法国舆论界所推崇。
1936年4月,徐悲鸿在南京《中央日报》发表《中国今日之名画家》一文,称:“齐白石之长处,在有色彩,一往直前,无所顾忌,惟多红而少绿,或其性格所尚。写昆虫突过古人,其虾、蟹、雏鸡、芭蕉,以墨写者俱体物精微,纯然独创。”对齐白石作品,评价极高。
凡慧则流。齐白石的作品,是大智大慧的结晶,在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永远湍流不息,充满无限的生命力。
(此文根据1997年台湾麦克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拙著《巨匠与中国名画》丛书之《齐白石》卷导论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