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
1914年,丰子恺进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就读书,先入预科班。他是该校创办以来的第五届学生,学制为五年。
丰子恺初入浙一师时,发现实际情况与自己期望的很不一样,有点失望,对预科班和学校的生活很不满意。预科班的英文从ABCD教起,算术先教四则题,功课太浅了,他有点后悔自己的选择,早晓得应该去读中学。而且,他有着自由放任的个性,也很不适应寄宿舍严格的集体生活,这使他开头的一年过得非常痛苦。
他曾经写过《寄宿舍生活的回忆》来描述那段生活。在他看来,把学生们集中在寄宿舍中,与动物园里把数百只小猴子关闭在大笼子里没有什么两样。起床和就寝都要在规定的时间集体行动,吃饭也是如此,尤其是食堂里的种种情形,叫人看了又气又好笑。七八个食欲旺盛的毛头小伙子围住一张饭桌,协力对付几只高脚碗里浅零零的菜,犹如“老虎吃蝴蝶”。他对当时的共食制极为反感。
还有住宿,丰子恺更觉得不合理。数百个学生每晚如羊群一样被驱赶到楼上的寝室里,被强迫同时睡觉。早上,他们又被强迫同时起身,一齐驱逐到楼下自修室中。晚上九点半就寝,十点熄灯。如果在校园中多流连一会儿,就得在暗中摸索,还要受舍监的指责。早上想要在被窝里多睡一会儿,就要牺牲早饭,甚至被锁闭在寝室大门内。丰子恺青年时代有不易入睡的习癖,在家时可以保留一盏灯火,学校里则不行,他为此很苦恼。他留恋家庭生活的温暖,心中常想回家去,但又说不出口,郁积在心中,很是烦恼与痛苦。
最可怕的是学校的体操课。丰子恺最怕背毛瑟枪做兵操课,练习跪击时要把屁股坐到脚后跟上,他的腿部结构异常,用力坐下去时疼得厉害。有一次,因为蹲得不够低,被助教用双手在肩上一压,丰子恺痛不可当,连人带枪倒在地上……
凡此种种,丰子恺都很不习惯,痛苦得很。他很想家,想母亲,好几次借上厕所的机会,独自离开自修室,到操场偏远的一个角落里,望着天上明月,唱起《可爱的家》,独自发泄离愁别绪。
对这种寄宿舍的生活,丰子恺感到无限拘束、无比不快,甚至悲哀。他崇尚自由,一生中好多时光宁可赋闲,也不愿意去学校、机关任职受束缚,也与这种个性有关。丰子恺三十多岁的时候,有一次,外甥搭他的船,从石门同行到嘉兴。原本他坐船沿着运河前行,还有几分悠闲,嘉兴的寓所又十分舒适安静,他在船上十分愉快。当听说外甥要去上海过寄宿舍生活后,他十分同情,忽然兴味索然,百无聊赖,甚至感到可悲可怕,黯然神伤。可见,当年的寄宿舍生活,给他留下了多大的阴影。
对丰子恺来说,值得安慰的是,初到浙一师时他遇到了一个知心同学杨伯豪,这给他的苦闷生活增添了一点点喜色。
那一年录取的预科新生共八十余人,分甲乙两班。自修室则是全校十班混合编制。丰子恺与杨伯豪同在甲班,且又在同一个自修室,便注定了两人相识相知的缘分。
杨伯豪,名家俊,浙江余姚人,是丰子恺进校后初识的同学,两人很谈得来。杨伯豪具有冷静的头脑和卓尔不凡的志向,而丰子恺那时年幼单纯,只晓得一味用功,从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前途。
有一天,两人谈到入学的事。丰子恺说是听从母亲和先生的意见,进了这个学校。而杨伯豪却说:“这何必呢!你自己应该抱定宗旨!”从这天起,丰子恺对杨伯豪产生了敬畏之心,并意识到自己应该有觉悟、有志气。
杨伯豪对学校的宿舍规则,也常常抱不平之念。他在生活上对丰子恺很照顾,一次丰子恺发疟疾,是他代丰子恺求寝室长开门取衣服,并送丰子恺去调养室。他对丰子恺说:“你不要过于胆怯而只管服从,凡事只要有道理。”这给丰子恺带来许多温暖与激励。
杨伯豪的个性与众不同,每逢不喜欢的课,他便公然旷课,自己在自修室看喜欢的书,舍监训诫也不听,只管到藏书楼去借《昭明文选》《史记》《汉书》等自己喜欢的书来看。他的学识很广博,丰子恺很佩服他,深深被他吸引。
春天来了,两人利用周日,常常一同游西湖。杨伯豪总喜欢带丰子恺到那些无名景点去玩。西湖边上、保俶山上、雷峰塔下,留下了两个年轻人的足迹。杨伯豪的一举一动,对丰子恺很有吸引力,丰子恺不知不觉地倾慕他,追随他。
有一次,丰子恺春游西溪后,写下了《溪西柳》一诗:
溪西杨柳碧条条,堤上春来似舞腰。
只恨年年怨摇落,不堪回首认前朝。
春天刚走,夏天很快就来了。放暑假的前一天,丰子恺与杨伯豪又去西湖山水间游玩。归途中,杨伯豪突然对丰子恺说:“这是我们最后一次游玩了。”丰子恺惊异地问为何这样说。杨伯豪说,他决心脱离这个学校。丰子恺听了,沉默良久。他知道,伯豪说了,便一定会做到。
果然,秋季开学时,学校不再有杨伯豪的踪影,先生们少了一个令人头痛的学生,而丰子恺则少了一位私心倾慕的同学。他照旧过着那种苦闷的日子,不过心底里却因杨伯豪的影响而起了变化。对于学校的反感,对于寄宿舍生活的厌倦,在他心中不断堆积着。“艳红姹紫无消息,赢得是新愁。故里音书寂寂,客中岁月悠悠。”他思念朋友,思念故乡,孤独寂寞,再无人可以倾诉,无处可以排遣。
丰子恺没有想到,卓尔不群的杨伯豪会这样快地离开自己的生活,之后又未能逃脱社会的重压,还早早地离开了这人世间。杨伯豪离开浙一师后曾担任过余姚市第一中心小学校长,终日生活忙碌,年纪轻轻便死于传染病。从那之后,丰子恺永远失去了这位曾给他许多安慰、许多鼓舞的知心好友。后来,他曾写《伯豪之死》一文,怀念伯豪、赞赏伯豪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相聚与别离,令人唏嘘。
杨伯豪是丰子恺初入浙一师时碰到的第一位知心好友,虽然相聚时短,但感情深厚弥久,终生难忘。可以说,与杨伯豪一起游识西湖,也是少年丰子恺与杭州的初识,纯真而美好。
浙一师旧址一角,楼上为宿舍,楼下为自修室,院内梧桐现存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