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文学大师
罗曼·罗兰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1866—1944),法国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罗曼·罗兰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传世之作,如《名人传》《母与子》《约翰·克利斯朵夫》等。1913年,罗曼·罗兰凭借《约翰·克利斯朵夫》获得法兰西学院文学奖。1915年,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该奖项表彰了“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爱”。此外,罗曼·罗兰一生奉行人道主义,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而斗争。他积极投身进步政治活动,为人类和平进步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生足迹
1866年
出生于法国克拉姆西镇。
1897年
在《巴黎杂志》上发表第一部作品《圣路易》,其革命剧本《群狼》于次年被搬上舞台。
1903年
发表《贝多芬传》,之后几年相继发表《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
1915年
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将全部奖金捐献给国际红十字会和法国难民组织。
1927年
发表作品《母与子》。
1931年
发表《向过去告别》一文,批判了自己过去走过的道路,并从此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保卫和平的活动。
1940年
德军占领巴黎,罗曼·罗兰被法西斯严密监视起来。直到1944年巴黎解放,他才重获自由。
1944年
去世,享年七十八岁。
作者关键词→
·罗曼·罗兰与音乐
关于罗曼·罗兰,最广为人知的是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巨大成就。与此同时,罗曼·罗兰与音乐也有着不解之缘。他从小就对音乐表现出狂热的喜爱,其著作《约翰·克利斯朵夫》讲述的便是一个音乐家的一生。关于音乐,他自己曾说:“在我生命的最初历程中,音乐占有了我。它是我最初的爱,也可能是我最后的爱。我像女人爱孩子那样爱它……”
罗曼·罗兰对音乐的喜爱,一方面或许是他的天赋所致,另一方面与他母亲对他的启蒙和支持有很大关系。罗曼·罗兰出生在法国的一个小镇,家庭条件一般。但是,当母亲发现他对音乐非常感兴趣后,便竭尽所能教他弹奏钢琴的技巧。如此一来,罗曼·罗兰在音乐基础方面有了进一步的积累,对音乐的兴趣也被大大地激发。
在母亲的全力支持下,罗曼·罗兰在音乐方面得到了更好的教育和发展,虽然他最终并未从事与音乐相关的职业,但不可否认,富有艺术气息的生活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位在音乐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大文豪,被人们评价是在“用音乐写小说”。
·坎坷生涯中的创作
罗曼·罗兰生活在一个灰暗的时代:古老的欧洲在污浊、腐败的氛围中沉睡不醒;鄙俗的物质主义镇压着思想的变革,阻碍了政府与个人的行动;法国社会更是一片污浊,处处是庸俗和丑恶,人们饱受苦难的煎熬。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罗曼·罗兰依然坚定而执着地追求正义和光明,依然奋勇前进。他从不停止呼吁正义和自由,坚决支持被压迫者。他坚信艺术应该描绘真实的情感,传达令人变得高贵的思想道德,并先后创作出《名人传》《母与子》等佳作,给无数读者带来心灵上的慰藉。
另外,虽然婚姻的失败、四处碰壁的生活使罗曼·罗兰遭受沉重的打击,但他从不气馁。这些坎坷的经历让他更加深刻地思考人生,为以后的创作积累了真实的体验和灵感。后来,罗曼·罗兰创作出《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样的不朽之作。
·反战主义者
罗曼·罗兰是一名理想主义者,一生都致力于探索人类生存的真理,为争取人类自由、民主与光明而奋斗。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罗曼·罗兰投入反战工作中,成为进步的反帝反法西斯文艺战士和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他曾在战俘通信处工作,负责将大批战俘的信件转送给家属,或者想尽办法将家属的信件送到战俘手中。每一封信都关乎他们的生离死别。在此期间,他切身体会到战争的残酷,以及它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痛苦,这深深地刺痛了罗曼·罗兰。他对各国当政者的可耻行径非常愤怒,毅然站出来,发文抨击战争。
1917年,俄罗斯“十月革命”爆发,罗曼·罗兰与法朗士等著名作家一起强烈反对欧洲帝国主义国家的干涉行为。
战后,罗曼·罗兰对暴力和强权思想持否定态度。为了防止新的战争爆发,他极力呼吁全欧洲人民行动起来,共同维护世界和平。
总之,罗曼·罗兰始终站在反对战争、维护正义的立场上,他始终为支持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