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女性成长,从反思母爱的束缚开始
越来越多的女性意识到,自己成年以后的性格、亲密关系、人际关系模式甚至学业和职场表现,都常常受到童年经历和原生家庭的影响。她们开始关注自我成长,不断探索自我,疗愈内心创伤。
在寻求心理咨询的人中,女性所占比例大于男性。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受到心理问题困扰的原因复杂而广泛。如果从原生家庭的角度看,女性的精神痛苦很多都源于和母亲的关系。
大部分寻求心理咨询的女性,起初并没有期待在咨询室里谈论自己的母亲。她们深受困扰的问题大多是各种难以承受的负面情绪和躯体症状,如抑郁、焦虑、恐惧、强迫倾向、被害妄想等;或者是让人失望的伴侣关系,如争吵、冷战、出轨等;或者是育儿过程的心理困难,如对孩子期待高、没耐心、伤害孩子的想法等;或者是和上司、同事、家人的关系紧张,比如辛苦付出却不被认可,难以抑制又无法表达愤怒,和长辈相处不快……
如果谈到母亲,她们可能会轻描淡写地转移话题:“我妈妈?她对我挺好的,我们之间没什么问题。”然后,她们会继续谈论她们不健康的情绪和身体、不负责任的丈夫、麻烦的孩子、索求无度的上司、自私的婆婆等。
对很多女性来说,谈论母亲对自己的伤害,本身就是个禁忌,这会令她们感到不安,觉得母亲为自己付出了那么多,自己不该谈论母亲的不是,甚至不该去想这个问题。
但随着咨询的推进,她们对当前的困扰不断抽丝剥茧、寻根溯源,逐渐揭晓的答案往往都会指向和母亲的互动。
·常年的抑郁心境有时来源于一直没能从母亲那里得到足够的关注和回应。
·一再容忍伴侣的家暴,不仅是因为自己的父亲有家暴倾向,更是因为内化了母亲在父亲面前一味隐忍的态度。
·对一两岁孩子的哭闹很不耐烦,可能是因为自己儿时哭闹时没有得到母亲的安抚,由此留下的潜意识创伤在此时被激活了。
·工作上承担责任太多却总感觉得不到上司的认可,有时是因为自己获得母亲关注的方式就是努力做事取悦她。
·觉得婆婆对自己不好,有时是因为将自己压抑的对母亲的需求、不满和失望投射到了婆婆身上。
意识到这些,会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和接纳自己,从而更有能力主动做出选择,掌控自己的生活。
谈论母亲给女儿带来的伤害,并不是为了评判母亲,指责她、报复她,而是为了让我们更了解自身痛苦的根源,改善我们的身心状态,真正实现人格独立和自我成长。
当然,父亲也会影响女儿的人格,同时母亲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儿子的人格,很多图书已经用“亲子关系”这个概念概括了母女、母子、父女、父子四种关系,并讨论了“原生家庭对人格的影响”。那么,为什么还要把“母女关系”单独提出来讨论呢?
2021年母亲节时,为了给我的心理咨询工作室准备一些庆祝母亲节的文案素材,我用“母亲节”三个字在网上搜索图片,找到了海量的母亲节配图,同时得到一个有趣的发现,我数了前100张表现其他人为母亲庆祝节日的配图。
·其中15张图,是母亲和儿子在一起;
·其中12张图,是母亲和一个看不出性别的婴儿在一起;
·其中5张图,母亲身边既有儿子也有女儿;
·其中2张图,母亲身边环绕着一家老小;
·其中1张图,母亲身边的人是父亲;
·另外65张图,都是母亲和女儿在一起。
这个数据让你感到惊讶吗?背后的原因无法用三言两语简单概括,但如果你有耐心读完这本书,就不会感到惊讶了。你会发现,和其他三组亲子关系相比,母女关系十分独特,这份关系对女性的一生都有深远影响。
本书就试图帮助女性朋友们回顾、反思、梳理自己和母亲的关系,识别其中的消极影响,走出母女关系的创伤阴影,为自己打开新的成长空间。
怎样使用本书
在进入正式讨论之前,我想对下面几个问题略作澄清,也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原来不健康的母女关系只有这么几类!那是不是只要我确认了自己和母亲的关系属于哪一类,只读相关内容就可以了呢?”
当然不是。读这本书时,你和母亲的亲密关系可能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在这个过程中,你和母亲的性格或多或少都发生了一些变化,而生活带给你们的挑战也在不断变化。
有的母亲年轻时比较自恋、任性,容易和女儿形成嫉妒和竞争的关系,到了中年,性格渐渐成熟、沉稳起来,更能付出无私的爱;有的母亲年轻时家境优渥、生活轻松,对女儿也比较宽容有爱,到了中年,经历了生活的变故和打击,则可能变得脾气暴躁、性格乖戾;更多的母亲是早年生活拮据,对女儿各方面的需求常有忽视和过度限制,在女儿长大后,自己更有能力和意愿支持女儿。
有的女儿在婴幼儿时期和父母关系较好,成长环境还算健康,但到了少年时代,父母离异,和满腹牢骚的母亲生活在一起,性格变得内向压抑;有的女儿则在成长初期受到父亲的虐待,活得很痛苦,后来母亲和父亲离婚,就过上了相对健康的生活。
我们和母亲的关系,是几十年互动的累积和叠加而成的。很多母女关系是多种情感模式的复合体,每个阶段的成分和配比都不一样。
当你开始认真反思自己和母亲的关系时,可能会很快发现一种占据优势的情感模式,但最好不要止步于此。如果继续探索,也许还会发现别的模式,其中一些模式只是你们关系的一段小插曲,还有一些模式,虽不起眼却影响深远。
如果能把这个复合体几十年来的演变过程描述清楚,你就能更接近自己和母亲的关系的真实情况。
“我不想知道‘为什么’,我就想知道‘怎么做’。”
我们所处的时代非常注重结果和效率,甚至有些“急功近利”。带着这种习惯去寻求心理咨询时,常常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不想知道过去发生了什么,也没有兴趣知道为什么发生。事情已经过去,是无法改变的,我只想知道现在该怎么办。我只想尽快解决问题,因为我还有很多事要做。”
一些心理学咨询师也会迎合这种需求,拒绝讨论来访者的过去,而是提供各种“短程”“高效”“迅速”的解决方案。其结果往往是,来访者发现自己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甚至陷入更深的无力感之中。
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看,“不想谈论过去”,这种想法背后常常是对痛苦的防御。去理解发生了什么会让人感觉太痛苦,为了回避痛苦,有的来访者会要求心理咨询师给出一个不会痛苦的解决方案。其实,有效的心理咨询,不是避开过去造成的痛苦,而是承载、消化和穿越它们。
本书用了大量篇幅去理解和描述问题,而用了比较小的篇幅提建议。这和我在咨询中的工作经验是吻合的:来访者的真正成长,往往是因为(或伴随着)对自己更深刻、更持久的理解,而极少是因为从咨询师这里获得了什么有特效的建议。
在尝试理解过去的经历时,可能会涌出很多负面情绪和痛苦,为了帮你更好地承载和消化这些负面情绪和痛苦,我有以下建议。
①选择一个稳定、安静、放松、私密的环境,放下手机,用半小时以上的整块时间来阅读。这样的空间,有助于你放下防御,打开心灵,去接受这本书可能带给你的触动。
②可以在旁边准备一本笔记本,当你受到触动时,及时把你的想法和感受记录下来。(不建议记在手机上,因为手机信息会干扰你。)
③跟随心灵的触动,去感受、回忆、表达。在阅读本书时,你可能被一个词、一句话、一张图片所触动,它是一条线索,可以把你带到感受层面,带到记忆深处,带到过去那些没有得到了结的事件里。你可以试着跟随它、体验它、描绘它。有时你可能会受到一种感召,要把某些东西表达出来,那就去表达,写一个故事、画一幅画、找个没人的地方嘶喊出来都可以。如果这个触动引起你幻想未来或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你可以去幻想,但要保持觉察:这只是过去的延伸和投射,要想发生真正的改变,最终还需要回到过去。
④让情绪自由流动。悲伤,就大哭一场;快乐,就放声大笑;无力,就安静地躺着;挫败时,不要着急让自己振作起来;难过时,不要强忍眼泪;愤怒时,不要压抑自己……试着去“承受”每一种情绪,就像大地承受每一场雨雪。生命活力的萌发,常常出现在雨雪过后的一段时间里,短则几个小时,长则几个星期。
“这本书可以帮我改变和母亲的关系吗?如果我的母亲已经去世了,这本书还有什么意义?”
关系是两个人的共舞,我们可以调整自己的舞步,但对方不一定会跟过来。
母女关系能不能改变,除了你的努力,还取决于很多复杂的因素。
不过这本书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改变你和母亲的关系,而在于帮你反思和母亲的关系,消除她留给你的不良影响,走出她对你的限制,更自由地过好自己的人生。
“母亲毕竟养育了我,去分析她对我的消极影响或伤害,有什么意义吗?发生过的事情难道可以改变吗?我不能和外人一起指责她,这太让人内疚了。”
我的一位女性朋友艾米告诉我,10年前她读了《母爱的羁绊》这本书,书里讲的是有自恋情结的母亲对女儿造成的负面影响。当时她觉得书里的情况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她认为自己有个好妈妈,自己的妈妈并不自恋。最近她重读了这本书,才突然发现自己的妈妈跟书里写的妈妈一模一样,而她本人的很多心理问题也的确是妈妈的自恋倾向导致的。艾米认为,10年前自己之所以看不到这一点,是因为她当时不能容忍自己有这方面的念头,就好像脑子里有个“思想警察”,自己一冒出“妈妈不好”这样的念头,就会自动地把它屏蔽掉。
母亲对我们的消极影响并不会因为我们回避它或不承认它而自动消失。相反,越是我们压抑的、不肯承认的东西,越会在无形中控制我们。就像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r Jung)说的:“我们意识不到的事物,构成了我们的命运。”这就好比我们开车行驶在山路上,如果我们的车子的刹车坏了,而我们并不知道,那么我们就会不可避免地遇到灾难;而如果我们上路之前发现刹车坏了,把刹车修好,灾难就可以避免。正视母女关系中的问题,就是对我们的车子进行一次细致的检修。
正视母女之间的问题,并不是为了批判或惩罚谁,而是为了让我们都能放下心理包袱,解放情感,更好、更安全地上路,开启更美好、更稳健的人生旅程。
在这一过程中,你可能会对母亲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但另一个声音又紧紧束缚着你:“我不能这样对待自己的母亲!”
你可能会认为,强烈的负面情绪是你和母亲关系中的一个“异物”,在你的记忆里它从来没有出现过,在你的想象中它也不应该出现,而后面那个“理智”的声音才是“正常”的。
其实恰好相反,这个想法才是你和母亲的关系中不健康的一面,它正是问题本身。
在健康的亲子关系中,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父母怀有负面情绪时会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比如有的孩子吃奶不顺利时哭闹踢抓,心情不好时乱扔东西,父母不给自己买喜欢的玩具就大发脾气,等等。这些都是为人父母需要承受的,这些负面情绪一旦被接纳,就会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减少,直到某一天父母发现:孩子变得懂事了。
如果父母由于生活压力或自身的心理问题无法承受孩子的负面情绪,就会告诉孩子“这是不对的”“不应该出现”,要求孩子自己压抑和控制这些情绪,孩子就会难过、隐忍,最终认同,并将之变成自我要求,从而留下心理健康隐疾。
我们需要接纳这些负面情绪,尝试打开一个“内在空间”:在这个“内在空间”里,存在任何情绪都是被允许的,可以自由地体验、观察和反思任何情绪。
这种允许情绪存在并能自由地体验和反思情绪,正是心灵成长的基础。
“健康的母女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虽然这个问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但在我们内心的隐秘角落,或许还是会对母女关系有理想化的期待,比如大家可能会期待:
·母亲是善良的,她从女儿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深爱着女儿;
·女儿是纯洁无瑕的,她沐浴在母爱中,心中充满幸福,用她的微笑和爱回报母亲;
·母亲和女儿亲切、耐心地交流,她们彼此欣赏,享受在一起的时光;
·家庭的其他成员,如父亲、爷爷奶奶、其他兄弟姐妹都会保护和支持母女之间的良好关系。
这样的场景即使存在,也不可能是永恒的,生活中总难免会有冲突。
好的关系,就是带着诚意真实地表达,解决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修复关系中的裂痕,让关系慢慢变得更深厚,更值得信赖,更经得起风吹雨打。好的关系,不是某种特定的形态,而是这个过程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