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直挂云帆济沧海——孙策对话吕范
吕范不仅把孙策的事业比作驶向理想彼岸的大船,而且针对船中可能出现的小漏洞主动当起了检修员。
“荆扬策”中,张纮为孙策设定了一个创立基业的大前提:“当与同好俱南济”,就是说,要把同样有创业想法的小伙伴聚集到一起,共同南下发展。对此,孙策不仅了然于胸,甚至早已躬身践行。在江都时,十多岁的孙策就“结交知名”,呼朋唤友。时间长了,便“声誉发闻”,威名远播。一过江东,孙策更是把吸纳人才放到优先位置,千方百计地延揽避乱南渡的士大夫和吴会本地的士族。
孙策最先盯上的是比自己大十九岁的张昭。
张昭,字子布,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少年时,张昭就因为博学广识、擅长隶书而闻名乡里,甚至得到了同州文士陈琳等人的称许。成年后,张昭先后被举荐为孝廉和茂才,结果他都没有接受。
因为拒不接受茂才这件事,当时的徐州刺史陶谦甚至把他给监禁了起来,要不是好友赵昱全力营救,张昭很难脱身。后来,中原大乱,张昭就来到了相对安定的江东。
凭着自己的才华和个性,张昭在南渡的士人中颇有威望。为此,孙策不失时机地“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使张昭成了自己的座上宾。
为了进一步体现自己的重视和信任,孙策甚至与张昭“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甚至“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就是说,孙策创业伊始,不仅委张昭以重任,还把他引入内堂一同拜见了自己的母亲,把他看作同辈旧友,将文武之事都委托给他办理。说白了,张昭享受到了一种“我妈就是你妈”的殊荣。
之后,张昭很快成了孙策集团的核心成员,与更早入伙的张纮“并为参谋,常令一人居守,一人从征讨”。在张昭的影响下,避乱江东的士人乃至仍在北方的士人,都动了投靠孙策的心思,“孔雀东南飞”成为人才流动的一个重要方向。
如果说张纮、张昭是孙策的左膀右臂的话,另一个人则算得上是孙策的“分身”。而孙策“升堂拜母”的最早实践,就用在了这个人身上。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周瑜周公瑾。
家住庐江舒县的周瑜,不仅出身好,家中仅太尉就出了好几个,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高官更多,而且周瑜人也长得帅,史载“壮有姿貌”。
少年时的周瑜,听说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城中有一个喜欢结交的同龄人,于是便慕名而来。结果,二位少年不仅一见如故,惺惺相惜,甚至好到了形影不离、难舍难分的地步。为了解决分处两地的问题,孙策甚至在周瑜的建议下,带着母亲从寿春搬到了舒县。好友举家前来,身为地主的周瑜更是慷慨备至,不仅把自己家在路南的大宅子让了出来,自己住到了路北稍小的宅子里,而且与孙策一起“升堂拜母”,两家“有无通共”,宛如一家。
日后,周瑜不仅追随孙策一起东渡长江,横扫吴会,而且分工协作,相互呼应。孙策继续南下平定江东时,周瑜谋划夺取丹杨进行策应;孙策准备进攻荆州时,周瑜作为侧翼攻打皖县。孙策被人称为“孙郎”,周瑜则被人称为“周郎”;孙策迎娶了乔公的大女儿大乔,周瑜则迎娶了乔公的小女儿小乔。“升堂拜母”之后,二人真成了一对“孪生兄弟”。
说完周瑜,还要再说说一个叫吕范的人以及他与孙策的一次聊天。
吕范,字子衡,汝南细阳人。据载,吕范“少为县吏,有容观姿貌”,就是说,年轻时的吕范吃过公家饭,长得也很帅。有了这两点优势,吕范无论在择业还是在择偶方面都占了些便宜。当初,他看上了同县的一个刘姓女子,这个女子皮肤白不白不知道,但史书上明确记载“家富女美”,按照如今“白富美”的标准,刘女至少占了两条。一个穷小子向一个富家女求婚,大概率是被女方的家人看不起。然而,这名刘姓女子却说了一句话:“观吕子衡宁当久贫者邪?”看他这学识才华、形象气质,难道会一直穷下去吗?于是,吕范得偿所愿,抱得美人归。
择偶如此,择业亦如此。当吕范为了避乱逃到寿春时,孙策一见到他就惊奇不已,加上吕范本人也主动靠拢,带着自己的一百多名私客就入了伙。别看人数少,但对于刚刚创业的孙策来说却难能可贵,凭着这点本钱,吕范成了孙策集团的原始股东。创业伊始,一直陪在孙策身边的主要就是吕范和一个叫孙河的人,他们跟着孙策“跋涉辛苦,危难不避”,孙策对他们也像亲人一样,常常请他们登堂入室,亲密无间地一起在母亲面前推杯换盏、大快朵颐。
后来,随着孙策逐渐平定江东,吕范也当上了独当一面的宛陵(今安徽宣城)令,迎来了苦尽甘来的时刻。然而,借着一次独处的机会,吕范却向孙策提出了新的职务请求。
当时,孙策正兴致颇高地与从宛陵回来的吕范下着围棋。眼见主公心情不错,吕范说出了自己的观察和想法:“如今将军您的事业日渐做大,人马也越来越多,我在远方,听说军中的纲纪还很成问题,有不少需要整顿的地方,为此,我希望暂时代理负责军纪的帐下督一职,辅佐将军对军队进行整编整饬。”
听到这句话,孙策着实吃惊不小,随即一半否定一半劝解地问道:“子衡啊,你原本是士大夫,现在手下也已经有了不少人马,原本应该想着立功于外,怎么会又回过头来担任这样的小职务,去管那些零七碎八的小事呢?”
“其实不然。”吕范立即回应。
“如今我背井离乡跟随将军,并不是单纯为了妻儿的富贵,而是想与您一起改变天下。”一句话,我是为干大事而来的,而不是为当大官而来。
“如同一条渡海的大船,一件事情没做好,整条船的人都会跟着遭殃。从这个角度讲,我吕范是为自己着想,不单单是为了将军。”细节决定成败,梦想的风帆要想抵达理想的彼岸,就必须从点滴做起,从细节抓起。
听了吕范这番话,孙策开心地笑了。随即,吕范回去脱下了士大夫的袍服,换上军人的戎装,手持执法的鞭子,来到孙策跟前正式提出请求。就这样,吕范又从远方的官重新变回了孙策身边的吏。随后,“军中肃睦,威禁大行”。
最后,再来讲一件吕范秉公办事的小事。据载,吕范不仅管过军纪,还管过资金财务。那时,孙策的弟弟孙权因为一些个人的小需求,经常私下里向吕范要钱花。每当面对这种情况,吕范总是先请示孙策,然后再予以拨付,从来不敢自作主张。据说,因为这事,孙权对吕范还挺有意见。
主题:大家与小家
聊友:孙策+吕范
时间:公元195年
语录:同舟涉海,一事不牢,俱受其败。
影响:军队纪律得到整肃,战斗力明显增强。
启示:抓细才能做大,低就才能高成。
出处:《三国志•吴书•吕范传》注引《江表传》、《资治通鉴》卷六十一
原文节选:
策从容独与范棋,范曰:“今将军事业日大,士众日盛,范在远,闻纲纪犹有不整者,范愿暂领都督,佐将军部分之。”
策曰:“子衡,卿既士大夫,加手下已有大众,立功于外,岂宜复屈小职,知军中细碎事乎!”
范曰:“不然。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非为妻子也,欲济世务。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
策笑,无以答。
范出,更释褠,著袴褶,执鞭,诣閤下启事,自称领都督,策乃授传,委以众事。由是军中肃睦,威禁大行。
——《三国志•吴书•吕范传》注引《江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