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研究方法与理论建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本章结语

本章对21世纪以来全球社会科学发展总体趋势进行了多角度分析,还以“治理”研究为例详细比较了中外相关研究成果的不同特征。从中国视角来看,近年来,伴随我国学术研究的发展,社会科学研究各主题发展迅速,特别是对“治理”理论的分析迅速成为研究热点。但是,通过上述中外比较,也发现值此研究热潮之下我国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需要在未来的研究分析中加以注意。

首先,需要在研究中具备“知己知彼”的广度。从引文比较可见,一方面中国学界对于“治理”研究的自身学术重复度和研究同质化高,另一方面学界对国外研究缺乏整体把握和清晰认识,比如对国外文献的引用仅仅局限于部分已有译文或特定年限的文献,而对于更多更优秀的研究成果认知不足。

其次,还要在研究中体现“通古识今”的深度。一方面,在本土研究中过于追求热点,如“国家治理”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就迅速成为中国“治理”主题研究中的十大热门词汇,但对于中国传统治理思想,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的治理试点经验总结仍缺乏深入挖掘。另一方面,在对国外研究动态辨析方面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并没有完全实现对国外最新研究进展的跟踪,同样还局限于特定年限文献。

最后,整体而言,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尚处于追随者或追赶者的地位,缺乏原创内容,这不仅造成我国的学术成果缺乏广泛的国际认可,还体现在文献被引用和阅读情况等相关数据并没有随持续增加的发表数量而同步增加,仍处在影响力较弱的阶段,在国际合作中居于“从属者”或“理论验证者”的地位,不得不接受西方学界既定理论,降低了挑战既定学术理论和学术话语的可能性。总之,从以上分析可见,未来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成长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们若能客观正确地认识到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明确未来努力的方向,则依然存在较大的进步空间,我们对此应该有信心。


[1] Sebastien Mosbah-Natanson and Yves Gingras,“The Globalization of Social Sciences?Evidence from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30 Years of Production,Collaboration and Citation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1980-2009),” Current Sociology 62 (2013):626-646.

[2] 参见数据库简介,Intellectual Property & Science,http://ip-science.thomsonreuters.com/cgi-bin/jrnlst/jloptions.cgi?PC=SS,最后访问日期:2015年6月23日。

[3] Proquest硕博引文数据库主要收录了来自欧美国家2000余所知名大学的优秀博硕士论文,涉及商业经济、人文社会、计算机科学等广泛领域,通过对该数据库进行分析和检索,有利于研究人员迅速发现有用信息。参见数据库简介,ProQuest:http://search.proquest.com/databases/index?accountid=14426&currSubVert=OS,最后访问日期:2015年6月23日。

[4] Chaomei Chen,Fidelia Ibekwe-SanJuan,and Jianhua Hou,“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Co-Citation Clusters:A Multiple-perspective Co-Citation Analys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61(2010):1386-1409;Chaomei Chen,“Cite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57 (2006):359-367.

[5] Merilee Serrill Grindle,“Good Governance:The Inflation of an Idea,” in Bishwapriya Sanyal,Lawrence J. Vale,and Christina D. Rosan,eds.,Planning Ideas That Matter:Livability,Territoriality,Governance,and Reflective Practice(Cambridge,M.A.:MIT Press,2012).

[6] 参见数据库简介,http://cssci.nju.edu.cn/news_show.asp?Articleid=119,最后访问日期:2015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