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柱产业培育和发展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国内外支柱产业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第一节 国外典型国家支柱产业演化历程

工业化过程就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和支柱产业不断变迁的过程。美国、日本等作为发达工业化的国家代表,其支柱产业变迁过程既遵循了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又有其特殊性。考察这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支柱产业的变化情况,有助于正确地选择江西省支柱产业并把握今后江西省支柱产业发展变化的轨迹。

一 美国支柱产业演化过程

美国二战前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以市场调节为主,后期加强了政府的引导作用。1860年以前,美国农业部门重要性远超过工业部门,而工业部门内部则以轻纺产业为主,轻纺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此后,钢铁、煤炭快速增长,此时,美国工业产值已是农业的3倍,美国工业产值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高,美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化国家,美国从欧洲工业的边缘区和模仿者变成全世界工业发展的领头羊,重化产值超过轻纺产值,钢铁、机械制造和化工产业迅速发展,钢铁工业、煤炭工业和机器设备制造业逐步取代纺织业,成为最重要的支柱产业;1900~1950年,随着铁路、电报电话、邮政、轮船等新的运输和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立和完善,美国出现了“大量生产”和“大量分配”的现代生产方式,造船业、电力机械业和汽车业等3个产业上升到十大产业行列,机器制造和钢铁业仍是支柱产业,美国重化工业产值超过轻纺工业产值,进入重化工业时代;二战后,电子、化工产业,汽车产业也迅速发展,美国重点发展资本集约型产业,把钢铁、汽车、机电作为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1970年以后,美国大力发展技术集约型产业,如航天航空、IC、计算机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1990年以后,美国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强了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支柱产业沿着某种轨迹继续发展和实现升级。20世纪50~60年代,美国持续发展这些研究,使得美国在许多基础科学和科技产业上居领先地位。事实上,在二战后的20年间,除了纺织服装、家庭用品等少数几个产业外,美国几乎所有的产业在国际上都具有竞争优势,其中,半导体和电脑、交通运输设备(汽车、飞机、搬运机械)、日常消费用品、办公事务设备、发电与配电系统、化学和塑胶、电子通信、国防工业、休闲娱乐产品、林业和农业相关产品、医疗保健用品以及一般商业服务等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

在20世纪70~80年代,美国支柱产业发生了巨大改变,钢铁、汽车、工具机械、消费型电子及办公事务设备等令人瞩目的产业迅速衰落。凭借美国在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的实力,美国在国防与航空产业,以及医药与生物科技等产业仍处于绝对领先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加大了信息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使一些所谓的“夕阳产业”重获生机。

和其他国家相比,多数情况下美国没有具体的产业政策,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政府对产业发展毫无作为。事实上,美国政府的角色之一是扮演生产要素的创造者。美国各级政府机构在教育、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持续地进行大量投资,为了创造生产要素而不遗余力。美国政府在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上也扮演重要角色,制定并执行严格的反托拉斯法以维系自由开放的交易体系。美国政府还在应对前瞻性问题的挑战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在太空探险、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为国内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现任奥巴马政府提出的未来发展新能源和生物科技产业计划,也属于这一类行动计划。

二 日本支柱产业演变进程

日本的支柱产业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过程。

日本在工业化初期——重工业化阶段,也可以说是在经济复兴时期(1946~1955)。其支柱产业的结构大致为:在保持农业和轻纺产业发展的同时,采用“重点生产方式”政策,用美国援助的石油增产钢铁,用钢铁增产煤炭,并推动电力、化肥等部门的发展。其主要任务是完成两个转变: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工业产值开始超过农业产值;由以轻工业为主向以重工业为主的转变。从明治维新到二战结束时为止,日本经济经历了从食品、纺织品为主的轻工业到造船、铁路为主,电力、化学、药品等新兴产业共同发展的“重工业化和化学工业化”。

日本在工业化中期——高加工度化阶段,即经济高速增长期(1956~1973)。其支柱产业结构大致为:以钢铁、电力、造船、石油化工、汽车、家电为支柱产业,产业结构主要是重工化过程,整个产业实现了高级加工化。1973年的石油危机促使日本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加工组装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工业中的加工、组装业逐渐取代原材料工业,成为经济增长最快的产业部门。以汽车为代表的机械工业和以家电及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电子工业占据中心位置。处于高加工度化阶段的产业对能源、原材料的依赖程度较小,对技术的依赖程度较大,工业生产朝着规模化、专业化和技术化的方向发展,工业生产要素构成也向技术密集方向发展。

日本在工业化后期——技术密集型阶段,即产业结构调整时期(1980至今)。其支柱产业结构开始有所调整:这一时期,日本大力发展新兴微电子、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产业结构从外需主导型转变为内需主导型。这一时期的技术得到更大幅度的发展,科技日趋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工业要素构成逐步实现了由以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为特征的转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微电子工业、机电一体化的机电工业以及新材料、新能源、宇航等高技术产业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日本经济开始进入以信息化、知识密集型为特征的“后工业化”发展时代。

美日支柱产业的发展与变迁给了我们诸多启示。概括地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工业化发展阶段决定了一国支柱产业的大致范围。美国的支柱产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背后的决定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其工业化发展阶段。美国的工业化已经发展得很成熟,当前需要寻求新的技术突破来形成新的支柱产业;日本的工业化发展已经到后期,需要积极寻求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技术突破。

第二,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产业将长期成为该国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美国经济不管如何发展,农林产品特别是农业产品始终是其支柱产业之一,这和美国拥有大量的土地、森林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分不开的。而日本的工业化发展迅速与其快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紧密相关。

第三,在某些时候,大国可以同时在许多支柱产业中取得国际优势地位。二战后的20多年的时间内,美国几乎在所有的产业中都取得国际竞争优势。这说明,大国和小国不同,小国只能把有限的资源集中于发展某个或某几个产业,大国则不然,可以在某些特殊时期同时发展许多产业。

第四,大力加强国防计划和科学技术研究,将有利于一国保持在新兴产业中的领先优势,利用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美日作为先发的工业化国家,技术驱动是其工业化支柱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量。

第五,对国际机会的捕捉有利于一国支柱产业优势的培养和延续。美日成功抓住了一些国际机会包括两次世界大战的机会,将其有优势的产业扩展到世界各地,并使国内逐步衰落的产业在海外得以发展。

第六,促使产业分工在经济全球化中变成国际分工,产业调整不应局限于本地区、本国,而应推广到全世界范围,在接受产业转移的同时,也需要将本地丧失竞争力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地区,焕发新的活力。

第七,正确发挥政府作用有利于支柱产业发展和顺利转型。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不是要使政府干预企业的微观经营活动,而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生产要素提供者、竞争秩序的维护者、前瞻性问题的决策者角色,支持支柱产业顺利发展和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