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西部农业自然条件国际比较优势分析
自然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一个地区农业的发展水平和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当地农业自然条件的影响。在全球一体化不断向前推进的今天,我们研究农业的自然条件,不仅要研究一个地区农业自然条件的客观状况,还要从农业自然条件国际比较优势视角评价一个地区农业的自然条件。对某种农产品来说,自然条件只有具备国际比较优势才可能适合这种农产品的生产。因此,本节不仅一般性地介绍中西部农业的自然条件,而且要从农业自然条件国际比较优势视角加以评价。
一 农业条件的国际比较优势的概念
传统的对农业自然条件的分析,更多是从绝对意义上分析自然条件是否适合农业的发展或某种农产品的生产。在一国农产品市场相对封闭的条件下,这种分析可能是适当的。但在农产品市场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这种分析就未必恰当。比如说,如果一种农产品在目前的自然条件下可以获得满意的收成,则我们认为这种自然条件适合这种农产品的生产。但如果有另外的国家甚至很多的国家具备更好的自然条件适合这种农产品的生产且能够以更低的价格把这种农产品销售到这个国家,则我们就不能认为这个国家生产这种农产品的自然条件是适合的,因为在该国或该地区自然条件下生产出的这种农产品缺少国际市场竞争力。为此,本书提出一个新概念:农业自然条件国际比较优势,即就某种农产品来说,在同等生产组织和技术条件下,如果一个国家或该国的一个地区能够因其农业的自然条件所生产出的农产品更具国际市场竞争力,则该国或该地区就具有生产这种农产品的自然条件国际比较优势。
因此,一个国家要从农业自然条件国际比较优势视角审视该国或该国某些地区的农业自然条件,进而调整农产品结构,使得所生产出的农产品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如果一个国家或该国的某些地区普遍缺少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国际比较优势,则这一国家或地区的农业将面临重大调整,甚至会出现大面积农田退出农业生产,农民退出农业,除非这一国家能够实行有效的贸易保护。
基于农业自然条件国际比较优势的概念,我们把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农区划分为中西部平原农区、西北黄土高原农区、西南山地农区3个基本单元。下面我们将依次对这3个农区的农业自然条件进行客观的介绍,并从农业自然条件国际比较优势的视角进行评价。
二 中西部平原农区
中西部平原农区主要包括:太行山东部的华北平原、江淮地区、江汉平原、鄱阳湖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等重要的农区;也包括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宁夏平原、河套平原、关中盆地等重要农区;西南地区的四川盆地、长江沿线谷地等。这些地区农业自然条件的共同特点是地形相对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农业灌溉条件和水资源相对丰富。虽然各地区的农业自然条件和面临的处境存在差异,但是整体上来说农业基础相对较好,地形平坦适合基于大中型农业机械的农业机械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同等的生产组织和技术水平下,中西部平原农区具备了同西方农业发达国家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竞争的自然条件。
三 西北黄土高原农区
黄土高原西起乌鞘岭,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达长城。黄土高原是黄土堆积最为深厚,分布面积最为广阔,黄土地貌最为复杂多样和农牧业最为典型的地区。[1]基于西北黄土高原地区农业自然条件的特殊性,我们把西北黄土高原农区划分为一个单元区,着重从黄土高原地区的农业自然条件和农业自然条件国际比较优势视角来对未来黄土高原地区农业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西北黄土高原农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光照充足,热量条件相对优越。年降水量集中,夏季多暴雨,这也是黄土高原农区产生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该地区人口规模扩大、过度开垦、陡坡耕种、毁林毁草开荒、粗放经营等不合理的发展方式,使得黄土高原农区水土流失加剧。沙尘暴连年发生,水资源日趋紧张,农业干旱面积不断扩大和自然灾害等问题造成该地区农业生产产量低下且不稳定。这些问题对原本生态环境脆弱、农业条件相对较差的黄土高原农区来说无疑是一个困境和挑战。
黄土高原地区农业的自然条件在地形、气候、灌溉等方面都比较差,不具备同农业发达国家在谷物等大宗农产品相竞争的农业自然条件国际比较优势。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来看,未来该地区可以发展以林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特色农业。但是,以林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小宗农产品市场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将来随着农产品市场全球一体化不断向前推进,有相当一部分的农田会退出农业,农村会释放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四 西南山地农区
西南地区包括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和重庆市。西南地区地形以高原和山地为主,广泛分布喀斯特地貌、河谷地貌和盆地地貌等,地形起伏大,称为西南山地农区。该区域纬度较低,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均气温分布不均匀,年降水量丰富,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该区域河流纵横,峡谷广布。西南地区主要是湿润半湿润地区,少部分是干旱地区。区内复杂多样的地貌地形、气候条件、光热条件使得该区域内农业生产之间差异显著。农业种植主要分布在地形相对平坦的河谷、低山丘陵、盆地和坝子地区,其他广大地区农业零星分布。地形的复杂多样、降水的区域差异以及西南季风的不稳定性制约着西南地区农业的发展。受不稳定西南季风以及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影响,该地区是中国干旱灾害最为频发的地区之一。[2]
除了地形相对平坦的谷地盆地外,广大地区不适合基于大中型农业机械的农业机械化。就谷物等大宗农产品来说,该区农业自然条件缺少国际比较优势。但西南山地农区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发展以热带、亚热带水果为特色的林果业,高山河谷垂直立体农业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由于小宗农产品市场有限性和当地农业自然条件较差,农产品市场全球一体化的进程给该地区农业带来一定甚至相当大的冲击。
五 基本观察
通过对中国中西部三个农区农业自然条件的客观介绍以及对各农区农业自然条件国际比较优势进行分析,我们的基本观察是:中西部各平原农区具有在相同组织和技术条件下同西方农业发达国家在谷物等大宗农产品国际市场上竞争的自然条件。未来这些平原农区如果能通过有效的改革,各平原农区还是可以同西方农业发达国家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上竞争的。当然,伴随着中西部各平原农区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家庭农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密集的各平原农区将来会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被释放出来。
对于西北黄土高原农区和西南山地农区来说,在谷物等大宗农产品上这两个农区农业自然条件国际比较优势较差。未来这两个农区可因地制宜发展以林果业和畜牧业为主的特色农业。但由于小宗农产品的市场有限性,未来这两个农区随着农产品结构的调整,会有相当一部分农田退出农业,也会有相当一部分农业劳动力被释放出来,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目前,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如何通过工业化、城镇化把中西部农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及时转移出来,并很好地促进他们在城镇就业,是未来中西部农区“三化”协调发展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显然,在农产品市场全球一体化取得重大突破且中国深度参与到这一进程的情况下,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将面临重大格局的调整。如果国际农产品特别是谷物价格大幅度下跌,中西部的谷物生产必将受到影响,可能导致大部分农区退出谷物的商品生产,进而导致大量农民退出农业。这是一个无论如何都必须警惕的问题,也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