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处境与对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路线图

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发展失调是在计划经济时期逐渐形成的。在市场经济不完善的条件下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剧了“三化”发展的失调,如城乡收入差距拉大。改革的滞后和不彻底又使得“三化”发展失调长期化。实现中国的“三化”协调发展涉及诸多方面的改革,需要一整套的改革顶层设计,按一定步骤,方能见成效,这就需要一张路线图来确定这些改革的内容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图2-1是本书提出的关于中国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路线图,以下对路线图作一说明,其根据主要基于前面的分析。

图2-1 中国实现“三化”协调发展路线图

中国实现“三化”协调发展路线图有以下几个关注点。

——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工业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要使工业化先行就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从中国以及世界工业化发展经验来看,民营经济是实现工业化健康发展的主力。而要发展好民营经济,就需要进一步开放市场,引入竞争,包括开放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让中国的工业在更具竞争力的环境中发展。中国加入WTO已经十几年过去了,如果回顾一下入世前我们对很多行业在入世后的担忧就会发现,绝大多数担忧是多余的。基本上是愈开放的行业发展得愈快、愈健康,也愈安全,人民受惠也愈多。

——工业化的健康发展首先将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导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为城镇化向前推进提供劳动力基础。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业劳动生产率将被提高。

——工业化活动本身就直接推进城镇化,因为工业活动主要在城镇进行。由于工业的规模经济和聚集经济效应,愈来愈少的人直接从事工业生产,少部分人的工业活动所生产出的产品就足够满足社会的需求,人们对服务的需求大幅度增加,工业的发展由此将带动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不断成为城镇中最主要的经济活动。

——建立个人所得税普遍申报制度,为废除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的改革做准备。

——废除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鼓励农民进城务工,不断降低农民在城市落户成为普通市民的门槛。

——如果农民具备在一个城市落户的条件并申请落户,则在一定范围内拍卖其承包地作为先决条件。

——在城市落户成为普通市民后即享受普通市民的社会福利。

——实行土地私有化,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放弃18亿亩耕地红线政策,更多地让市场决定土地的用途。

——以上过程将导致农业生产愈来愈集约化,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得以更充分的表现,导致大规模家庭农场的出现并不断成为农业生产组织的基本形式。

——大规模家庭农场本身是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产物,又进一步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因为农场主对利益的追求以及农业的竞争要求不断将现代农业科技应用于农业,这就导致其不断加大对农业的物质资本的投入和人力资本的投入,这又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农学教育的发展。

——上述过程的推进将导致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为基础,实行大规模家庭农场制度,由受过良好教育和培训的农民专业从事农业生产,并为工业化和城镇化提供充足的食品保证。

——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共同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产物,又进一步了推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聚集大多数工业经济活动,产生聚集经济效应,更有利于工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聚集的工业生产活动扩大了单家企业的市场,产生单家企业的规模经济,劳动市场的规模更大从而效率更高,知识的扩散更容易推动整个工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上述过程将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中展开,所有相关的个人和组织都在追求各自利益中参与了这一过程,彼此相互协调。由此,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得以实现。

从以上所展示的“三化”协调发展过程我们可进一步讨论市场和政府的分工。从以上所展示的“三化”协调发展过程来看,其基本过程都是市场经济合理的逻辑推导,也就是只要给出了合理的起点,后续的过程基本是基于自利性展开的。

如果实现了“废除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农村土地私有化,农民可自由买卖土地,主要由市场决定土地配置,放弃18亿亩耕地红线政策”,在农村存在严重剩余劳动力的情况下,农民为追求更高的收入,必然会选择到城镇寻求就业机会,而剩余劳动力的离开必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在工业化不断向前推进的条件下,工业将向农业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这时,一方面,采用这些先进的技术装备可带来利益;另一方面,如果拒绝采用,则在农业生产率快速提升所引发的激烈竞争条件下,其必将被淘汰。市场强制农民采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时,规模经济就日益凸显,经过农场相互兼并的过程,家庭农场规模就会愈来愈大。

农业的规模经济将带来对农业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高回报。大规模农场下,大型农业机械的使用将带来显著的规模效益,对农业的人力资本投入也会展现出高回报。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农学教育很落后,很少有人选择农学,即便是农家子弟。美国农业经济活动人口占经济活动人口比重的1.51%,但农学教育非常发达,这是家庭农场的规模不同使然。中国的家庭农场体制是小农经济,如果一位农家子弟到农学院读书,即使可提高自家农场的产量,在小规模农场的条件下,教育的回报也非常低,甚至为负。相反,美国的农场规模很大,如果农家子弟在农学院学成,回家庭农场务农,可使其教育投入得到很高的回报。

当农场规模充分扩大后,农民的专业化也有着必然性。因为大农场的生产活动足以让农民成为全日制农民。但在小农经济的条件下,几乎全世界的农民都是兼职的,甚至是业余的,像中国的农民工式的农民。

至此,农业采用了现代技术装备,由受过良好农学教育的农民专业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现代化就成了必然的结果。

再论工业化。如果实现了“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开放市场,引入竞争”,工业化必然取得成就。工业化的基础是现代科技,如果教育和科技取得了进步,工业就获得了先进科技的支撑。由受过良好教育和训练的人才从事工业,工业才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

工业的发展,再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使得城镇化具有了坚实的基础。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对劳动力产生巨大的需求,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寻求就业机会正好满足这一需求,这样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相得益彰。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市场的引导下可和谐发展。因此,市场是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当然,政府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发挥。从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路线图来看,政府应主要承担以下工作。

首先是改革。市场促进“三化”协调发展的机制要能够发挥作用,需要有良好的市场经济制度安排,至少包括以下内容:在农村实行土地私有化的改革;实现公民个人所得税的普遍申报制度,进而废除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放弃18亿亩耕地红线政策,把土地的配置更多地交给市场;大力发展教育,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加快政治体制的改革。中国的教育问题和科学技术发展缓慢问题,与中国的政治体制不够现代化有着直接的关系。良好的政治制度环境也是整个“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

其次是管理。在进行了以上改革后,在整个“三化”发展过程中,也需要政府良好的管理控制。但要防止政府的越位,比如仍在进行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教育科技不恰当的干预等。“三化”协调发展主要靠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政府对市场进一步干预以及对民众居住方式选择的干预,如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只能加剧“三化”发展的失调。“三化”发展因政府干预市场而失调,只能通过确立政府与市场的合理分工寻求解决,不会有其他更好的选择。


[1] 樊明、喻一文等:《收入分配行为与政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