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县域竞争力报告(2016)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县域精准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要求扶贫工作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国务院相关机构出台《关于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的通知》,对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工作机制等都做了详尽规制,推动了精准扶贫工作全面展开。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政府今后一个时期对于贫困治理工作的指导性思想,将对我国扶贫工作产生决定性影响。自提出“精准扶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调研时多次提及这一理念,并于2015年6月在贵州提出扶贫工作要做到“切实落实领导责任、切实做到精准扶贫、切实强化社会合力、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并将精准扶贫思想概括为“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自2011年启动新一轮扶贫开发以来,广西农村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1012万人减少至2014年底的53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3.9%下降到12.6%,扶贫开发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是,广西农村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54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含“天窗县”和享受待遇县)占广西全部县(市、区)的一半,5000个贫困村占全区行政村的1/3以上。广西仍是全国贫困人口超500万人的6个省份之一。2015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全区精准扶贫攻坚动员大会暨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培训大会,吹响了壮乡精准扶贫攻坚冲锋号。会议提出,用两个月时间自下而上集中开展精准识别工作,把全区538万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工作开展到村、到户、到人,并研究部署扶贫开发工作。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前提和基础,有助于把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情况摸清、底数搞准,变“大水漫灌”为“精确滴灌”,深入开展全区精准扶贫工作。然而,应该看到,广西贫困人口多、贫困面较广,因病因灾返贫情况较多,一些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系统脆弱,地质灾害频繁。同时,贫困县资源极度贫乏,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民增收困难。

目前,广西县域扶贫开发工作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扶贫项目和投资缺乏有效的到(贫困)户机制。以往的扶贫开发往往着眼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贫困户因缺乏商品化的产业而普遍没有利用基础设施(如道路)来提高收入的能力,然而,基础设施的改善通常给贫困村中相对富裕的农户带来了更多的收益。第二,一些到户项目(如水窖、沼气)因贫困户负担不起配套资金而不能平等参与。抽样调查表明,农户配套资金比例通常在50%以上,超出了贫困户的负担能力。第三,产业扶贫项目也往往因贫困户的观念、技术、能力和资金等多方面的限制而难以覆盖贫困户。第四,扶贫移民搬迁中因贫困户负担不起搬迁成本而出现“搬富不搬穷”的问题。第五,以往的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体制不符合精准扶贫的要求。由于致贫原因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精准扶贫需要有高度的针对性,需要因户、因人制宜地采取扶持措施。但以往的扶贫资金(包括专项扶贫资金和部门扶贫资金)通常是与项目捆在一起的,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具体项目又往往由上级部门确定,而且规定了比较详细的实施规模和标准。对于大部分基础设施项目,这些规定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具体贫困户的需求不仅千差万别,而且是多方面和不断变化的。到户的扶贫项目如果由上级部门确定经常会导致与实际需求脱节,一些贫困户需要的项目没有资金支持,而不需要的项目却有资金投入。这不仅会导致扶贫精准度的下降,而且会造成资金的浪费。第六,也是最关键、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贫困村尤其是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建设问题。由于现有的扶贫工作往往以基础性或产业性项目建设为依托,针对贫困群众技能培养、素质提升的项目供给严重不足,尤其是面向城乡发展需求的家政、物业、汽修、餐饮、电商、物流、美容美发等看似细微的项目往往是贫困群众实现自我发展的真正依托。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在2020年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需要从多层次进行谋划。因此,广西贫困县域应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坚持精准帮扶与区域开发紧密结合、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汇聚各方力量,攻克脱贫难关。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找准贫困县产业特色。产业扶贫是关键,是贫困群众增收的基础和关键,是贫困群众最迫切的期盼。因此,贫困县应以此次精准识别为契机,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找准县域发展的路子和突破口,凸显县域发展的特色。应进一步开拓思路,创新产业扶贫方式,探索发展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扶贫政策,建立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增收脱贫联动机制。

二是合理制定扶贫搬迁政策。扶贫移民搬迁是“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大石山区、贫瘠地区群众摆脱贫困的有效途径。因此,各级政府应根据需要,对经过精准识别需要整屯搬迁的要预先画出红线图,列入扶贫移民搬迁规划。同时,配合搬迁安置地建设,做好移民后续产业发展、迁出区域生态恢复、原有宅基地和耕地林地资源合理利用等工作,制定和完善搬迁村民后续扶持政策,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三是完善贫困县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瓶颈。贫困县要实现脱贫发展,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关键。因此,首先要打通乡镇与村、村与村之间的断头路和瓶颈路,提高村屯道路硬化率,加强水利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实施农网改造升级、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贫困户危旧房改造工程,深入推进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实现农村环境整治新提升。

四是转变扶贫工作思路。要转变以往“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再穷不穷教育,再苦不苦孩子”,这句说了几十年的“扶贫话”已经成为城乡差距、农村贫困的关键因素。举例而言,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在英语和计算机方面的掌握能力决定了他们在未来成长和发展方面的短板。因此,必须大力提高贫困县的义务教育水平,加大对贫困县的人才、技术支持,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模式,尽可能填补教育和信息鸿沟。贫困县要大力开展教育扶贫、科技扶贫、文化扶贫、健康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逐步实现低保线与贫困线“两线合一”,建立关爱“三留守”人员服务机制,着力提升教育、民生、医疗保障水平。

五是着力突破市场瓶颈。以“互联网+”为契机,着力推动农村电商发展,建立发展电子商务平台,推动优质旅游商品、土特产品实现电子化交易,并通过乡村旅游APP、微信等网络新技术,推介乡村旅游产品,以新兴产业、新兴发展方式推动贫困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