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结语
以上笔者粗略勾勒了25位早期途经澳门的传教士画家及他们在澳门本地和内地的广泛影响。从中可以看出,由于澳门特殊的地位与中介作用,使得16~18世纪赴远东的传教士画家不仅对澳门本地的艺术有所贡献,也推动了近代中国绘画、建筑等艺术门类的变革与发展。
[1] 莫小也,浙江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系教授。
[2] 莫小也:《澳门早期西洋美术述论》,《美术观察》2005年第1期,第81页。
[3] 黄鸿钊:《澳门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第108页。
[4] 佚名:《说蛮》,《昭代丛书》已集,第34卷。
[5] 〔法〕荣振华:《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中华书局,1995。本处“途经”含义也指在澳门生长的耶稣会士或修士。
[6] 〔法〕荣振华:《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第708页。
[7] 〔法〕荣振华:《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第347、348页。
[8] 除〔法〕荣振华的《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外,鹤田良武《万历—乾隆间的西洋绘画的流入与洋风画》一文统计表有20人,在“特长”一栏明确写出白乃心是画家。表载《中国洋风画展——明末至清代的绘画、版画与插图本》(日本町田市立国际版画美术馆,1995)第443页。
[9] 〔法〕荣振华:《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第120页。
[10] The Dictionary of Art,Macmillan,1983,Vol.31.p.151.
[11] 〔法〕荣振华:《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第70页。
[12] 张捷夫主编《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9卷),中华书局,1995,第417页。
[13] Michael Sullivan,The Chinese Response to Western Art,New York,1973.该论文单印本由作者赠送。另李兰琴著《汤若望传》(中华书局1996年版)也有此内容。
[14] 参见莫小也《论澳门美术的肇起》,《荣宝斋》2000年第3期。
[15] 事实上,相当一部分传教士画家抵澳门后就再没能出发,而另一部分由于躲避教难也在澳门终其一生。法国人图散·马松(Toussaint Masson)1747年到达中国,法国名册把他置于澳门,是一位准备派往宫廷的画家。参见〔法〕荣振华《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第417页。
[16] Laufer,A Chinese Madonna,The Open Court,January,1912.参见(日文)《中国洋风画展——明末至清代的绘画、版画与插图本》,町田市立国际版画美术馆,1995,第111页。
[17] 日文版《耶稣会士中国书信集》第1卷,平凡社,1979,第69~90页,1703年卫方济给耶稣会总长的信。
[18] 〔法〕荣振华:《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第459页。
[19] 《利玛窦全集》第2卷,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1986,第412~413页。
[20] 相关宗教题材绘画见阿斯蒂埃《圣若瑟修道院的几幅画》,《文化杂志》第3期,第57页。又见《文化杂志》第3、17期插图。
[21] E McCall,Early Jesuit Art in the Far East Ⅳ:in CHINA and Macao Before 1635,Artibus Asiae,1948,11:45-69.
[22] 《利玛窦全集》第2卷,第549页。
[23] 印光任、张汝霖:《澳门记略》,《昭代丛书》癸集,第22卷。
[24] 《利玛窦全集》第2卷,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1986,第398页。
[25] 李向玉:《澳门圣保禄学院研究》,澳门日报出版社,2001,第193页。
[26] 〔法〕裴化行:《利玛窦评传》,商务印书馆,1993,第514页。
[27] 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第4卷,“天主堂”,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28] 《利玛窦评传》第618页。罗马尺,约合0.24米。
[29] 肖若瑟:《天主教传行中国考》,第287页。
[30] 赵翼:《檐曝杂记》第2卷,中华书局,1982。
[31] 吴长元:《宸垣识略》第7卷,“城内三”,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
[32] 肖若瑟:《天主教传行中国考》,第272页。
[33] 日文版《耶稣会士中国书信集》第1卷,平凡社,1979,第69~90页,1703年卫方济给耶稣会总长的信。
[34] 九套铜版画载《中国洋风画展——明末至清代的绘画、版画与插图本》,第276~333页。
[35] 今泉笃男等编《西洋美术辞典》,东京堂,1945,第151页。
[36] 沈康身:《〈视学〉再析》,《自然杂志》第13卷9期。
[37] 《各作成做活计清档》查得,“裱作”栏下有一条为:(乾隆元年一月)十九日太监毛团传郎世宁画的《夜景图》一张,着托裱,钦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