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通过社区报凝聚共识
灾后重建时,为了点燃在地居民的参与热情,卢思岳与同伴们萌发了办社区报的想法。
在工作站成立的同时,第1期石冈人家园再造通讯也出版了。它既是一个讯息发布平台——建设讯息、政府政策等,也是一个沟通交流平台,刊登居民们关于社区重建的意见。这份通讯一直办到了2003年6月。随着社区工作站的转型,石冈人家园再造通讯也随之改名为“石冈人社区报”。我们采访卢思岳的时候,石冈的社区报已经办到了第146期,是台湾最“常青”的社区报之一。
在采访的过程中,卢思岳好几次用了“一不小心”这个词,比如,“一不小心就走了十几年”。在这些“一不小心”中,我们感受到了卢思岳的谦逊,也感受到了那份谦逊中透出的骄傲和自豪。
社区报“长寿”的秘诀是“共同参与”。每一期的社区报都会邀请留在家乡或外出打拼的石冈人来题字。题字者的选拔标准不是看谁字写得漂亮,也不是看谁的声望高、名气大,而是看谁对社区做出了贡献,以扩大社区参与为考虑。
社区报第1期的报头是由石冈土牛村的村长、土牛社区发展协会的理事长题的字,当时他79岁。“为什么选择土牛村呢?因为当时的重建工作需要在地协助,而工作者驻扎的第一个村就是土牛村,村长很配合这项工作的推进,让驻扎地的村长题第1期社区报的字,也是一种纪念和感恩。”卢思岳说。
除了感恩,社区报的题字走的是“小人物为主、大人物为辅”的策略。理事长、村长等大人物一般是四五期才能轮到一次。石冈的乡长是到第34期才轮到的,而卢思岳自己,作为创刊的发行人、时任台湾社区重建协会的理事长和领队,直到55期才轮到。因为题字的都是小人物,大家看到自己的或是自家人的题字,都会很激动,很珍惜,所以很多人会把社区报收藏起来。
《石冈人》报独特的报头
题字人的年龄差距悬殊,他们当中年纪最大的,有102岁,而最小的,才8岁。这么小的孩子为什么可以题字呢?他对社区的贡献又是什么?原来,他在客家话说故事比赛上拿到了第一名。卢思岳说,提倡母语是一件值得奖励的事情,于是就请小朋友用彩色笔提了社区报的报头。
有一次,石冈人家园再造协会的总干事向卢思岳建议,请一个天天在公园打扫的职工题字。可是一问才知道,人家不会写字。于是,社区工作者就写好字让他描,描好了再印上去。这就是石冈社区营造的核心理念——共同参与。“哪怕你不识字,只要对社区有贡献,也会被请来题字。”
“有参与你才会有认同,当你写了‘石冈人’三个字,你就会以石冈为荣,你就认同了石冈人的身份。”卢思岳解释道。
同样地,社区报的稿件大多也是村民编写的。他们可以写自己的专长、写自己的故乡,或是写写小时候的回忆……不一而足。这就是社区报的活力所在,它不在乎写得好不好,或是有多专业,只要有真情实感,写出了社区真实的风土人情,自然就会吸引大家的认同和关注,自然就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
不过,办报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发行量小(每期大概只发行两三千份),社区报最常遭遇的困难就是缺乏足够的资源,因而面临停刊的困境。但韧劲十足的石冈人还是坚持了下来,极高的社区认同感和参与度也帮助社区报渡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难关。
社区报的发行费用通常来自这个地方社会各界人士的捐款,特别是那些外出打拼的石冈人,他们借助社区报获得故乡的消息,所以特别愿意给社区报提供资金支持。当然,石冈本地人也会捐款。捐款可多可少,甚至连橘子、西米露、绿豆汤这样的食品饮料也可以捐。每一期报刊的右下角,都会列出捐助者的姓名及其所捐的内容和数量。石冈社区的温情就在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捐助中慢慢酝酿、发酵。当运营发生困难的时候,报纸里就会夹上捐款的求救传单,请求大家募款。随着社区认同感的增强,捐款人数也在逐渐增多,现在一切终于雨过天晴了。卢思岳说,有时电脑中病毒,丢失了很多珍贵的资料,但是因为有了社区报,把重建的故事记录了下来,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社区报的总干事是兼职的,执行秘书是专职的。石冈社区报的执行秘书本来在林业局工作,出于对社区营造的兴趣,他从林业局辞了职。现在,他的薪酬每月大概只有两万多新台币(约合人民币四千多)。总干事的固定津贴更低,一个月只有象征性的两千块新台币(约合人民币四百元)。在社区报工作,无论兼职还是专职,他们的薪酬都比原来的工作低,支撑他们的,更多时候,是一种兴趣、一份责任感和一股奉献精神。
总结社区报的经验时,卢思岳给出了这样三点:奉献、坚持和策略。首先,要有一颗为社区奉献的心。万事开头难,刚开始的时候,申请材料多、社区支持少,很多东西都是义务的,如果没有一颗无私奉献的心,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其次,有耐心、慢慢做,相信细水长流。他建议社造工作者从最急迫的,或者比较简单的、容易出成果的项目入手——因为看到成果就容易申请到新项目。最后,是要不断调整运营方式。即使在成立十多年后,石冈人家园再建协会还是碰到了财务危机,迫使卢思岳整顿财务、调整行政结构和申请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