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论
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新时期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使命
——“中国实践与中国话语”全国高层理论研讨会开幕式致辞
李培林[1]
各位学者、同志们、朋友们: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行政学院、光明日报社和武汉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实践与中国话语”全国高层理论研讨会今天隆重开幕了。在此,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王伟光院长,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表示热诚的欢迎!对武汉大学的精心组织和筹划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做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要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也强调,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2014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北京召开了“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座谈会”。会后,经中宣部批准,建立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协调会议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中共中央党校、教育部、国家行政学院、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编译局、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为协调会议成员单位,负责组织协调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为协调会议召集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王伟光任协调会议召集人。协调会议下设办公室,创办《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研究动态》。目前,各成员单位已开始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开展相关研究项目、召开研讨会、汇报和交流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研究成果信息。举办这次会议,目的就是为专家学者们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高端平台,希望各位专家学者解放思想、畅所欲言、充分讨论。我相信此次会议一定会取得丰硕成果,切实推动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工作。
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当今中国发展提出的重大命题。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努力构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增强中国学术的国际话语权,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新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使命。这里,我想就加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谈几点意见。
一是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当前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根本遵循。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牢牢掌握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权,在当前尤为迫切、意义重大。在国内外,一些人企图利用话语霸权,否定我们的党史、国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中国现行的根本政治制度,这充分反映出话语权争夺的本质和斗争的尖锐性。我们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指导,深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阐释,打造符合学术特点的表达方式、表达语言,将其转化到各学科领域的话语体系之中,构建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二是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要植根于当代中国的伟大实践。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必然植根于中国实践,发展体现中国实践、中国特色、中国经验、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梦想的理论框架,构建涵盖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的话语体系。中国话语来源于中国实践,中国话语也要诠释好中国实践。中国的发展经验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话语体系又为总结中国经验提供了强大的学术支撑。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的哲学社会科学,要让中国道路,尤其是中国梦想,作为核心话语,体现到各个学科研究领域,既用中国梦为话语体系赋予深刻的时代内涵,又通过各个学科的概念、范畴为中国梦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要抓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断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要以中国特色学术语言妥善回应世界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根本制度、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增强国际话语权,构建让本国和世界人民听得懂、能信服,富有亲和力、吸引力、感召力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三是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世界优秀文明成果。
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走上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意愿、适应了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也是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最深厚的软实力。话语体系建设要追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流与根脉,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充分彰显民族特色中构建中国话语体系。要着眼现实需要,梳理、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赋予其与时代发展相适应、与核心价值相一致的科学内涵和表达形式,使之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扬光大。同时,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也要科学对待西方话语体系,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态度,对待西方的基本概念、理论、范畴,如对待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法治等概念,应借鉴其有益成分,依据中国的文化基因和现实实践赋予其更加科学的内涵,使之扬弃升华,转化成我们的话语。总之,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为我所用。
四是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好协调会议机制的作用。
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某个单位或某个部门能独立完成的工作,需要各部门的协调、统筹与配合。中央批准成立协调会议这一机制,我们要发挥好这一协调会议机制的作用,完善统筹协调功能。我们考虑定期由各成员单位轮流召开研讨会,汇报交流在话语体系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努力办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研究动态》,加强信息汇集报送的工作,积极发挥协调会议信息交流的作用。同时,还要继续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在创新话语体系方面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强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在话语体系建设方面的政策引导。在新闻出版媒体宣传等领域,也建议完善话语体系相关工作的舆情监督机制,加强对主流媒体(特别是有关网络等新媒体)的沟通协调,实现重大问题的互联互通,使话语体系的展现方式协调一致。
各位学者,同志们,坚持以当代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中国的理论学术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提升中国经验,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术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和话语体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的需要。在此,我再次呼吁学界同仁以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积极推进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以我们不懈努力的新成果,担当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回报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最后预祝研讨会圆满成功并取得丰硕成果!
谢谢大家!
[1] 李培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