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与话语体系建构(总论·人文科学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提高中国话语体系的科学化大众化国际化水平[1]

李忠杰[2]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自己的一整套话语体系。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这种话语体系又在中国共产党的主导下,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发生着有时激进、有时渐进的变化。到了今天,中国的话语体系,除了纯粹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内容外,在政治经济、人文社会、价值观念,特别是作为其灵魂统领的意识形态方面,无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种非常独特的系统。它既在相当程度上与世界衔接,又在很多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

今天,主导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和制度体系。所以,今天中国的话语体系,就其本质内容来说,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话语体系上,当前要解决内外两个问题:一个是进一步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认同问题,一个是解决中国道路中国经验如何被国际社会更多地理解,并扩大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问题。前者关系到能否团结13亿人民继续共同奋斗的问题,后者关系到能否继续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国际环境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当然首先是体现在实践上,但同时也表现在一定的话语体系上。实践是本质、是内容。话语体系是表现、是形式。但两者又有着紧密的联系,话语体系不可能决定实质内容,但它却是实质内容的反映,也是实质内容是否广为普及、是否深入人心、是否得到普遍赞同的晴雨表、温度计。

应该肯定,当代中国的话语体系,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中已经深入人心,在世界上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对此,我们有充分的自信。但同时,也要看到,这种话语体系也面临着很多这样那样的挑战和考验。因此,除了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外,把话语体系这样的问题提炼出来,专门研究和探讨这种话语体系的传播、普及、接受、认同问题,也是很有意义的。

我认为,我们的话语体系要进一步获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同,进一步扩大在世界上的影响,需要注意进一步提高中国话语体系的科学化、大众化、国际化水平这“三化”问题。

提高中国话语体系的科学化水平

为什么要提高中国话语体系的科学化水平?因为中国的实践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过程。时代在进步,社会在进步,思想在进步,作为其表现形式的话语体系,当然也要进步。这种进步的实质,就是不断提高科学化水平。社会实践更加科学了,思想观念更加科学了,作为其表现形式的话语体系,当然也就要更加科学。

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和国家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这种转折,体现在实践上,也体现在话语体系上。比如,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物质利益、资本、雇工……这些曾经被打入另册的话语,堂堂正正进入了我们的主流话语体系。尤其突出的是,在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上,我们不断创造出了大量新的鲜活的话语。如,改革开放、联产承包责任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步走”战略、西部大开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邓小平同志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立的章程并不少,而且是全方位的。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方针和政策,而且有准确的表述语言。”这样的表述语言,概而言之,就是在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

到了今天,无疑,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内容已经非常丰富,体系已经比较完整,其科学化水平当然毋庸置疑。但是,时代在继续进步,所以我们也面临着一个继续不断提高话语体系科学化水平的任务。

这种话语体系的科学化,我认为应该做到:话语内容科学化,话语形式科学化,具体话语科学化,话语结构科学化等。

近年来,我们大力建设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取得了突出的成绩。现在,又进一步提出了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如何提炼?从科学化角度来说,这里面就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比如说,我们是不是首先要把几个基本概念搞清楚?核心价值、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这三个概念,既有联系,但又有差别。核心价值,是价值观中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一般用几个语词来概括;核心价值观,是由核心价值引发出的一系列重要的判断、命题,它表达的是一种陈述、一种观点,形式上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语句;进而,核心价值体系,它是一系列成套的理论主张、观点的综合,是内容比较丰富、结构比较规整、联系比较紧密的理论体系。三个概念,依次递进,逐步扩大。我们所要提炼的,实际上不可能是核心价值体系。因为我们现有的体系已经非常庞大,不可能再从这个体系中提炼出什么新的体系来。当然,我们所要提炼的,至少暂时也不可能是核心价值观。因为核心价值观是很多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语言陈述。尽管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上已经形成了很多重要陈述,但到底哪些是最重要的、哪些是次重要的、哪些可以归入“核心”之列,一时很难罗列或区分清楚。提炼这样的很多语句,大概也不是提出提炼核心价值观这一任务的初衷。实际上,现在大家正在把注意力集中在若干语词上,而这种语词,恰恰不是核心价值“观”,而是核心价值。所以,我们需要并且能够提炼的,既不是核心价值体系,也不是核心价值观,而只能是核心价值。如果概念没有搞清楚,就会文不对题,提炼就成了很大的问题。这就启示我们,在话语体系的科学化问题上,我们还要下很大的功夫。

再比如,我们在网络上可以看见很多低俗的语言,尤其是骂人现象,凡是有不同意见就骂。这种语言现象,是科学和文明的吗?是符合和体现中华文明优良传统的吗?看到这种低俗语言流行,我们非常痛心。中华民族的文明应该表现在各个方面,最低程度要表现在语言的文明上。要尽快在网络上消除一切骂人的语言。这,也是一种在话语体系方面需要科学化的地方。

提高中国话语体系的大众化水平

为什么要提出话语体系大众化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说,语言是人民大众在实际生活中创造的。但是,这只是从根本上、从最终源泉上来说。

当代中国的话语体系,根本上来自于实践和群众,但作为国家政权组织者领导者的党和政府,对这种语言也做了大量提炼、加工、改造、制作的工作。但所有这种话语体系,都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回到群众中去,为群众所接受,在群众中流传,对社会实践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于是,它不可避免地要经过一次再加工、再制作的过程。这就是大众化的过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需要大众化,当代中国的话语体系也要大众化。

那么,如何实现这种话语体系的大众化呢?这种大众化包含些什么内容、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我认为,主要应处理好四个关系。

第一,要正确处理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关系。我们的主流话语,大都由一系列严谨规范的书面语言构成。成型的主流话语当然应该以书面语言为基础和范本,保持它的统一性和规范性。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老百姓更习惯于接受和传播的,恰恰又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相比较,口语更亲切、更鲜活、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广泛传播。因此,我们固然要尊重书面语言,但是,为了得到人民群众认可并使之广泛传播,一定要善于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日常口语。用口语来转述书面语言,用口语来传播书面道理。事实上,我们党和国家已经创造了很多丰富生动的口头语言,如,摸着石头过河、不管白猫黑猫逮着老鼠就是好猫、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等,都可以说非常生动、非常鲜明,易记、易懂、易传,富有生命力。

第二,要正确处理官方语言与群众语言的关系。官方语言,经过加工提炼,无论从其内容,还是形式,一般来说,都是比较规范、严谨和精准的。官方语言与群众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很多官方语言来自于群众语言。经过提炼以后,更加科学,有的还更加生动,再转化为群众语言,不仅能指导实践,而且还很受群众欢迎。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发现,这两种语言之间有时也会有一定的距离。有些人不相信、不认同官方语言,有的甚至嘲笑和抵制官方语言。这种状况令人忧虑。因此,必须认真研究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正确处理官方语言与群众语言的关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缩小两种语言之间的距离。办法可以有很多,但我认为关键是要抓住一个“理”字,用“理”字作桥梁,加强两种语言的对接、沟通和交融。

第三,要正确处理规范语言与多元话语的关系。我们的主流话语是规范的、精准的。但是人类思想的丰富性,必然造成话语的多元化。当今日益多元的社会,铺垫了话语多元化的社会基础,而网络、手机、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则为话语多元化提供了绝佳的平台。因而,当今社会,除了主流话语外,已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亚话语、俗话语、逆话语、反话语,甚至恶话语。因此,如何处理好规范语言与多元话语的关系,引导其他多元话语向健康话语发展,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一个社会,冀图在话语体系上整齐划一是不现实的。越是有活力的社会,话语多元化就可能越为突出。但是,任何社会都有主流话语,也都要发挥主流话语的主导和引导作用,不能任由多元话语朝畸形方向发展。所以,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规范语言与多元话语的关系,特别是要对各种非主流话语进行具体辩证的分析,有的放矢做好规范化工作。坚持主流,引导大众;鼓励创新,消除低俗;善待差异,加强规范;建设文明,推动进步。

第四,要正确处理传统语言与时尚语言的关系。话语体系是一种自然演进的过程,必然会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形成比较基础的、规范的话语体系。但是,时代在变,观念在变,实际生活中就会不断出现各种时尚的语言。特别是新兴媒体的出现,微博、网络的广泛使用,使得各种时尚化的语言大量涌现,甚至到了目不暇接、日日翻新的程度。为什么会出现这些语言呢?原因很多。比如,为了在网上交流方便、快捷,有心人便罔顾语言规范,随意加以简化、指代,生造出了很多不规范的时尚语言。这种语言,有的很快就被淘汰了。但有的,却可能在某种从众心理的驱使下,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和认可。习惯成自然,不承认也不行了。这种时尚语言,还常常与多元话语、群众语言、口头语言结合在一起,受到很多年轻人的喜好。因此,不仅向传统话语,也向官方话语、主流话语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所以,我们既要善于使用传统语言,又要对时尚语言加以引导;既要保持话语体系的纯洁性、规范性,又要注意向时尚语言学习,促进主流话语的创新和发展。

提高中国话语体系的国际化水平

中国的语言文字,相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比如说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等,天然地形成为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更由于实际生活、文化观念和历史进程的差异,中国话语体系已经成为当今世界非常独特的一种话语体系。

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大幅度提高,外部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度也大幅度提高。面对中国的发展乃至崛起,国际社会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各种摩擦不时发生,各种关系有待调节。中国需要以新的态势、新的战略和新的方式在世界上展开博弈,同时,也需要以更大的努力向世界说明中国,将良好的中国形象展现在国际社会面前。因此,中国必须以更大的努力加强与世界的沟通和交流。

这些年来,我经常以不同的方式与外国的政要、智库等进行交流。深感外部世界对中国的发展成就感到震惊,迫切希望知道中国奇迹发生的原因,因而对中国的兴趣日益浓厚。其中有些人对中国的制度和政策颇为不解,对中国的未来抱持怀疑态度。对此,我们要通过坦率的交流,把我们事情的真相、成功的原因、未来的前景等告诉他们。发展中国家的政要、客人则一般都希望向中国学习,想了解中国的具体做法和经验。对此,我们就要有的放矢地介绍中国的实际状况和有关体会和经验,供他们研究参考。

在国际交流日益增多的情况下,提高中国话语的国际化水平,就成为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简单地说,就是要加强中国话语的对外传播,通过内容和形式一定程度的转换,用外国人能够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讲述中国故事,介绍中国现实,解释中国原因,展示中国形象,从而使他们增加对中国的了解、理解和赞同,使中国理念在世界上得到更大传播,使中国形象在世界上更加亲和。

提高中国话语国际化水平的关键,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整个世界,文明类型多元化,充满着个性和特殊性。但是,在所有的个性和特殊性当中,又必然包含着某种程度的共性和普遍性。因此,在国际性的交流中,就要善于以双方都认可的共性为基础,将独有的中国话语转化为具有一定共性的通用语言,来阐述双方关心的一个个特殊的事实,在交流中加深理解,扩大共识,增进友谊,推进合作。

据此,在交流的方式上,就要注意研究外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习惯爱好,贴近外国人的实际,改进双方沟通的渠道,转换对外讲述的语言,拉近相互认知的距离。比如说,对外交流的时候,除了比较正式的场合,一般不要念稿子。一念稿子,照本宣科,给人的感觉就比较生硬了。要善于把坚定的原则包裹上柔和的语言。在基本立场、方针政策问题上坚定不移,但使用的语言要柔和、亲切,给人以坦诚、友善的感觉,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在演说、讲解、交流的时候,不能尽说一些干巴巴的文件语言,要尽可能口语化、生活化,因地制宜结合当时场景加以发挥阐释,增强交流的形象性、趣味性和幽默感。我们中国人习惯讲大道理,但是外国人更喜欢听故事。所以,在交流中,要善于讲故事、讲事例、讲实际,娓娓道来,自然得体。用故事来让他们体会、感悟、理解。对他们关心和提出的问题,不要回避。要敢于直面应对,理直气壮地做出我们科学、准确的回答。这类方式方法,还有很多,都是我们在对外交流中需要注意的。通过不断改进,中国话语的国际化水平就能不断提高,对外交流的效果也会变得越来越好。


[1] 本文原刊于《人民论坛》2012年第12期。

[2] 李忠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