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千里运河 二十一座城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 上下滔滔会通河,南北悠悠临清巷

临清绝大多数的街巷名称来历都具有非常鲜明独特的运河风貌。“人”字形的运河像脊梁一样穿临清而过。沿着这脊梁,运河二支流与卫河将临清土城分割成几块,如棋盘一样区块分明又纵横交错。两岸生长出临清无数的街市,或两面靠河,或四面临运,形成傍河而设的商业区。因着运河,一些货物和商贩聚集在一处,形成专门经营某类商品的街巷或市场。其名称多具典型的行业特征,如地方志中记载的街有茶叶店街、草店街、冰窖街、酱棚街等;市有锅市、马市、鸡市、青碗市、姜市、饭市、柴市、猪市、米市、菜市、羊市、牛市;巷有果子巷、大小白布巷、白纸巷、钉子巷、银锭巷、竹竿巷、琵琶巷、箍桶巷、粜米巷、纸马巷、麦巷、估衣巷、手帕巷、弓巷、窖冶巷、鞍子巷、碾子巷、豆腐巷、马尾巷、油篓巷、皮巷、香巷等。

这些街、巷、胡同在形成布局上紧随运河走向,一头紧靠运河码头,一头向运河两边伸展,迥异于政治中心城市以中轴线对称分布的街巷格局。更有些街巷名直接以运河命名,著名的会通街其名就得自会通河。

会通街上身影沧桑的历史老屋(赵庆欣摄)

有首古老的歌谣曾唱道:“会通河畔会通街,会通街靠会通河,会通故事寓意深,会通会通细琢磨。”相传在隋朝时,临清有条章子巷,巷里住了位章老汉,以做小本生意为生。有一天,隋炀帝下令要挖一条贯通南北的运河,向临清征集人夫,章老汉也被征去挖河了。章老汉非但不悲伤,反而非常高兴,干活也十分卖力,因为他做梦都想着有一天运河会通到他的家门口。可是流血流汗地挖了四年,成千上万的累死了,运河通到了洛阳,通了江南,通了燕蓟,就是没有开到临清来。章老汉的梦想破灭了,他回到临清后一头栽倒在病床上,终日痴呆似地唠叨着会通、会通……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为止。人们起初以为老汉得了失心疯,后渐渐明白老汉的心意:运河开通了,水陆交通也就便利了,临清的买卖就好做,生活也就容易过了,家家就可以富裕起来了。老汉死后,街坊邻里给他立了个碑,只刻了“会通”两字。几百年后,元代开凿会通河,监督挖凿运河的官吏听闻章老汉的故事,又看运河边刻有“会通”的墓碑,深受感动,就奏请朝廷将这段运河命名为会通河。人们为纪念章老汉,把章子巷改名为会通街,后来这条街真的热闹起来,据说曾经有“会通街千车如流水,会通河万船如穿梭”的繁华景象。

不过临清最多最有特色的还是那些以行业命名的街巷。这些街巷因临运河,里面集中生存着许多与运河上贸易和生活需要的行业,同类店铺相对集中到一起,沿街店铺挨挤,作坊相连作坊,形成一个同类货物的集中贸易区。如临清运河边是华北最大的粮食贸易中心,有从江南和济宁等地运来的大量粮食,因此有数十家的粮店在米市街上,另有一部分在粜米街上。临清又是重要的棉布和丝绸贸易中心,这里有多达数十家的各种布店、绸缎店在大白布巷、小白布巷等。茶叶街的名称,源自这条街是临清的茶叶集散中心,街上聚集了规模较大的茶叶店28家,从运河上来的南方茶船大都在这里停泊发卖,山西陕西的茶商再从此批发茶叶,运往北方各地。另外一些是因生活用品销售地得名,如锅市街、碗市街,最初卖锅碗而得名,后因日渐成繁华商业区的中部,其他各种商品都在这里设店出售;小市街因有店铺上百家,主要经营古玩、金属器皿、粮食、木材和估衣等,像个小市场而得名;油篓巷、钉子巷、银锭巷、竹竿巷、箍桶巷、手帕巷、弓巷、皮巷等,因是各种手工者聚集地而得名……

临清街巷受运河的曲折走向和空间的限制,具有典型的南方巷子那种曲径幽深而狭窄的特征,七弯八拐,分不清方向,生疏者走进去半天钻不出来,有的巷子窄得只能容一人行走。临清有句俗语叫“耳朵眼里跑马,墙缝里走人”,乍听之下令人诧异不已,其实“耳朵眼”是临清城里从纸马巷通往锅市街的一条小胡同的俗称,巷子虽极窄,但人骑马还是可以从里面通过,若想挑个担子、推个车就甭想过了;“墙缝”则是条更小的胡同,其“墙缝”之名,就是因为里面窄到像墙缝一般,两人对过需要侧身才行。其他很多这样的巷子、胡同也被形象地呼作夹道、豆芽等名。

运河旁仅容一人通过的临清小巷(赵庆欣摄)

临清街巷里的依然保存着临清幽雅文化底蕴的老门楼(赵庆欣、张颖摄)

这些巷子是临清运河上南北文化交汇的具体地点,这也是它最有韵味的历史特征。在一篇散文中,有一位作家曾这样描述了他在临清街巷里的感受,他写道:“临清的巷子多,巷子奇是出了名的。从这些丰富多彩,稀奇古怪的街巷名称中,我们感受到运河文化博大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广阔的扩散性和开放性,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临清的街巷文化,是运河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吴越文化和荆楚文化沿运河漂来的文化。……临清素有三十二趟街,七十二条巷子之说。这么多街巷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曲径幽深,狭窄幽长。有的巷子窄得仅能容一个人行走,因此,它们又获得了耳朵眼、夹道的雅号。这些窄而小的巷子,更有点像南方小家碧玉的女子,显得委婉而纤巧。……临清的古街古巷就是一部临清城市的发育史,那灰墙灰瓦的四合院落,那圆滑闪光的青石古道,写满沧桑,透着古朴。从街巷中走来,穿梭于林立的高楼大厦之间,无法抹去太多带有尘埃的旧情往事,思念中,街巷虽然苍老古旧,却蕴含着几多快乐和无限温情。”(郭爱民《临清的小巷》)

以临清帕为线索的《二刻拍案惊奇》第十二回插图

从这里北方的文化漂到江南,对江南人的审美与消费心理产生过一定影响。如临清的手帕巷,专门以生产临清手帕出名。明代《金瓶梅词话》第五十一回讲江南商人陈敬济曾专门到手帕巷贩买手帕,来到这只见“门外手帕巷,有名王家,专一发卖各色改样销金点翠手帕汗巾儿,随你要多少也有。”而乾隆《临清直隶州志》则把临清手帕的质地和形状、纹样都记述下来了,书中说手帕是一种非常精致的丝织品,手帕上织各种花纹,因其呈斗方形,行话即所谓“浇花斗子”。关于临清手帕的精彩描写,明代还有小说这样写道:“(蒋震卿)看见天明了,那两个方才脚步走得急促,赶将上来,走到面前把眼一看,吃了一惊,谁知不是昨日的同行客人,倒是两个女子,一个头扎临清帕,身着青绸衫,且是生得美丽。一个挽发髻,身穿青布衫,是个丫环打扮。”(明凌濛初《拍案惊奇》卷12“陶家翁大雨留宾,蒋震卿片言得妇”)此故事发生在远离临清的浙江诸暨,一个普通男子一眼便能辨认出临清帕,必定是临清帕已成江南一般妇女的日常用品。也暗示了当时临清帕对江南普通妇女的审美嗜好的重要影响,它迎合了江南女子细腻精致而典雅的审美心理,因此受到江南女子的普遍喜爱。

静默的箍桶巷街牌指引人们走向繁华的过去(赵庆欣摄)

竹竿巷里依然在使用传统方式加工竹木(赵庆欣、李尚方摄)

而南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也在这些巷子里落地生根,对临清人的生活产生了影响。临清本不产竹,所需竹子等都由运河从南方运来。各种竹子编制的生活器物,如竹篮、筛子、箩筐、晾衣竿等,都成为临清人生活的必备用品,逐渐巷子里形成了专以生产竹竿和竹制品的手工业集散地,因此像竹竿巷这样在南方才有的街名也出现在临清了,并且几百年一直不衰。以制作马桶闻名的箍桶巷的产生过程也非常有意思,足以证明江南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对临清人的改变。马桶原来是只有南方人才用的东西,也是从运河上来的江南船家的必备日常生活用具。随着船家的往来,南方、北方客商相互通婚,马桶也随着进入临清日常生活之中,并随着需求的旺盛产生了专门的手工行业。至明宣德年间,临清的这些箍桶木器作坊已有几十家,并集中在一条街上规模经营,因此这条街就被俗称为箍桶巷了。而箍桶巷兴起的深层原因,则是临清人在使用过程中发现了当时江南人使用马桶的一些优良文化根源。即随马桶而来的江南婚俗嫁女必要陪赠马桶,其功用在使刚生育的妇女免受风寒一类月子病。承此文化习俗,临清乃有“子孙马子、长命灯”的结婚俗语。子孙马子即“马桶”,使用它可宜子孙,保产妇平安。由此可见在马桶文化的熏陶下,当时临清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今天这一习俗在临清还流行,并演变成嫁女时在马桶里放痰盂,盆内放两枚红鸡蛋。于此可想在如厕方式发生极大转变的今天,临清人对此物依然情有独钟也就是情有可“源”的了。如今临清箍桶巷依然存在,加工的木制品也依然畅销。

清代京杭运河全图——临清段

回想几百年来的光景,这是何等有意蕴的一种文化景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