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安:阅读、游历和爱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关于斜杠青年

人的潜能是无穷的。

我们可以回想欧洲中世纪的情况,那时大家都是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做着统一的事情,比拼的是勤奋。后来工业革命分化出许多产业,产生了工程师、煤矿师、纺织师等职业。我们这个时代也在发展,如今正处于工业智能化时代,50年之后必将出现焕然一新的、效率数倍于当下的新分工。比如,在汽车行业,全球大汽车厂商基本不再研发纯汽油车,取而代之的是纯电或混电汽车,并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在不远的将来,或许开车会成为违法行为,因为那时无人驾驶是最安全的,大数据和网络会让汽车自主探测和控制距离、速度,选择最佳路线,遵守各种规则,该停就停,该走就走,不会犯错。

将来会有大量的新产业诞生,传统行业的人力得到解放。那么,人解放后做什么呢?社会可能会产生微娱乐,而各种新行业、新创意都需要人的参与。

在如今信息全球化的环境下,一个人可能归属于不同的朋友圈、文化圈,叠合多种身份,再加上他本身具有大量潜能,所以会成为“斜杠青年”。谁能说每个人应该一步到位确定自己该做的事?最适合的、最能发挥一个人创造性的事情,应该是他的天赋在不断尝试新事物的过程中被发掘、深化,最终,他在一系列的事情中找到了自己的主业,也就是以“斜杠”的方式摸索到了自己想做的事。

所以,我认为“斜杠”实际上是一种探索方式。如今的年轻人,既要维生,又要保持生命的探索性,“斜杠”使之成为可能。历史上很多人都是这样,布列松[1]最初和摄影毫无关联,他在当兵时被连长大骂“懦弱”“将来注定一事无成”,直到退伍后一位有钱的亲戚送了他一架相机,他才开始拍下那些经典画面,成为杰出的摄影师,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很多人一辈子都没有移动到自己最恰当的位置上,因为缺乏面向这个广阔世界的接触和尝试。

但是我们也要防止另一种情况的出现——现在的世界太多元、太丰富,有的人一辈子在各种可能性之间奔跑,最后一事无成。索尔·贝娄所写的《奥吉·马奇历险记》就讲述了这样的情况。主人公奥吉·马奇是一个很帅的流浪少年,每个人都喜欢他,希望把他带入自己的家庭或行业里,将他培养成才,但是奥吉·马奇不愿意接受别人的规训,所以,每当他刚刚开始适应一个地方、喜欢这种生活的时候,他就会逃跑,因为他担心自己融入这种生活。小说结尾处,奥吉·马奇40多岁,他的过往始终在拒绝中度过,什么也没有找到,他陷入了“世界没有价值”的虚空中,最终靠贩卖军火赚钱。

一个人在尝试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百分之百的真诚、百分之百的韧性,而不能浅尝辄止。因为在没有深入一定程度的时候,我们无法得知自己和一件事情的联系。克拉玛依油田被发现之后,我们到处勘测石油、天然气,但是很多年没有大的突破。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一开始我们只探测到地下4000多米的深度,理论上我们认为再往深处不会有了。后来我们改变了观念,根据海相沉积理论,再往下探测到地下6000多米的深度时,发现了很猛烈的气源和油田。这说明我们之前扎得不够深。

所以,我们要学会探索。很多人认为自己探索、尝试后仍一无所获,其实是对一件事物还不够熟悉、深入,缺乏磨炼,这个磨炼就像是水滴石穿的过程。我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看摄影系的学生拍摄一块石头,他们天不亮就过去等候,等待第一缕微光下石头的色彩和光影,等待太阳一点点升起来,再直到太阳落山,这期间光的变化是非常细腻的,他们就耐心地拍摄捕捉。所以,我们只有“做穿”一件事情,不断积累,达到一定阶段、克服一定难度后,才能明白自己到底爱不爱它。

今天的年轻人在整个青春阶段一定要有这种百分之百的努力,不断探索自己和其他事物的关系。哪怕最终发现追求的这件事情并不是自己喜欢的,努力的过程也绝不会白费,那些在探索之路上形成的坚韧的品格、对事物的认识方法,以及精神力、专注力都会保留下来,当我们进行第二次探索时,就会拥有更大的力量。

我有一个朋友,他掌握了33门外语,其中有十几门可以达到工作语言的程度,其余的也可以熟练运用于阅读中。他在学习前五六门语言的时候表示很困难,但是困难时摸索到的方法,给他后面的学习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触类旁通,后面的语言学习起来便非常快了。

曾经的农业社会留下一个问题——社会培养出来的基本都是“业余选手”,既能种地,又能喂牛、养猪,还能盖房子,但是都不能达到精细的程度。而现在的社会越来越复杂,技术标准越来越专业,我们要探索的东西包含着深刻的专业知识,需要我们下百分之百的力气。比如,在建筑方面,建筑语言庞大、流派众多,在上海,不仅有地中海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哥特式建筑、巴洛克式建筑,等等,还有这些风格的变体,我们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去认识这些建筑,明白每一种风格背后的历史源流与现实需求,将自己渗透进各种建筑文化中,最终才有资格判断自己是否喜欢建筑这件事情。

“斜杠青年”,也不可能“斜”很多,一个人身上“斜”五六十种事情,那就麻烦了。作家王蒙曾在一篇文章中坦言自己一辈子最大的教训就是兴趣太多,没有在一个地方深耕。

你看,即使是这样优秀的人,也会认为如果再专注一些,或许能够取得更大的成绩。

[1]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法国人,世界著名的人文摄影家,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被誉为“现代新闻摄影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