〇法则2 能量:万物的底层驱动力量
世界的发展方向是更高的效率,那么如何才能高效?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有个美国小孩从小就梦想飞上太空,起初他把希望都寄托在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上。一晃30年过去了,让普通人飞上太空的航天飞船仍没有造出来。他不想再等了,决定自己出手。
对普通人来说,飞上太空简直是天方夜谭,除非借助别人的力量。他想出了一个方案:搞一个大奖赛,奖金1000万美元,奖给最先制造出能在亚轨道飞行且能够重复使用的私人太空船的人。
想法虽好,问题是奖金从哪来,1000万美元可不是个小数目。显然他需要成功引入投资,而成功引入投资的前提是让自己的方案进入“超级可信性界限”。
何谓“超级可信性界限”?其实每个人对某件事是否可信都有自己的判断,判断的依据主要有两个:第一,这件事在逻辑上是否可行;第二,说出这件事的人信誉如何。这两条都满足了,就可以说迈入了“可信性界限”。所谓迈入“超级可信性界限”,就是说这件事的可信性级别更高,毋庸置疑。
他把自己的方案告诉了一位知名记者,在这位记者的引荐下,找到了时任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太空飞行事务指挥官帕特里克·史密斯和时任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局长丹尼·戈尔登。彼时,受体制、成本、技术等因素制约,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技术正处于瓶颈期,他们也希望有民间力量参与到太空技术的研发中来。双方一拍即合,他便趁热打铁,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让上述两位重量级人物和另外两位非常有名的宇航员前来助阵。
大胆的想法、飞上太空的梦想、巨额的奖金、权威人士的站台……这无疑是最能抓人眼球的爆炸性新闻。于是,新闻发布会结束后,世界各地的媒体纷纷刊发头条,对此事进行报道。
就这样,在新闻媒体和行业权威人士的背书下,一个看似普通人的疯狂想法,摇身一变,成为“超级可信性界限”之内的事件,接下来的事情变得异常顺利。
新闻发布会结束后不久,捐助人安萨里一家找到他,愿意捐赠1000万美元,大奖赛也随之更名为“安萨里大奖赛”。
大奖赛开始招募选手时,各路报名者纷至沓来,其中包括6家非常有实力的太空技术公司,他们为此事的投入高达10亿美元。
2004年,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保罗·艾伦资助的“太空船一号”赢得了大奖,故事的主人公也如愿飞上了太空。
在这个故事中,主人公没花一分钱,却撬动了数十亿美元来帮助自己实现梦想。这个效率够高了吧?当然算是很高了,但在这个世界上,效率比他高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怎么做到如此高效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先了解一下构成这个世界的两个元素——能量和信息。也许有人会反对,构成宇宙的元素不是时间、空间、物质、能量吗?怎么就变成能量和信息了呢?信息等以后再讨论,我们首先来看能量。
时间、空间、物质、能量,确实是构成世界的四大元素,不过能量与其他三个元素不是一个层级的事物。按目前的理论来说,能量是先于时间、空间、物质而存在的,换句话说,是能量创造了时间、空间和物质。
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在宇宙大爆炸前,宇宙没有时间,没有空间,也没有物质,只有一个点。这个点多大呢?它没有大小,因为此时的宇宙根本没有空间可言。
既然没有大小,怎么证明这个点存在呢?是能量,而且是能量的最基本的形式——热能。换句话说,宇宙大爆炸前,只有一个温度极高的点,点的周围就是绝对零度。
接下来,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会从温度高的地方流向温度低的地方。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流动不是一般的流动,而是以极快的速度扩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宇宙大爆炸。
我们知道,时间存在的基础是变化。只要有变化,就有时间。所以从宇宙大爆炸那一刻起,能量一直在流动,在扩散,所以也就有了时间和空间。
那么物质是怎么来的呢?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物质,你现在之所以能够感受到物质的存在,能够触摸到桌子、椅子、手机、键盘等,是因为巨大的能量在极小的空间内相互作用产生的引力及斥力给你带来的感觉。
什么意思呢?大家都知道,任何物体都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由质子、中子组成的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行的电子组成的。我们来看图1-1,图中外面的是电子,中间的是原子核。其实,这张图是错的,因为要想画一张正确的图,我们需要一张像足球场那么大的纸,然后在这张大纸的中心轻轻点上一个比沙子还小的点作为原子核。这才是原子核在原子中的真正比例。
图1-1 原子模型
如果将图转化为数字,一个原子的99.9999999%都是空的,但由于在原子内,电子围绕原子核飞行的速度极快,所以不同原子无法闯入对方的领地,只能老老实实地排列在一起,这就造成我们用手无法穿透这些空心的原子。
也许有人会说,虽然原子大部分是空的,但毕竟中间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原子核是真实存在的吧?其实原子核也是空的。因为原子核和原子一样,也是由巨大的能量被限制在一个更小的叫作“势阱”的空间中而产生的。
这个巨大的能量有多大呢?大家应该知道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E=mc2。公式中的E代表能量,m代表质量,而c则代表光速。没错,无论质量是多么小的数字,将它乘以光速的平方,大概都称得上是巨大的能量了吧!
现在我们知道,宇宙中的一切实体都是由能量组成的,而且一切变化也是由能量驱动的。因此,我们做一切事,本质上都是在使用能量、调动能量、消耗能量。又因为每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所以想成功,就要看我们能否用有限的能量撬动无限的能量。谁撬动得多,谁的效率越高,谁就是最后的成功者。
就拿本章开篇的故事来说吧!主人公一分钱没花,他是如何成功的呢?其实,他的做法就像是通过一个个支点,用杠杆将能量逐级进行放大:
·他提出了一个听起来很疯狂的想法,至少一般人不会去想。然而,这个想法符合当时世界技术的发展趋势。
·他用这个想法撬动了一位记者的兴趣,并通过这位记者撬动了公众影响力极大的业内权威。
·他又通过有权威站台的新闻发布会,撬动了世界各大主流媒体。主流媒体又通过发布新闻,撬动了大奖赛在公众领域的传播。
最后,他成功地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获得了1000万美元的赞助,前来参赛的公司络绎不绝,有数十亿美元投入,进而实现了飞上太空的梦想。
有人也许会问,刚才所说的能量仅仅是比喻上的能量,还是真正的能量——热能呢?答案是真正的能量,即热能。
首先,人类的任何行动都离不开能量,方式是通过将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从中释放热能,来驱动人类行动。
其次,一个疯狂但具备可行性的想法,会给人带来兴趣,而兴趣会在大脑中刺激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是在大脑中撬动能量的最强物质,它可以让人们心甘情愿付出更多能量。
再次,业内权威出面背书,实际上利用的是权威在公众中的信用,而信用实际上是这些权威们之前付出的能量所积累的势能。这些势能在公众的脑海中会转化为一系列正向神经信号,让公众的大脑相信并关注一件事,这个过程归根结底也是热能驱动的。
最后,钱就更是人类社会能量交换的媒介了,人们通过积累能量转化成钱,再通过花钱使用之前攒下的能量。
因此,可以说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一切事物,本质上都是由能量组成,并由能量推动的,而这里说的能量,绝不仅仅是比喻,而是能量本身。
还需要补充一点,不仅人类,其他动物也能利用能量,但人类利用能量的效率最高。一是因为人的大脑连接更多,更复杂;二是因为人类拥有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知识与经验,通过这些知识与经验,我们可以像活了几千年的生物一样思考,可以调动远超其他生物的巨大能量。
而知识与经验本质上是什么呢?稍后,我将向大家介绍构成宇宙的另一个元素:信息。
总结
这一章,我们给大家讲了一个不花一分钱,就实现了太空梦想的故事,并从中引出了效率与能量的关系。之后我们向大家介绍了能量产生的时间、空间和物质的原理,分析了太空故事的主角,是如何通过逐级放大的方式撬动了巨大的能量。最后,我们还简单解析了能量如何组成人类社会并推动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