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新任务
成人后的主要特点就是不自由。
两个多月后,少平忙完所有的事情,一回到学校,就接到了新的任务。
“接上级任务,咱们学校要派人参与治沙考察,总结经验,找出一条可持续的治沙道路。”
杨老师接过少平的课题报告,还没看就说出了新的任务。
“老师的意思是让我去?”
老师翻看着少平的报告,说道:
“嗯,‘欲治土先要治水’,‘欲治水则先要发展经济’,‘治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治土的基础之上发展经济,才是一个可持续的办法’,有见地,有高度,就凭这几个观点,说明你这几个月没有浪费。看来,我的推荐是对的!”
杨老师赞赏的看了少平一眼,“上面的这个任务,很重要!你有这方面的兴趣,还是学校里为数不多的有这方面经验的学生,沙和土,本质差别不大,我看你去最合适。”
“毛乌素吗?什么时候去?”
“正确!考试完就走吧,先看一看,熟悉一下,有什么要做的,来年春天正好赶趟儿。”
毛乌素,少平是想去的。
那块位于本省和蒙省南部、宁省盐池县东北部之间的巨大沙地,面积达四万余平方公里,沙区年均温6.0-8.5℃,东部属于淡栗钙土干草原地带,西部属于棕钙土半荒漠地带。
每年,随着高寒气流从西伯利亚吹来,路过毛乌素携带大量风沙,经定、靖二县吹入黄原,差不多每年清明前后都会准时到来。
届时,漫天尘雾,白天入夜,门窗都挡不住的浮尘,无孔不入,往往一夕之间,窑内浮土有一指厚,炕上、柜里、锅内……到处都是。
后世,国人们无比自豪,称那里是被人类首次征服的沙漠,赞美那里不断涌现的治沙英雄,自身也与有荣焉。
所有的宣传,让人们把那里作为“人定胜天”的现实例证,在少平看来,无论影视还是宣传,都让人们陷入了两个误区。
一是过分夸大了个人努力在治理沙漠上的作用,却遗漏了,国家在这里面起的巨大作用。
二是让人觉得没有人治理不了的沙漠,却隐去了,那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其实,那里治沙是有天然基础的。
那里本来就是畜牧业比较发达的沙地牧区,自宋元以来才开始沙漠化,土地沙化时间并不太久。即使沙化了,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也占很大比例。
实际情况是,当地降水是比较多的,年降水量250~440毫米,而且集中于七到九月份,形成了规律性的雨季,非常有利集中植树造林,有利于初期植物的生长需要,成活率很高。
还有,国家在这里的事情上措施很得力,而且持续了下来。
为改变当地生态环境,在国家支持下,早在五零年,省里就制定了“东自府谷大昌汉,西到定边盐场堡,营造陕北防沙林带”的规划,并且允许承包国营和集体的荒沙、荒坡地,动乱年代都没停止过。
治沙有补贴,沙地也有产出。
有力的政策下,榆林有44万户农民先后承包了荒沙地等超过九百多万亩,大量的人参与,也挣了大量的钱。
“老师,据我所知,自五十年代开始,那里的人们就积蓄了足够的治沙经验,‘引水拉沙’,‘引洪淤地’,‘网格治沙’,‘障蔽固沙’,‘飞播造林’,开始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到今天为止,已经近二十年了,早就成果斐然,还要总结什么经验?探寻什么‘可持续治沙’的道路?那不都是现成的吗?”
杨老师霍然转身,“你说什么?‘引水拉沙’,‘引洪淤地’,‘网格治沙’,‘障蔽固沙’,‘飞播造林’,都是些什么?哪里听来的?详细说说。”
“啊?没有吗?噢……可能是我弄错了,最近累的狠了,精神恍惚,我先走了,老师再见。”
少平说着就一溜烟跑了。
“你给我回来!”
后面传出来的杨老师的吼声,少平只当没听见,而是打算直接去图书馆。情况有变,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他要赶快去查一查。
刚出了大楼门口,就被一群人给截住了。
领头一个女的,长的还行,脾气却不好,劈头就问:“你就是孙少平?”气势极盛,虽是问话,却不容置疑。
少平看了看她,惹不起,于是撤身后退。
“你是谁?我认识你吗?”
“哈……连我都不认识,韩老六,告诉他我是谁?”
“你很有名?我该认识你吗?”
见对方有些想气疯了的样子,少平嘴上不饶,却还是再退一步。
女同学背后窜出了少平同寝室的韩老六,赶上前附耳悄声说道:
“少平,你一直不在学校,她是二班的班长,孙玉珍,同一个系同一个专业,既是学霸,也是校花,追求者无数,不能得罪……”
“你也是其中之一吗?”
“兄弟,算我求你,说点软话,你就可以溜之乎也,其它我来。”
“好吧,回去好好管管你婆姨。”
见韩老六有些想磕头作揖的模样,少平不为己甚。
“噢……原来是孙同学,本家呀,你这是兴师问罪的吗?”
“你说!身为学生不上课,不声不响走了也罢了,为什么写那三篇文章?你瞧不起谁呢?”
“瞧你说的,好像说的是你一样,怪不得要兴问罪之师呢。文章嘛,就是有感而发,不能对号入座的。你觉得有意见,也写文章批判就是,文章批判文章,不关人的事啊。我还有事,改日再会。”
少平说完,扭身一错,就绕开了想上前拦截的孙玉珍,奔图书馆去了。
“孙少平,我要给你辩论!”
“没那功夫!”
不理这些吃饱了没事干的同学们,少平赶到图书馆,不论报纸,还是图书,翻了整整一天。
在这个世界,竟然真的没有人去总结这些东西!
不应该呀,那些经验,都是人们在漫长的治沙岁月里偶然发现,并逐渐总结、沉淀出来的东西,不是某个人拍脑袋发明的,怎么会不见书本?
没有这些经验,人们不可能一直坚持到现在;多年治沙过程中,也不可能没有经验沉淀。
怎么会不见?怎么会没人总结?
就好像人们一直在吃饭,却从来没有人去关注怎么能做得更好吃一样,少平一下子不理解了。
这不合乎客观规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