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是什么让我们不爱读,一读就犯困
“为什么不爱读书,一读书就犯困?”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明明诚意满满,精神饱满地对待阅读这件事,可书籍就像安眠药一样催人入眠。
我甚至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竟然有很多人将“为什么一读书就犯困”这一问题,在百度“有问必答-快速问医生”上发起了提问,而医生却表明这并不是病症。可见“不爱读,一读书就犯困”已经严重影响了人们,成为大多数人的一大心病。
“不爱读,一读书就犯困”实则是外界信息转化率偏低的一种现象。在外界信息转化率偏低的情况下,人很容易出现放空、发呆、犯困的倾向,读书犯困也只是其中典型的情境之一。
而之所以会出现信息转化率偏低,主要存在两大原因。其一,心理方面的原因所致,缺乏清晰的阅读目标,在阅读时就会产生懈怠感;其二,由客观情况所决定的,大多数书籍枯燥、晦涩,难以让我们提起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清晰的目标能给我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但对于不爱阅读的人来说,目标和兴趣常常双缺失,若再加上睡眠不足或精神状态不佳,那么我们就好像一艘破旧的船,既没有马达,也没有航标,最终只能在无尽的大海中迷茫地飘荡。
缺乏清晰的阅读目标
2020年年底,我公司综合部新招来的一个女生,起初受环境影响,她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并对阅读也表现得热情高涨,常常看到她早早地来到办公室,捧着书本在读。可最近一个月,状态却截然相反,她阅读时越来越没有劲头,常常哈欠连天,漫不经心地翻阅,明显感觉没有以前用心了。
于是,我便找了一个时间与她单独交谈。我问她:“听说你最近读书的劲头不对,怎么了?”她满脸愁容地对我说道:“一开始读的时候还挺有兴趣的,可读了一段时间发现并没有什么效果,所以感觉花费了很多时间,但却没有什么价值,就越来越提不起精神了。”
我问她:“你想要什么效果?”她满脸疑惑地望着我,思索片刻后,又无奈地耸了耸肩并对我说:“我也不知道。”
她的现状,其实是大多数人在阅读时的常态。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没有方向、没有清晰的目标,浑浑噩噩地就开始读。在这种状态下,大脑很容易给我们发出两种错误指令:第一,既然自己不知道想要什么,索性就不去思考;第二,反正不喜欢阅读,那就敷衍了事。但无论是哪种指令产生作用,最终都会导致一个结果——不爱读,一读书就犯困。
缺乏清晰的目标是我们在阅读时爱犯困的主要原因。
很多人读书就像背英文单词一样,总是翻开就读,单词手册封皮都翻烂了,却依旧停留在单词书第一页“abandon”(放弃)上。
当我们阅读时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想要从中获取什么,也不知道这本书大体讲什么,更不用说知晓作者写作此书的初衷时,这种盲目的阅读就变成了一件被动的事。表面上在认真地看,实则大脑一片空白,并没有理解和消化内容。过不了多久,大脑就会因为缺乏刺激,不够活跃,而进入困倦期。
这就好比在高速公路上驾车一样,当我们的大脑在机械式地执行任务时,很容易会变得意识模糊,困意上涌,随之身体也会开始变得迟缓。
当我们目标明确地去做一件事时,哪怕对此缺乏兴趣,也不容易犯困。就像考试一样,在规定的考试时间里,我们目标十分明确——又快又准确地做完所有的题目,拿到高分。所以,不管前一天复习得有多晚,多么需要睡眠,我们也很少会出现在考试时打盹的情况。
明确的目标能给大脑不断提供信息刺激,让我们处在一种紧迫且兴奋的状态中。所以,我们要想不瞌睡,关键在于让大脑时刻接受刺激,保持在一个活跃的状态。
喜欢阅读的人,通常阅读目标也十分明确,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这不由得又让我想起了在招聘时,我常常询问应聘者的一些关于阅读方面的问题。
在面试的过程中,大多数应聘者常常都会说自己爱读书,而我最喜欢询问他们的问题便是:“你喜欢读什么类型的书?最喜欢哪个作者?为什么喜欢看他(这一类型)的书?”通过他们对这3个问题的回答,我便能很快识别出哪些应聘者是真正喜爱阅读,且经常阅读。
因为真正喜爱阅读的人,在谈及以上这些话题时,就像在讨论自己爱吃的美食一样,总是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浓厚的情感。而对于不经常阅读的人来说,同样的话题,就好像平日当别人询问“吃什么”,我们回答“随便”一样,索然无味。
举这个例子,其实是想从反面说明,爱阅读的人通常阅读的目标也会极其清晰和明确。所以,要想不犯困,我们首先要给自己制定清晰的阅读目标。
书籍内容枯燥晦涩
当我们在读一些专业类书籍、工具书或有一些哲学深度的书时,密密麻麻的文字,在时间的加持下,恍如无数只蚂蚁在爬,很快便让人头昏脑胀,两眼发昏。
之所以不爱读,一读书就犯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感觉书中的内容枯燥、晦涩、不够吸引人,让我们难以对其提起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是由注意力引起的。美国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提出了中枢资源分配理论,也叫注意的资源有限说。
该理论把注意力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数量有限的能量或资源,并且用这种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的机制。
卡尼曼指出,注意是从唤醒开始的。而唤醒与心理资源有着密切联系,当然也受到情绪、药物等因素的影响。对注意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的资源分配方案又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制约。例如,唤醒因素可能获得的能量、个人的意愿、对完成任务所需要能量的评价以及个人的长期意向等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对这些因素进行权衡的基础上得出的资源分配方案就体现了注意选择的过程和实质。
总而言之,枯燥、晦涩的内容让我们想要继续阅读的心理不强烈,进而无法唤醒注意,也没有长期阅读的意向,所以注意的资源分配在其中的自然就很少。
而倘若我们将手中的书换成一本我们感兴趣的小说时,状态则截然不同。
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经历。我们可以熬夜看小说,而且越看越兴奋,即使疲惫的身体已经疯狂地给我们发出睡觉的信号了,但倔强的大脑却依然停不下来,对于身体的疲惫完全无动于衷。
这是因为小说通俗易懂,而且具有故事情节,能够吸引人。在阅读小说时,我们的感受会随着角色的状态波动起伏,会时刻关注故事的发展和走向,关注主角的命运和遭遇,经常看完上一节,就立刻想知道下一节会发生什么,看完开头,就想一口气读完结局。我们还会充分调动各个感官,在脑海中产生相关的联想——我们就像作者手中的牵线木偶。
也就是说,此时,我们的注意力被唤醒,且个人继续阅读的意愿十分强烈,进而分配在小说上的注意的资源就更多。
另外,阅读虽然看起来是一件极其简单的事情,但我们在阅读时却需要充分调动大脑,消耗大量的能量。从眼睛准确地识别到大脑的转换、记忆、思考,若大脑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去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意识,避免干扰,则会消耗更多的能量。所以,当我们觉得内容晦涩,难以理解且出现畏难情绪时,大脑会自动开启保护机制,即发出自我保护的信号:休息。
这种现象被称为精神疲劳,它是身体产生的一种本能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