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协同创新发展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手
一、协同创新助力产业基础高级化
产业基础高级化是推进产业链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需重点解决工业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和基础软件(简称“五基”)受制于人的问题,夯实产业基础能力,推动产业基础“从无到有”的突破和“从有到优”的升级。
首先,依托协同创新铺设产业基础高级化的实现路径。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支撑,需要在标准制定、安全保障及基础服务等方面,通过“三个协同”,即产学研用的协同,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与产业发展的协同,进一步理顺、实现和丰富产业基础高级化的路径。
在标准制定方面,通过产学研用协同,共同研究编制相关标准,推动制订国际标准,提高中国在各产业领域的话语权;在安全保障方面,支持以企业为主体整合上下游链资源,特别是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和大批长期专注于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等细分领域精耕细作的制造业单项冠军,强化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提升企业乃至国家安全和应急处置能力;在基础服务方面,通过区块链等数字化技术融合应用,将产业链、金融链、人才链集结互促、协同互融,形成多样平台,促进各链条各要素的数据化,并实现安全流动、可信交换和服务增值等。
其次,依托协同创新补齐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短板。数字化转型升级、物联网等是集成应用先进数字技术的新型基础设施,对新技术新设备有着广泛的应用需求,具有支持设备首台首套应用、产品迭代升级的市场优势。通过发挥应用牵引作用,集中社会优势科研力量联合攻关,可以促进解决事关产业发展全局的重大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技术问题,如核心设备芯片、基础操作系统等核心短板技术,补齐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短板弱项,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堵点,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中国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
最后,依托协同创新打造传统产业智能化的技术优势,对延链、补链等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随着科技革命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成为全球发展趋势,将助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产业的深度融合,促进发展基于数字孪生的大数据智能分析能力,支撑发展制造业平台、工业App及其生态系统,支持设备智能监测、远程运维和实时优化控制,提高装备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水平,帮助传统产业加快建立智能化技术优势。
二、协同创新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首先,协同创新有助于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高效化等内容。其中,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生产要素的投入与产出的耦合程度;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微观层面产品的开发与改良和宏观层面产业升级;产业结构高效化是指各项资源配置效率的程度[5]。在协同创新的背景下,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多主体间协作有助于提高生产要素投入与产出的耦合性,提升创新投入资源的有效性,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有助于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推动技术创新活动的可持续性,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鼓励高校积极为企业提供所需的人力资源与技术支持,同时加大企业对高校科研活动的资金与资源支持力度,提高要素生产效率,实现产业结构的高效化。政府引导技术创新的主攻方向,并通过提供政策支持、创造优良营商环境等措施,实现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因此,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发展,可以提高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及高效化程度,以实现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的目标。
其次,协同创新是推动产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方式。随着社会、技术专业化分工的加剧,技术领域交叉融合现象的不断加强,单个企业承担全部研发任务容易导致创新资源重复、创新载体分散,最终产生“孤岛效应”,无法实现创新合力。合作研发机制可以使企业获得互补性的知识与技术,不但可以弥补单个企业创新资源不足的缺陷,而且有利于企业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通过合作研发的分担机制,能够分摊研发成本,并大幅降低研发中的风险,继而有利于实现整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6]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企业间的协同创新,既能激发企业的市场活力、实现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又能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弥补了企业缺少技术、高校缺少研发经费的不足,既减少了企业的研发成本,又降低了企业的研发风险,还提高了高校与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效率,继而推动产业升级。
再次,协同创新对增强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多年来,我国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明显提高,我国传统产业已积累了相当的技术基础和研发能力,具备完整的产业体系和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已经具备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基础。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下,以协同创新为基础的产业创新,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抢抓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重塑我国产业竞争优势。一方面,协同创新加快产业技术的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降低劳动力成本,增加中低端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效益的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实现向产业链高端迈进。
最后,协同创新为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了动力支撑。我国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经济由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进入“新常态”的中高速增长,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长期以来形成的依靠低成本劳动力、资源能源消耗,以及投资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不可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结构转型需要依靠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协同创新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效率的重要途径,能够转变各创新主体的发展方式,促进创新资源的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三、协同创新助力产业链现代化
产业链现代化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现实需要,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现阶段重点实现四个方面的目标:在供应能力方面,具备稳健、安全的全球供应体系,面对“断供”风险能够快速调整,具有较强的韧性;在技术方面,具备国际领先的技术水平,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并在部分领域形成“领跑”优势;在价值创造能力方面,实现产业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升级,具有较高的产业附加值;在协同能力方面,具有较高的产业链协同效率,能够实现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市场协同,各类发展要素协同,大中小企业协同。
首先,协同创新可以有效解决产业链安全问题。中国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是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但是在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中国产业大而不强、宽而不深的问题较为突出,关键技术环节受制于人、技术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不高、可靠性低,产业附加值低等产业链“不稳、不强、不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破解上述发展难题,需依托协同创新立足优势领域,在固链上下更大功夫,练就更多独门绝技,加强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对接,构建融合畅通的产业生态体系,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推动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协调运转,把产业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
其次,协同创新可以有效带动产业链发展水平。协同创新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链主企业的领军作用。企业尤其是链主企业在很多行业处于龙头地位,对产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引领性和强大的影响力。协同创新通过充分发挥链主企业调动行业创新资源的优势,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提高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转化的效率,加快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发展,最终实现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高端迈进。
最后,协同创新可以提升全产业链价值创造能力。协同创新通过各创新主体之间信息、技术的共享互融,促进企业及行业间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它将企业及其设备,用户及其设备,高校、科研院所及其设备,制造业企业及其设备连接起来,一方面通过技术专利、生产工艺等显性知识及人员流动和学习等隐性知识的转移,实现数据广泛交互、充分共享和价值挖掘,培育发展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催生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另一方面通过协同创新,完善全球生产服务网络,汇聚政府、设备商、生产商、售电商、中介服务商、终端用户等参与方,更深、更广地融入全球供给体系,打造互利共赢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形成“扭抱缠绕”发展格局,提高产业链的创造力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