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特币:密码朋克文化的结晶
就在詹姆斯·杰比亚创立Supreme的前一年——1993年,《连线》(Wired)的一期杂志的封面刊登了三个头戴面具的男子(见图6),他们是用强密码技术,保障个人自由和隐私,使其免受外在力量攻击的极客,《连线》杂志称他们为“密码叛逆者”,他们则称自己为“密码朋克(cypherpunk)”。

图6 1993年《连线》一期杂志封面
《连线》杂志刊登的前一年,身为英特尔高级专家的蒂姆·梅(Tim May)[9]在美国加州的家里举办一场活动。蒂姆·梅邀请自己的极客朋友们一起探讨如何保护互联网用户的隐私。极客们达成共识,并开始每月一次的会议,他们在约翰·吉尔莫(John Gilmore)[10]的公司碰面,大多时候讨论编程和密码学。组织里的一名女黑客——朱迪·米尔洪(Jude Milhon),将“密码”(cipher)和“赛博朋克”(cyberpunk[11])两个词结合在一起,赋予了组织新名字:密码朋克(cypherpunk)。
同年,蒂姆·梅就在网络上发起了加密的密码朋克邮件组。在随后的岁月里,包括大卫·乔姆(David Chaum[12])、戴伟(Wei-Dai[13])、哈尔·芬尼(Hal Finney[14])、蒂姆·伯纳斯·李(Tim-Berners Lee[15])、布拉姆·科恩(Bram Cohen[16])、尼克·萨博(Nick Szabo[17])、中本聪(Satoshi Nakamoto[18])在内的超过1400名全球顶尖专家都加入了邮件组列表。这些密码学、电子货币及互联网技术的极客们,讨论的话题包括数学、加密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哲学等,也包括私人问题。密码朋克提倡使用强加密算法,宣扬个体保持安全的私人性。
伴随着RSA算法、椭圆加密算法(ECC)、零知识证明、盲签名技术、HTTP(超文本传输协议)、BitTorrent协议、Kademlia算法等的发明,2008年11月1日,中本聪在这个密码朋克邮件组里发表了《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论文,他巧妙地运用了密码朋克们讨论的各种加密技术,提出了比特币的构想。论文迅速获得了密码朋克圈知名人物哈尔·芬尼的关注,他给中本聪提了很多建议。此后,哈尔·芬尼还成为第一个接收比特币的人,他与中本聪完成了第一笔比特币转账,收获了10个比特币。
与《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同时诞生的还有BitcoinTalk论坛,中本聪会在这个论坛更新比特币客户端;也会与比特币爱好者互动,回答他们对于比特币的问题;还会通过加密邮件的方式与其他人沟通。这些内容不仅聚集了一批在比特币后续发展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作用的人物,比如第一个用比特币交易实物商品赋予其真实价值的拉斯洛·韩内奇(Laszlo Hanyecz),中本聪的继任者加文·安德森(Gavin Andresen),电驴、恒星(Stella)、Ripple的联合创始人杰德·麦卡勒布(Jed McCaleb),比特币早期推广者、创立了Bitshare、Steemit、EOS等知名区块链项目的丹·拉雷默(Dan Larimer,网名BM)……还成为诠释比特币精妙设计的重要素材。
在比特币诞生的10余年间,伴随着精妙的设计、自由主义思想、巨大的财富效应,其知名度迅速从密码朋克圈到极客圈、金融圈再到街头巷闻。它虽然如此流行,起点却是当年那个叫“密码朋克”的极客群体。
无论是Supreme,还是比特币,它们的流行都存在着某种共同规律。首先,它们并非常规意义上的满足人们的基础需求,而是满足比衣、食、住、行更高的文化需求;其次,它们都是先在一个小圈子里风靡,成为一小群人的喜好之物;再次,即使是在一小群人中流行,这些人群发挥的作用也不是均等的,仍然存在更小的一部分更具影响力的用户;最后,这些群体并非采用传统意义的广告营销手段不断扩大影响力,而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和线下活动将人们聚集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