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和孩子讨论问题
如果孩子放学回家跟你说:“妈妈,我的尺子掉地上被后排的同学捡到,给了我的同桌,向同桌要,同桌不还给我。”这时你会如何回应孩子呢?我们家长一般会这样回应孩子:“明天再找他要回来。”孩子可能说:“要了,他不给。”这时你还可能说:“明天去找老师告状。”孩子说不敢,妈妈很生气,觉得这孩子太没用了,最后妈妈直接打电话找老师把尺子拿回来了。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能力,但当孩子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又常常去帮他解决问题,而不是去和孩子讨论应该怎么办。
其实跟孩子讨论问题,更能培养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你可以问他:“你想要回来吗?怎么要回来呢?”孩子可能会说:“我不想要了,我还有其他尺子。”这是一种方式。孩子也可能说:“我去找老师,让老师给我要回来,或者说如果他不还给我,我就不跟他玩了。”
如孩子经常丢水壶,你会跟孩子怎么说呢?你会说:“怎么丢的?”孩子说:“不知道。”你的第一反应是:“丢了都不知道,你傻不傻呀?”可是孩子真的不知道,如果知道他就不会丢了。你还不断教训他:“下次要记着,不要丢了,每天都丢东西,总有一天把自己都丢了。”当孩子多丢几次的时候,你可能还会恶狠狠地对他说:“这是最后一次给你买了,下次丢了就没有水壶了,渴死你。”但是孩子做不到不丢东西,这个时候你可以跟他讨论这个问题:怎样才能避免丢水壶呢?孩子可能会说:“我把它放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放学时就不会忘了。”他也可能会跟你说:“我喝完水就放在书包里,不放在外面。”也可能会跟你说:“放学的时候要重点检查水壶在不在。”这些方法都可以。你可以跟孩子讨论哪一种方法最可行。
讨论问题,可以拉近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建立坦诚信任的亲子关系。
在和孩子沟通时,我们要和孩子讨论发生了什么、孩子的感受、怎么办。发生了什么,可以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培养孩子坦诚表达意见的勇气,引导孩子自我反省。如果孩子表达能力较弱,那就要有更多的耐心,多一些询问。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孩子不仅表达观点,还要把观点后面的理由表述出来。
关注孩子的情绪,让孩子说出感受也很重要。如果孩子因为同学拿了他的尺子觉得是同学欺负他,那就处理他的情绪:他是难过、生气还是愤怒?如果他觉得无所谓,没有情绪感受,父母也千万不能强加于他,觉得别人欺负他,他都无所谓,太懦弱了。当然对孩子的感受也不能无视。有个孩子小学时跟妈妈说:“同学总是欺负我。”妈妈每次的回应都是:“不要这么小气,同学是跟你闹着玩的。”当孩子跟妈妈说老师不好时,妈妈总是说:“老师都是为了你好。”因为妈妈总是不能理解孩子,和孩子共情。孩子和父母相处的模式是无论他说什么,父母都会站在对方的角度说话。孩子有任何困难,他找不到一个可以帮助他解决问题的人。孩子上初中后,因为和老师的冲突没有办法解决,不能找人解决,就只能攻击自己,出现心理问题的躯体化症状,后来头痛不能上学。所以,很多孩子在初中体现出的问题,其实在小学已经埋下了种子。孩子越小,父母越要注意去关心孩子内心感受和情绪问题。
我们可以慢慢引导孩子去多视角、多角色看待同一件事情,同时多方案找不同的解决办法,分析其不同的自然后果,让孩子去思考、选择。因为,孩子最终会步入独立生活,独立生活最重要的能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孩子告诉你不喜欢某个老师时,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是:老师都是为你们好,力劝孩子改变对老师的看法。如果当时能和孩子讨论这些问题,如为什么觉得这个老师不好,其他同学也这么认为吗?什么时候觉得这个老师还不错,还是一直都不行?你怎么应对呢?你觉得这样应对心里会好受些吗?有没有一些负面的作用呢?你还想过用什么方法?通过讨论问题让孩子清晰自己的想法,也容易调整自己的错误认知。
同时父母也要学会理解和质疑孩子的观点,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偏见总是难免的,了解不同的偏见,从不同的偏见出发看待问题就是防止偏见的最好方法。养成一个讨论交流的习惯,从孩子能够理解的问题出发,随着年龄的增长,再讨论严肃的社会问题等等。如果孩子在一些问题上固执己见呢?面对固执己见的孩子,父母也可以表达意见。你可以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不要强迫孩子认同,而是让孩子慢慢去体会和理解。孩子固执己见,并不是因为讨论问题导致的,而是通过讨论问题让他表现出这个特点。没有讨论的机会,他一样会固执己见,作为父母的你不了解而已。
当孩子经过讨论,慢慢培养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时,孩子就不会逃避困难。
如果对孩子的问题都是指责和教育,那么孩子长大以后就不太愿意跟父母交流和沟通。讨论是平等的,既然是平等的,父母一定要摆正自己的姿态,千万不要以高高在上、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孩子对话。既然是平等,就没有预设的正确答案,坦然面对孩子的质疑,千万不要以为真理在握。平等还要注意肢体语言,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让孩子获得一个平等尊重的感觉很重要。
如果你真的想教导孩子一些什么道理,以讨论的方式提出来,以交流的形式表达出来,也比一本正经训话效果要好得多,尤其是对青春期的孩子,平等的讨论显得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