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最早掀起文人诗高潮的诗人
中国最早掀起文人诗高潮的诗人,是汉魏间的曹操。
曹操(155—220),三国魏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末,举孝廉为郎。后起兵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实力渐增。建安元年(196)迎献帝迁都许昌,拜司空,封武平侯,“挟天子以令诸侯”(陈寿《三国志·武帝纪》)。后又平吕布,破袁绍,征乌桓①,逐步统一中国北方。建安十二年(208),拜丞相,南征荆州,在赤壁之战中被刘备、孙权联军击败,遂成三国鼎立局面。建安二十一年(216)封魏王。死后子曹丕称帝,追尊为魏武帝。
曹操是掀起中国第一次文人诗高潮的诗坛盟主。我国第一次文人诗高潮之所以形成于建安时期,是因为此时经学统治崩溃,文人思想解放,不再轻视民歌俗曲;加之,汉末文人多经战乱之苦,满腔愤慨急欲一吐而后快,乐府民歌便自然成了叙事抒情的最好艺术形式。而当时政权的实际掌握者曹操及其子曹丕、曹植,又都酷爱汉代俗曲,迷恋乐府歌诗②。诚如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所云:“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君之重,妙善辞赋;陈思以公子之豪,下笔琳琅。并体貌英逸,故俊才云蒸。”特别是曹操,“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三国志·武帝纪》注引《曹瞒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统治者的倡导自然极具号召力。此等原因自然造成建安文坛五言诗创作呈现“彬彬之盛”(钟嵘《诗品序》)的局面。
曹操也是建安时期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他不仅唯才是举、广纳文士,形成邺下文人集团,而且还鞍马为文、横槊③赋诗,以亲身实践开创建安文学④的新局面。其文质朴刚健、简约明快,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为建安文学之典型。他在戎马生涯中写下许多作品,尤以诗歌成就最为突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乐府歌辞的诗人。今存世诗作仅二十余首,皆为乐府歌辞。他的四言乐府,不模拟“诗三百”却更放光彩,如《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为我国诗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写景名篇,《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的名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则早已脍炙人口。清人沈德潜评“曹公四言,於‘三百篇’外,自开奇响”(《古诗源》)实乃高见。曹操的五言乐府,沿用汉乐府旧调旧题,却不受古辞古意的束缚,能够另辟蹊径,另铸新辞。以《薤露行》和《蒿里行》为例,二者同属乐府《相和歌·相和曲》,原为古人出丧时唱的挽歌。曹操却用来写时事,抒忧写愤,真实地反映出汉末重大历史变故,被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钟惺《古诗归》)。而且,曹操用旧曲来写诗,不仅在内容上,也在形式上加以改造,将它们由原来的杂言改写成五言。可见曹操是个文学上的革新家,连大文豪鲁迅亦赞其“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种由曹操所首创的“借古乐写时事”(沈德潜《古诗源》)的方法,不仅促使当时的一大批诗人纷起效仿,一扫两汉以来辞赋独盛而诗歌消沉的局面,而且影响延及后人,乃至为杜甫的“即事名篇”新题乐府和白居易领导的“新乐府运动”所借鉴。
曹操还写有少量的游仙诗。道家服食求仙之风,在汉末颇为流行,曹操难免受影响。他虽不像秦皇、汉武那样沉溺于此说,诗中也别有所寄,甚至还写出《秋胡行》这样的游仙佳作,有的诗中也流露了幻想求仙、追求长生的思想。
《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近人黄节有《魏武帝魏文帝诗注》。
【注释】
①乌桓:亦作“乌丸”。古代东北部的一个民族,是东胡部落联盟的一支。分布在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以北一带。
②乐府歌诗:乐府最初为歌诗,是音乐文学,“三曹”的一些诗作即属此类。然据史料记载,从曹植开始已有不入乐者,至晋代的贾循,便已叹古乐“音韵曲折,又无识者,则于今难以意言”(《晋书·乐志》)。
③槊:古兵器,是一种重型长矛。
④建安文学:“建安”(196—220)为汉献帝刘协最后一个年号。文学史上的建安时期,则指汉末至魏初的四五十年。这一时期文学繁荣,尤以诗歌成就最为显著。主要作家有“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和蔡琰。他们均为邺下(邺为古都邑名,在今河北临漳西南,曹操封魏王定都于此)文人集团的主要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