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盛唐时的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曾祖父杜依艺任巩县(今河南巩义)令时,举家迁居巩县,他即诞生于城东二里的瑶湾。在长安时,曾寓居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故后人称为“杜少陵”。在成都时,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人又称为“杜工部”。
杜甫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进雕赋表》)的家庭。十三世祖杜预为西晋名将,曾封当阳侯;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期著名诗人,曾任膳部员外郎、修文馆直学士;父杜闲曾官兖州(今属山东)司马和奉天(今陕西乾县)令。杜甫自幼聪颖好学,七岁能诗,九岁工书法,十五岁即在文坛崭露头角。他少年时期便有抱负,“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杜甫二十岁以后的经历,可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从开元十九年(731)到天宝四年(745),称为漫游或壮游时期。他到过吴越(今江苏南京、苏州和浙江杭州、绍兴、台州一些地区)。北归后于开元二十三年应进士试,未中。次年,又漫游齐、赵(今山东、河北一带)。开元二十九年,杜甫回到洛阳,在偃师西北首阳山下,修建窑洞作为住所。约在这时,与司农少卿杨怡之女成婚。天宝三年(744),在洛阳与大诗人李白相遇,结为挚友。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途中又与高适相遇,赋诗论文,游览狩猎,寻仙访道,情趣相投。后高适南游楚地,与二人作别。次年秋,杜甫在兖州辞别李白,转身向长安进发。此期诗作达数百首,今存仅二十余首,其中如《望岳》《画鹰》《房兵曹胡马》等,初显出早年的雄放诗风。《望岳》中歌咏泰山之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更展露出诗人之才华。
第二个时期是长安时期。杜甫从天宝五年至天宝十四年,在京城居住十年。他来长安,目的是求得官职,有所作为,但无论天宝六年应征考试,还是天宝十年献赋皇上,乃至平素投诗权贵,都毫无结果。最后,总算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一微末官职。然而,很快就发生了安史之乱。困顿长安十年,“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穷困屈辱生活,使杜甫更能体会到人民的疾苦,也更认识到统治阶级的罪恶。这正是使他成为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的契机。此期存诗一百多首,二百字以上的长篇并不鲜见,正表明诗人生活内涵的丰富和艺术驾驭能力的圆熟。其中《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均为名篇杰作。“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一千古名句,就出在后一诗中。
第三个时期,是至德元年(756)到乾元二年(759),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史之乱起,安禄山叛军很快攻陷长安和洛阳。正在鄜州(今陕西富县)探亲的杜甫,得知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只身投奔,却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俘获,送往长安。次年四月,杜甫逃离长安,到达肃宗驻地凤翔(今属陕西),被任为左拾遗。不久,因疏救房琯竟遭审讯。九月,唐军收复长安。十月,又收复洛阳。杜甫探亲归来,仍任左拾遗。乾元元年五月,因受朝廷政治斗争牵累,外调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从此与长安永别。次年,关辅饥荒严重,加之对政局大失所望,杜甫于是弃官西去,先后寓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而后,走上艰难的蜀道,于年底到达成都。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由盛而衰,社会政治黑暗,战乱连年,经济萧条,民不聊生。杜甫亲身经历,感受良深,写出多种多样的诗歌。此期存诗二百多首,且多为名篇杰作,如《悲陈陶》《春望》《哀江头》《北征》《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第四个时期,是上元元年(760)至大历五年(770),漂泊蜀中和荆、湘时期。杜甫到成都后,在亲友帮助下,于上元元年春,在城西浣花溪畔建一草堂,总算得以栖身。由于友人剑南西川节度使兼成都尹严武等人的照料,生活较为安定。宝应元年(762),严武应召入朝,少尹兼御史徐知道发动叛乱。为避兵祸,杜甫曾一度流徙梓州(今四川三台)、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764),严武再度镇蜀,被任命为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杜甫才又返回,并被举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永泰元年(765),严武因病突然辞世。杜甫失去凭依,于是携家乘舟东下,先后移居云安(今四川云阳)、夔州(今四川奉节)、江陵、公安、岳州(今湖南岳阳)、衡州(今湖南衡阳)和潭州(今湖南长沙)。蜀中八年和荆湘三年的漂泊穷困生涯,使杜甫身体每况愈下。大历五年冬,一生关念苍生社稷的诗人,终于病逝于由长沙至岳阳的小舟中。此期创作颇丰,仅夔州一地未及两年即成诗四百多篇;流传下来的诗作数量亦最多,有千余篇;名篇则不胜枚举,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夜喜雨》《秋兴》《登高》《登岳阳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短歌行赠王郎司直》等。
杜甫被尊为“诗圣”,诗名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杜甫一生所写诗歌近三千首,存世的则有一千四百余首。杜诗题材广泛,反映当时社会面貌全面而又深刻,举凡朝政大事、重要战役、军阀混战、严重边患以及典型社会现象等,均有所反映,故被誉为“诗史”。其诗虽也存在忠君附贵、奉和应酬之作,但瑕不掩瑜。关注国家危亡、民生疾苦,忧国忧民,始终是杜诗的主旋律。杜诗艺术成就罕与伦比。风格以“沉郁顿挫”为主而兼具多种色调。此种“沉郁顿挫”之诗歌,与李白“飘逸豪放”之诗篇,堪称唐诗艺术之双璧。杜甫承继前贤,勤于探索,刻意求工,敢于创新,故而古近律绝、长篇短制,无不精切。特别应指出的是,其七律扩大了表现范围,使之真正格律精工而又题材丰富。至于新乐府、以诗论诗、以诗题画(指题画诗之狭义解释,即诗直接题在画上)则是其独创。笔者以为元稹赞之“尽得古今之体势”(《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并序》),苏轼誉之“集大成”(转引陈师道《后山诗话》)皆不足道。由于其诗内容与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故完全可以认为,杜诗的创作成就,在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达到了现实主义传统的顶峰。由于杜甫于唐诗具有集前代大成、开后世先路之作用,故在我国诗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对诗坛影响至大。后人往往取其一端加以发展,即可卓然成家,诚如《新唐书·杜甫传》(欧阳修、宋祁等撰)所谓“残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出类拔萃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大师,生前其作品并不为时人所重视,直到逝世四十年后,始见重于诗坛。特别是宋以后,研究越来越深入,版本传布越来越广。据统计,国内外印行的有关著述当在三百种以上。杜甫的诗歌成为祖国人民喜爱的文学遗产。杜甫不仅被中国人民尊敬,而且是世界人民敬仰的文化名人。①
有《杜工部集》。后世注释杜集的著述极多,较为通行的有清人钱谦益、仇兆鳌、浦起龙、杨伧分别注释的《杜工部集笺注》《杜诗详注》《读杜心解》《杜诗镜铨》等。近人冯至、萧涤非等出版有杜诗选注本。
【注释】
①1962年,杜甫诞生一千二百五十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其定为世界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