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文明的轮回:他人的游戏
工业革命历程
只有经历过极端的饥饿、贫穷、痛苦,才能真切地体会到什么叫幸福;只有经历过国家的羸弱、灾难、黑暗、荒唐、愚昧,才能知道国家的强大有多么重要。如果更进一步理解,在这个地球上,一个大国的衰落不仅是这个国家的悲哀、人民的悲哀,也是整个人类的悲哀。
1979年,重庆。
刚刚从技工学校毕业的我,非常兴奋地得到了一份产业工人的职业。每个月31.5元人民币的工资已经让我感到幸福无比。某月,发了工资的第二天,我和工友一同来到人声鼎沸的解放碑八一路刚刚兴起的个体户滩区。地摊上、衣架上各色服装琳琅满目,我几乎花掉了整月的工资,买了生平第一件西服。这是一件羊毛与化纤混纺的、细腻笔挺的、精美面料缝制的西装,当时的中国,这种面料是生产不出来的。黑白相间的细花呢,贴身的裁剪、板式、工艺,穿在身上,整个人的形象马上改观。这就是当年典型的日本瘦型西装。一个月的工资可以买进口西装当然是白日做梦。这是旧西装,人家穿过的。用一个月的工资买一件人家穿过的旧西装穿在身上,居然可以在心里油然升起一种幸福感。
知道这么一件西装是怎么来的吗?
这就是当年的日本垃圾。发达的资本主义产能过剩、消费过剩,不断购买新的消费品淘汰家里的旧消费品。各种垃圾从家里扔出来,集中在废品园区进行分拣、分类、打包,出口到中国。到了中国最早开放的广东拆箱、挑选、清洗、整理,一包一包被全国各地的个体户分送到北京、上海、武汉、重庆、成都这些相对发达的中心城市,卖给刚刚从“文化大革命”时期全民清一色中山装走出来的中国青年。女士的上衣、裤子、裙子,男士的西装,一到市场就被抢购一空。虽然每一件衣服都绣有原拥有者的名字,但是你怎么知道他是谁?什么时候买的?在他身上穿了多久?为什么会作为垃圾扔掉?甚至有人这样说,即使是从患有传染病的人身上或死人身上扒下来的你也不知道。
也就是说,曾经创造了无比辉煌文明的国度,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时代,一件衣服从原材料,到面料生产加工,到印染、创意、设计、打板、缝制、剪裁都做不出来了。
我们这一代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竟然是从龌龊的垃圾堆里开始的。
那个时候,我同样是第二次工业文明体系里的一个产业工人,我每个月工作25天至26天,每天劳动8小时,但是我的劳动成果却以购买发达国家人身上扔掉的垃圾为荣。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们开始拼命攒钱,不断地买日本的收音机、砖头录音机、黑白或彩色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中国人的所有高档家用电器几乎都是进口的。
这就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与世界的距离,计划经济下工业文明与市场经济工业文明的距离。
那个时候,由于闭关锁国,整个中国都不知道外面的世界已经是一个很精彩的世界。我们只是在理论上知道,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进入到腐朽的、寄生的、垂死的阶段。我们用中世纪一般的意识形态遮掩了这个世界的真实历史。
2015年底,距离1979年过去了36年之后,在德国,我和德国某个行业最大企业的前任CEO谈完并购方案之后,来到德国最古老的啤酒馆共进午餐,他们见我拍照留念就不好意思地说,这个和中国的历史文明差远了;来到伦敦,我在罗斯柴尔德英国总部谈并购英超足球俱乐部,在伦敦古老高雅的会所,我和皇室成员卡米拉侄子本杰明再次相聚,探讨并购国际精英会——一个全球覆盖的高端商务、旅游定制企业。
36年前后,竟然是这样大的反差!
这一切的分野,始于农耕文明向工业革命的更替。
毫无疑问,中华民族创造过史无前例的辉煌。农耕时代,在经济、文化、艺术、科技、社会、思想、精神任意一个领域,中国都有足以让世界骄傲的成就。中国也是最有希望率先进入工业革命的国家。早在南宋,中国第一次把自己的首都破天荒地从中原迁到了离大海很近的杭州。虽然当时的中国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南宋定都杭州和当时中国沿海一带经济、科技、文化高度发达不无关系。可惜的是,随后的1276年,蒙古铁骑大举南下,占领临安(杭州),南宋覆灭。当时高度发达的科技、经济、文化因为元朝的兴起,戛然而止。中华民族从此与后来的工业革命失之交臂。
而后来创造了工业革命的欧洲,这个时间还在中世纪的苦难里水深火热般煎熬着,期待着文艺复兴的曙光给他们带来光明和希望。
蒙元文明对当时中国的统治是科技、经济、文化的一大倒退。史称“崖山之后无中国”。也就意味着,中原文明从夏、商、周开始创造的技术、工艺、文化、思想、生活方式随之开始被蒙元文化颠覆,金戈铁马之后,一片狼藉。文明的中断不仅会失去继续发展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我们本来就已经十分深厚的文明积淀,从此失去了传承。
而与此同时,欧洲开始渐渐走出黑暗的中世纪,进入文艺复兴时期。思想解放和人本主义思潮带来自由与科技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发展。从此,欧洲开始了一千年的发展征程,也开创了后来的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并创造了资本主义制度。
一边是衰落的一千年,一边是发展的一千年。
欧洲的发展是一种渐进的发展过程。中世纪结束到文艺复兴是一个阶段,这个阶段奠定了整个欧洲发展的人文基础。这个基础也是人本主义的人文基础,而不是专制主义的人文基础,这也是后来诞生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人文基础。在这个阶段,有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不容忽视,那就是1648年在德国北部签署的《威斯特伐利亚协议》,这个协议使欧洲在中世纪之后不仅结束了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还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形成国与国之间以国家为单位的地缘政治均势关系。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国与国之间相互尊重主权,而不再是按照宗教组织或者派别划分地域关系。国家体制的确立使得国家需要加强经济力量、军事力量来保卫国家的安全。第一次工业革命能够在欧洲诞生,和国家体制在欧洲确立不无关系。同时,一个统一的国家由于政治秩序的稳定,经济也得到了发展。
这个阶段,在经济上主要是出现了意大利的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并且逐渐从意大利发展到整个西欧;1750年前后,英国人瓦特发明蒸汽机,使西欧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被称为工业革命诞生的里程碑。从文艺复兴的手工业资本主义萌芽到18世纪机器的发明,经历了整整500年的时间。这种渐进的积累在今天很容易被我们忽略,也就是说,用手工作坊生产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包括服装、食品、家居用品、建筑等,手工业时代的城市化整整经历500年的时间,这种工匠时代的精湛技艺精细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创意、设计、工艺、技术、制作,不管从选材、材料加工还是到产成品,这一点一滴的积累、传承一直得以保持。想想为什么直到今天,意大利的工匠还是世界第一,意大利的设计至今无可比拟,甚至连工业革命也没有将其完全颠覆,从历史中就可以找到答案。
2015年岁末,欧洲的冬天不太寒冷。即将迎来又一个圣诞的时候,我第一次来到德国,这个世界上把装备制造诠释到淋漓尽致的国家。12月8日凌晨,航班飞到慕尼黑,由于第二天才有工作安排,同行的张睿给我安排了丰富的参观考察。游览之中,在德国工作的朋友姚元凯打来电话,建议我一定要去德意志博物馆参观。虽然时间不多,只能迅速浏览,但一看果然名不虚传。一件件实物和图画,全景式地展示了整个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发生在德国的所有文明成果。风力、水力动力是最早的超越纯手工的力量,欧洲人依靠大自然的赐予,发明了水车、风车。这时的欧洲和远在东方的中国处于同样的生产力水平。在中国兰州黄河边上,至今还有始建于400年前的水车在工作运转。但是,自从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聪明的德国人很快研发制造出各式各样的蒸汽发动机,有的用于农作物收获,有的用于运输,有的用于制造加工。以蒸汽发动机为起点,整个第一次、第二次工业体系渐渐发展起来。在博物馆,可以看到加上蒸汽动力的轮船;从滑翔飞行到动力飞行的飞机和各种飞行器;进入电气时代,可以看到电子工业从电子管时代到晶体管时代,再到芯片时代的发展;还可以看到从最古老的木制算盘到手工计算器,再到大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桌面电脑、手机的变化等。一个发明带来整个人类翻天覆地的变化与进步。每一件陈列品都给我补上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历程的产品课。几乎整个中国都没有完完整整地经历这个过程。今天所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与当初的发明息息相关。慕尼黑是宝马汽车公司总部的所在地,刚刚发布的最新款式设计精美、大气,更是大比例使用新材料——碳纤维,同时智能化程度已经完美结合了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车上的移动互联网终端甚至不需要触摸就可以通过感应气流传感技术接听电话。但是,慕尼黑和欧洲大陆其他城市一样,尽管是德国著名的城市、巴伐利亚的首府,但满大街几乎看不到什么年轻人,使得整个城市老气横秋,近代、现代、未来在一个下午同时写进我的眼里。
对于欧洲的陈旧,最能说明问题的还是建筑和街区。今天的伦敦依然是当今的欧洲中心,但是不管从城市规划、道路设计、基础设施等都已经觉得非常不方便。伦敦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了,几百年的街区、建筑比比皆是。虽然大量都是一二百年的建筑,但是今天几乎都在正常使用。几百年来欧洲的建筑就一直是砖石结构,而中国古代建筑却一直是土木结构。所以,中国建筑超过一百年的建筑在今天看来几乎都是文物;而在欧洲,一千年以内建的房子现在几乎都在使用。中原文明的中断,对一个国家和文明的影响很难用时间去评估。
资本主义萌芽诞生于意大利,手工作坊和手工技艺创造在这里达到了极致,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可惜的是,工业革命却没有在这里发生。至于为什么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而没有发生在欧洲其他国家,那是经济、历史学家们的事。我相信这一定不是一个简单的原因可以解释的,应该是手工业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一个有钱、有权、有势的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由此改变了生产关系,也改变着政治制度,发展了更大的市场,强大了整个国家,也建设了强大的军队,才形成整个社会开始由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由农业化向城市化的转型。科学、技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的综合作用推动了工业革命在英国的集中爆发。
但有趣的是,英国利用工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强国之后,并没有利用其工业革命带来的军事优势横扫欧洲大陆,而是漂洋过海,利用强大的海上远洋能力以及强大的海军在全世界建立殖民地。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欧洲国家之间已经通过《威斯特伐利亚协议》确立了国与国之间互相尊重主权的关系,使得共同发展起来的欧洲各国不再互相杀戮、互相侵略,他们甚至可以结成联盟到欧洲以外开展贸易、建立殖民地。他们最大的殖民地就是美洲。结果,工业革命成果逐渐在欧洲各国得到普及、发展,让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这些西欧国家都赶上了工业革命的快车道,甚至与英国结成联盟到世界各国以军事、贸易和殖民地的方式获取财富。看起来很像“兔子不吃窝边草”,整个欧洲的共同富裕使他们整体率先完成资本主义的第一轮积累,建立起资本主义工业文明。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这个时期的经济形态还主要是通过军事力量、殖民方式进行贸易,包括野蛮的掠夺。在资本主义国家,对内表现为早期从手工业主发展起来的手工作坊到早期重工业扩张阶段,主要工业形态还是煤炭、钢铁、铁路、军事、造船等产业,早期资本家主要通过残酷剥削获取劳动剩余价值获得利益;对外主要通过贸易、殖民地获得财富和资源,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法治、现代公司制度、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也不断发达。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靠战争和殖民主义来进行扩张的。西方的发达国家——英国、法国、葡萄牙等无一不是这个时期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的受益者。
把工业革命推进到一个全新高度的国家,居然又不是英国,而是那个新大陆美利坚。美国进入工业革命比英国晚了几十年,但促使美国后来居上的则是美国人爱迪生的另一项伟大的发明,那就是电和电灯的发明。这个发明把美国带进了19世纪。如果蒸汽机的发明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话,电力及电气化则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到达一个顶峰。
如果说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世纪可以说是美国的世纪;如果19世纪是蒸汽机、煤炭的世纪,20世纪就是电力、石油、机械、钢铁、汽车、城市化的世纪。现在,工业化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首先是电力的发明带来一系列的技术进步,创造了整个电气时代。工业需要更大的投入,也有了更大的产出,工业效率大大提高,工业创造的价值也越来越大,工业门类也变得更加丰富。简单的制造上升到复杂的制造,更多的工业产品发展到工业化的消费品,工业制造的剩余价值加大了资本的投资力度,由此带来金融的繁荣、资本市场的繁荣、社会财富积累速度加快,资本主义制度也更加完善。工业的发展聚集了更多的人口,大量的中产阶级从农村涌向城市,城市化全面兴起。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文明程度大大提高,社会生产、经济增长的方式更多依靠资本的输出与掠夺,而不再主要依靠简单粗暴的贸易、殖民主义以及战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管理方式成为主要的经济制度和发展方式。于是,一场一场并购,取代过去的低级发展方式。并购,成为资本主义发达时代不需要硝烟和流血的战争。
蒙元文明统治结束之后,通过农民起义,中国又诞生了朱元璋统治下的明朝。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从1368年到1644年,共两百多年的历史。这个朝代励精图治,很快恢复了大汉民族的优良传统,尤其是在南方的广东、杭州、南京等地,资本主义萌芽远远胜过同时代的欧洲,在冶炼、造船、建筑、丝绸、瓷器、商业贸易、农业的产业化、城市化等方面,在当时的世界遥遥领先。郑和七下西洋也充分展示了当时中国的航海技术和能力。可惜的是,强大的中央集权统治并没有让资本主义萌芽爆发出资本主义革命,产生资本主义制度。当欧洲开始大规模进入以蒸汽机为代表的工业革命,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时,中国再次落入北方少数民族的统治之下。1636年,清朝诞生,一直到1912年,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才被推翻。到清朝时,欧洲已经发展建立起强大的资本主义体系,虽然按今天一些经济、历史学者们统计,清朝早期的“康乾盛世”还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但是经济方面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区别,是封建主义农耕文明为主的经济形态和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为主的经济形态的区别。就在19世纪中期,中国被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列强所侵略、奴役,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更加巨大。今天,在英国的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以及民间的各类博物馆和私人收藏,散落着无法计数的中国历朝历代的文物和宝藏,都是在那个年代被掠夺去的。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工业革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在全世界大获成功,尤其是我们曾经的学生、我们的近邻日本,也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脱亚入欧的道路,通过日俄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早期受西方民主、资本主义影响和教育的知识分子终于动员起来,推翻了满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中国终于有机会走上工业革命的道路。而这个期间,中国通过洋务运动,虽然没有原创,但也是大规模从西方引进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钢铁、纺织、铁路、军工、造船这些早期工业形态也进入中国,推动了中国清末、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
但这个时候,世界历史又翻开了新的篇章,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通过电力的发明,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也被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电力的发明,让整个工业文明更加丰富多彩。如果第一次工业革命用一百多年建立起了过去几千年才达到的文明程度,第二次工业革命则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就远远超越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创造的文明。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第二次工业革命虽然从电力开始,但却把整个人类文明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个人认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最伟大的贡献有如下几点:第一,创造了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大的财富和整个物质文明;第二,建立了帮助整个欧洲、北美强大起来的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第三,建立了非常科学的以法治为基础的现代公司制度体系。一直到今天,支持和推动整个人类向前发展的基本力量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力量。
第二次工业革命从19世纪诞生以来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时间,从早期的电力、钢铁、汽车、电气、冶金、机械制造到后来的消费电子、通信、石化、航空航天、自动化、高端装备、精细化工、城市化、计算机、金融、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的门类越来越多,分工越来越细,效率越来越高;同时又从一个区域发展到全球,形成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产业分工从企业为中心发展到产业为中心,最后形成产业的全球布局与分工。所有这些发展与进步背后都有一个非常神秘而巨大的力量在推动,这就是金融。这里讲的金融基本不是中国的传统金融概念——资本市场,而是西方金融概念。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核心是现代公司制度和资本市场。为什么会诞生现代公司制度呢?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工业的效率提升了,工业的规模扩大了,这就需要越来越多的资本,而当一个人的投资达不到投资要求的时候,就出现了多个出资人,这就是股份公司的雏形。这个雏形诞生在欧洲大航海时代,要造的船越来越大,需要多个投资人。轮船远航需要很多资金,要带很多产品出海开展国际贸易,然后筹集资金,远航回来,出资人按照比例获得贸易利润的分配。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投资水平要求更高,投资形成后需要按照投资比例分配持续经营产生的利润,投资者越来越多,就出现投资权利的转让,这就是最早的资本运营。股东越来越分散,投资者和经营者的矛盾逐渐尖锐,就出现了投资者和管理者的职能分开,产生信托责任,使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有权的转让形成早期的股票市场。渐渐开始公司立法,确定现代公司制度持续至今。
公司制度的发展使资本交易变得更加频繁,资本市场开始规范起来。资本市场是西方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资本市场最大的两个产品是股票和债券。如果没有股票和债券这两个金融产品,资本市场就不成其为资本市场,资本主义也不成其为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对人类社会最大的贡献就是培育并诞生了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不仅解决了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也成为财务集聚和分配的工具。虽然资本主义导致了两极分化,加大了财富分配的不均衡,但是,资本市场又可以是一个不通过财富世袭、家族传承而通过勤劳、智慧、科学、只是拥有者可以获得巨大财富的自由、民主、市场化机制。没有成熟、发达的资本市场,资本主义不会走到今天。股票和债券虽然是金融产品,但它们并不是抽象的,它们和公司、产业紧紧相连。股票和债券实际上是衡量整个工业革命成果和价值的标尺,同时,它们还是工具和手段,推动着产业的兴衰、更替、转型、升级。
五次并购浪潮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一共发生了五次大型的、世界范围内的由股票和债券来推动的产业要素的重组、整合,帮助全球产业革命在一次又一次兴衰更替中前进、发展,这个力量被称为并购。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五次全球并购浪潮。五次全球性并购浪潮跨越了整整一百年——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末。
19世纪末,以电力为基础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展现出强大的工业力量。由于效率的提升,企业规模逐渐增大,企业开始改变原有的完全依靠自己独立发展的增长方式,人类工业发展史上第一次并购浪潮拉开序幕。
这次并购发生在1897年至1904年。由于大工业的发展、科技进步的推动,以及股票市场的推波助澜,大型企业有条件改变原有的发展方式,而一些规模不大、效率不高、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中小型同类企业拥有的资金、原材料、市场、技术、人才资源不够,纷纷成为被并购的对象。这次并购的典型特征就是同一种群内部大鱼吃小鱼的并购模式。大鱼越来越大,小鱼越来越小,同时越来越难以生存。大企业通过并购,获得越来越多的垄断性资源,也由此产生巨大的垄断利润。
产业主体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获得这么快速的发展,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更是完全不可能。创造这个奇迹的最大功臣还是资本市场。这个时候,距离资本市场的创立已经有一百多年的时间了。也就是说,美国现代资本市场在1792年诞生后的一百多年,才有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型的并购浪潮。成长了一百多年的资本市场成为第一次并购浪潮最重要的推手。
这次并购浪潮主要发生于大规模的由大机器、大能源推动的重工业领域,包括钢铁、铁路、机械制造、化工、冶金等八个行业。这个阶段美国一共发生了2864次并购交易,美国按规模排名的前100家公司的资产规模增加了34倍,并且控制了整个美国40%的工业资本。J.P.摩根这家著名的金融资本集团与产业巨擎卡耐基合并创建了全球最大的钢铁公司,随后,它们吞并了超过700家企业,垄断了整个美国的钢铁市场。这次并购浪潮催生了一大批著名的美国公司,如杜邦、通用电气、美国烟草等。这些公司成为后来美国企业和美国资本进行全球扩张的主要力量,构成了美国经济全球化的产业基础。这次并购浪潮完成后,大大改善了由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自由竞争、自由发展所产生的无序竞争局面,大大提高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行业集中度,基本形成了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产业基础,奠定了美国在重工业领域的全球霸主地位。美国和英国这两个第二次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领头羊的距离也被彻底拉大。
一次大型的并购浪潮,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运。
当然,如果放任经济的自由扩张,这种恶性的弱肉强食式的并购不知还会出现多少。并购自身的恶性膨胀也必然带来泡沫和崩溃。整合、管理、现金流难以支撑必然带来多米诺式的雪崩。无序的并购带来的教训就是加强对反垄断的监管。
第二次并购浪潮发生的时间有些争议,但是不管是1916年发生也好,还是1920年发生也好,这次并购浪潮的特点主要由横向并购转为纵向并购——不在于企业规模的扩张,而在于提高企业的经营质量。我更愿意把第二次并购浪潮看成是第一次并购浪潮的延续。第一次并购浪潮完成之后,企业出现了规模化,出现了很多大型企业。但是,大而不强也难以产生更大的价值和收益,所以还必须进行以提高经营水平为目的的并购。很多同质化的企业在经营一段时间后发现,它们之间的竞争效率开始下降,于是纷纷按照产业链的上下游关系进行并购。生产钢铁的,并购矿山,矿山被整合了,钢铁企业原材料成本也得到了控制;同样是钢铁企业,有的不满足于炼钢,便开始做批量化很大的钢铁制品,如钢轨。当然,除了产业链的原因之外,背后还是资本在作祟。由于第一次并购浪潮的教训,美国建立了一系列反垄断法律,对于消灭竞争对手的横向并购进行了监管和约束。但是,高度密集的金融资本以及那些控制着产业资本的金融大佬们,怎么甘心被驯服,血淋淋的利益诉求面前,这些“门口的野蛮人”从来不会甘心守候在门口,总会从某一个门缝找到他们渗透的空间。他们又把企业的纵向并购发挥到了极致,既找到了主导并购的机会,又巧妙地规避了法律的监管。
通过第二次并购浪潮,大型企业不仅进一步扩大了规模,竞争能力也更强。同时,也可以看出,推动纵向并购的真正力量其实并不是产业力量。产业资本的集中也带来金融资本的集中,金融资本对利润的要求比产业领域对利润的要求要贪婪得多,金融资本对利益的无止境追求必须千方百计对产业资本注入金融杠杆,推动产业领域不断的重组并购,金融资本与投资银行的推波助澜,才是第二次并购浪潮的真正力量。这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在这个时代,传统产业的强势崛起很好地满足了资本主义这个特质,也为资本主义积累了巨大的金融力量。金融与产业的这种交互作用,当然也把诞生于资本主义市场的现代公司制度与治理结构推到了极致。相关法律的合理运用和现代财务制度的不断完善,也有效地与不断放大资本的功能与资本力量共同构成完整的产融结合体系。这个时期控股公司的结构得到高度发展,母公司可以通过层层设立资本与管理双重模式的子公司、孙子公司、重孙公司一级一级用小资本进行控制,继而建立起庞大的公司资产与价值体系,在资本市场制造巨大的令人眼花缭乱的财富泡沫。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几乎把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由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紧密相连的经济结构创造的巨大不平衡彻底摧毁。历经几十年发展起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繁荣,第一次、第二次并购浪潮推动的产业与资本体系几乎被世界经济危机打回原形。
经济危机刚刚过去,战争的恶魔降临。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世界正常的经济、社会发展秩序。
当然,同期还有一个推动世界历史的力量不容忽视,那就是以共产主义为理论依据的、以苏维埃社会主义联盟为核心的社会主义运动。1917年,列宁领导的苏维埃力量推翻了资本主义力量比较脆弱的俄罗斯政权,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苏联。这是历史上第一个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完全对立的社会制度和与市场经济完全对立的经济制度——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强大的苏联经过短短二十多年建设,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起到了战胜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决定性作用。而且在战后几十年继续保持高速发展,在科技、军事、重工业方面形成强大的产业体系,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强对峙。
虽然,在1911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革命中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但是中华民国这个资本主义政权的建立并不顺利。脆弱的民族资产阶级、封建社会文明基础、殖民主义列强、共产主义萌芽交织在中华大地。日本侵略、军阀割据、内战外战,中华民国贫穷不堪,工业革命的基础几乎没有建立起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出现两大阵营: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历史上一次很重要的转折点。战争的硝烟不仅没有燃烧到美洲大陆,没有对美国本土造成破坏,战争需求反而为美国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美国成为战争物资的供应方,借世界大战消化了过剩的产能,发展了科技和军事力量,客观上促使了美国成为世界上科技、工业、军事最为强大的国家。当然,这也得益于第三次并购浪潮。
第三次并购浪潮就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65年到1969年。其实整个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的并购就已经非常活跃,巨大的战后重建产生的刚性需求,使经济得以快速发展,多元化、混合型经营成为大型企业发展的形态,这个时期的并购特点既有横向并购,又有纵向并购,所有并购都是经济快速增长推动的结果。
战后除了西方世界之外,社会主义阵营经济也得到空前的发展,苏联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同时在科技上,实现了人类第一次太空行走,并且制造出核武器。这个时期的中国,在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抗日战争后,战争依然没有停止,国民党、共产党再次经历三年内战,“打”出来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起初,中国并没有利用资本主义制度去实现工业革命,在和美国的朝鲜战争之后,才开始在苏联的帮助之下展开一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建设。由于受苏联的影响,中国把经济建设重心放在了重工业和国防力量建设之上,忽略了轻工业、消费工业的发展。后来由于社会主义阵营发生分裂,中苏交恶,中国又开展了一场导致国民经济严重停滞甚至倒退的“文化大革命”,同时继续采用计划经济的方式发展经济,导致整个中国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国民生产水平严重滞后,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完全没有跟上发达国家的步伐,同时因为闭关锁国以及意识形态的对立,整个中国都不知道自己和发达国家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差距。所以,中国不仅已经非常落后,关键是自己不知道落后,反而因为愚民政策,以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非常贫穷,西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东方的社会主义和西方的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推动经济继续发展方面,沿着两个方向越走越远。东西方的经济文化差距也越来越大。
到了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再次展开了一场并购浪潮,这就是第四次并购浪潮。这次并购浪潮是在西方经济总量再次经过高速积累后形成的,尤其是财富的积累,金融资本高度集中,规模巨大。通过发行巨量债券,低成本资金用于杠杆收购大行其道,“垃圾债券”为代表的各类并购重组方式层出不穷,横向的、纵向的、混合的等眼花缭乱,把并购交易技术运用到了极致。除了发生在美国本土的这些并购之外,这个时期整个西方社会的并购交易也都十分活跃,欧洲各国国内、各国之间,还有欧洲与北美之间的跨国并购也非常活跃,第四次并购浪潮是一次名副其实的全球并购浪潮。
这个阶段最为耀眼的跨境并购来自东方,当然不是东方国家之间发生的并购,而是日本展开了一次日本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海外并购,而且是主要针对美国的并购。到20世纪80年代末,日本由于战后在美国支持下医治战争创伤,利用早已完成的工业革命基础,快速发展生产,积累了强大的购买力,日元升值加剧国内竞争,于是,日本企业大举对外投资与并购。全球排名前十的公司,号称有八家都由日本控制。日本在美国拥有2850亿美元债券和股票,控制3290亿美元的美国金融资产。当时,“买断全球”几乎成为日本对外投资的代名词。
世界第五次并购浪潮发生的时间离我们不太远,就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这次并购的最大看点就是经济全球化的加剧。
世纪之交,全球经济有几个大的特点。首先,苏联解体之后,原有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不复存在,市场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主流;已经崭露头角的新兴发展中国家开始大步崛起,国与国之间经济交往频繁,贸易壁垒渐渐被打破,世界经济出现全球化的趋势。其次,高科技发展迅速,尤其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递与交流方式;互联网加大了全球之间信息沟通的速度,改变了交流方式,快速产生出一大批前景无限的互联网企业,第三次工业革命形态露出曙光。最后,很多人没有预见到中国的崛起已经开始改变全球传统产业在世界范围内的配置方式,已经成为推动第五次并购浪潮的有生力量。所以,第五次并购浪潮尤其表现出了全球化的特征:产业链、价值链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推动的并购,第二次工业革命企业向第三次工业革命转型的并购,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了中国企业向发达国家的并购——联想并购IBM笔记本电脑;TCL并购法国汤姆逊。
全球历史上发生的五次并购浪潮,多年来中外许多学者和专家已经有过太多的解读。本书要提出第六次并购浪潮的概念,也要提出中国将掀起全球第六次并购浪潮的概念,这不是对已经发生过的进行分析、研究、总结,而是在没有获得国内外任何主流权威机构认同的情况下作出的一种预见,是非常困难的。要是未来没有发生,或者不被主流社会与专业力量认可,我就要闹笑话了,而且是国际笑话。
好在我从来不认为我是什么专家、学者、教授,我也从来不担心我什么时候会被耻笑,我也不为了领取学术奖励,也不需要哪个学术单位给我评个什么,我只是希望把我这么多年一直游荡在资本市场的经历、感悟、观察、思考、分析、预见,分享给国际和国内同行,希望与正在参与或者将要参与中国海外并购的所有相关人士进行探讨。希望用我的探索、思考、实践、创新、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帮助大家少走弯路,少些失败,多些成功。也希望手握大权的中国各级官员和专业人士给中国资本、中国企业走出去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当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是希望外国的同行、外国的企业、中介机构、外国的政府官员与监管人士,正确、客观理解中国的对外并购和投资。
我对世界五次并购浪潮的个人解读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并购是工业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高级形态。
从资本主义萌芽到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渐进过程。这个过程从手工业到半自动化、半机械化经历了整整几百年。虽然从产业规模和创造的产业价值来看,远不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也不可能发生大规模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并购,但我认为,这个时期是工业革命的精华所在。浪漫的创意、精湛的工艺、精密的技术、商业的诚信,都是在这个阶段建立起来的,是工业与文明、工业与艺术、工业与智慧、工业与哲学结合的最高境界。今天的意大利设计、技术,法国的工业创意,瑞士的精密制造,德国的严谨态度,英国高贵的工业贵族品质都保留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留下来的很多工业文明的精华。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由金融主导的大规模并购时代的来临,带来了科技的发展,带来了大工业的高速与高效,带来了大国的崛起。美国就是通过第一、第二、第三次国内并购浪潮和第四、第五次全球性的并购浪潮称雄世界的。一百多年,五次并购浪潮,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的绝佳配置,成就了美国产业和美国资本,也成就了美国经济。当然,这种凶悍的、裂变式的强势交易,有管理科学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推进、资本市场的自由化功能,但这种没有节制的、缺乏理性的、缺乏道德文明基础的发展方式却是对以人为中心的商业文明、人文主义、美好社会的摧残。资源的掠夺、环境的破坏、贫富的分化、人性的扭曲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最大的毒瘤。
二、并购是产业内部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合并、重组、整合,但是,几乎所有的并购都是金融行为。如果把并购理解为企业和企业之间的事情,那就大错特错了。
每一次并购浪潮的到来,都有一定的金融原因与金融背景。第一次并购浪潮赶上美国股票市场牛市来临,资本市场的高市盈率对产业利润带来巨大需求,推动了企业的并购,使金融资本获得更高的回报。第二次并购浪潮是因为资本市场需求压力增大,竞争激励的产业领域产能过剩、同质化严重,金融资本通过并购制造更大的企业,以获取更大的垄断利润,最终因为金融资本的过度贪婪,制造了经济泡沫从而产生有史以来最大的经济危机。所以,美国一百多年制造的五次并购浪潮,不仅打造了强大的美国产业,几乎全世界每一个产业领域的企业甚至领袖级企业都有美国企业的身影,同时,百年并购,创造了庞大的美国投资银行群体。J.P.摩根、高盛、黑石、凯雷、KKR等投资银行和私募股权基金不仅成为美国资本市场的领袖,同时也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标杆。
三、并购一方面表现为强者并购弱者,另一方面也可以表现为强强合并,但是一定不是弱者和弱者之间的对话,更不能是弱者并购强者。强与弱是财务实力的表现,但是财务实力并不完全代表企业的强弱。
关于企业价值的判断永远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永远没有公平的定义,企业并购定价标准或者约定俗成也永远是一个没有标准的标准。就如婚姻,人们永远无法判断婚姻的价值,也没有哪一桩婚姻是最适合、最美妙的婚姻。关于并购的价值观,在工业革命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达,早期的并购更多的是单边的价值掠夺、资源占有,后期的并购交易更注重交易的多角关系与多方面的利益共享,这取决于资本价值观的进步。资本的私人占有阶段与资本的公众占有阶段的价值取向是不一致的,共赢、协同、创造整合价值是新时代的新的并购价值观。
四、并购是经济在任何时代和任何景气度下都可以进行的交易行为,不同的景气度有不同的交易标的、交易对象和交易手法。
自第四次并购浪潮之后,除非发生像1997年或2007年那样的金融危机,并购已成为产业和金融市场的常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第三次工业革命步伐的加快,全球性的并购将更加频繁。
五、大型的并购诞生于工业革命之后,而整个五次并购浪潮都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因为只有当构成工业革命载体的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才会出现规模比较大的并购;只有当规模化的企业形成较大的产业集群的时候,才会出现大规模的并购。工业革命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与并购的速度和发展水平是成正比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不管出现什么样的商业行为和盈利行为,并购都将一如既往地存在。互联网金融可以给金融业带来很多变化,但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不会给并购带来什么麻烦,反而会使信息更加透明,更加有利于并购各方的沟通,大大降低了并购的沟通成本和交易成本,所以信息时代可以大大加快并购交易速度,提高并购成功率。
六、中国虽然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由于进入工业革命周期很短,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三十年是计划经济体制,所以和市场化的并购没有关系。后三十多年时间利用市场经济制度开始工业化历程,但还没有进入成熟的并购时代,虽然每年有巨大的交易单数和交易金额,但是中国的并购交易水平连第一次并购浪潮的水平都没达到。同时,中国资本市场虽然已经建立了25年,但是中国的金融资源还是以间接金融为主导,资本市场地位并不高,并没有在整个市场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如果中国加大国有资本股权改革和市场化改革力度,改革金融结构,让资本市场成为配置整个市场资源的主导力量,发展直接融资,建立灵活的、独立的、市场化的、透明公正的资本市场,相信以“中国为圆心、全球为半径”的市场态势一定会到来。
日本的崛起:同在东亚,为什么崛起的是徒弟不是师傅?
在整个亚洲,唯一跟随西方世界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日本。讨论中国发展和中国走向海外,日本是一个绕不开的国家,因为我们有太多的疑问。为什么同在亚洲,跟上工业革命步伐的不是其他亚洲国家而是日本?中国在古代一直是日本文明的师傅,向日本传输了大量的知识、科技、文化,而这个徒弟跟上工业革命步伐之后,第一次和师傅打仗,就把师傅打得落花流水,原因是什么?一个完全没有资源的群岛国家,为什么可以在工业革命后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经历了近二十年的停滞,为什么依然井然有序,这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什么关系?日本工业革命进程里是否也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和西方五次并购浪潮有什么关系?
自2007年以来到2013年,我去过日本多次,非常希望能在中日之间找到一个互惠互利的合作方式。几年下来,我空手而归。虽然我暂时放弃了中日之间的并购推进,但我并不认为中日之间没有合作的可能。只是相对于日本,与西方尤其是欧洲交易起来相对容易一些,但我相信,中日之间的重组并购会有爆发的一天。
想要通过并购整合来推动中日经济的合作,必须对日本经济与工业革命接轨的历史和过程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打开国门发现中国与西方有着巨大差距的时候,爆发过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虽然这场讨论在80年代末以一场流血事件而结束,至今未有定论,但对后来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不然,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中国又一次大规模的改革开放不可能进行得那么顺利。80年代中期,我正好完成汉语言文学大专学历,也加入到这场思想解放的讨论、学习、思考之中。我花了很多的时间来学习中日文化交流史,通过跨文化研究,来比较中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异同,寻求日本进入工业革命的基础条件与时机、方法,比较中日经济之间差距的根源。虽然那个时候对于宏观经济、微观经济以及金融的知识非常有限,但还是对于我认识和理解日本经济、日本的发展和中日合作的交流带来了不少帮助。
在东京的江户博物馆,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日本工业化的过程。幕府时代的德川家康立足江户(今东京)看起来有些偶然,但却是日本从京都这个封建社会进入天皇集权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京都是日本受中华文明长期影响的封建社会的代表,东京则是明治维新之后资本主义社会的代表。
日本和中国一样,在同一时代受到经历了工业革命而发展起来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封建时代的大刀长矛同样没能敌得过工业文明武装起来的船坚炮利,同样也签署过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同样有过沦为西方殖民地的危险。面对内外交困,天皇主导的战争打败了幕府,结束了幕府的封建统治,建立了天皇的专制政权,从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真正做到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教育、文化、军事,废除了不平等条约,建立了强大的日本。但是,作为一个有独特文化的国家,日本当时并没有全盘西化,也没有接受西方的民主制度,而是用君主立宪的方式完成了资本主义革命。
“明治维新”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清末时期,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这些主张改革变法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从西方引进大量资产阶级思潮,同样也从甲午战争中吸取教训,只可惜著名的“戊戌变法”没有演变成为一场中国的“明治维新”,改革派反而被封建王朝所镇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国封建社会统治力量的强大,另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力量尚未形成,康梁所代表的阶级力量不够强大;唯一有可能领导中国走向资产阶级革命的力量就是慈禧太后,但她显然只能是封建社会的卫道士,她的历史局限阻碍了她成为一个伟大历史人物的机会。中国再次错失走向强大的时机。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用很短的时间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全亚洲最强大的国家。但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很多发展方式并没有在日本出现。也就是说,日本的工业革命和西方的工业革命的“商业模式”是不一样的。“明治维新”是典型的天皇主导的中央集权制,既有市场化,也有政权推动,在全球殖民化时代,日本将工业革命的技术重心和资金力量大量用在了军事投入上。因而,那时的日本并未用企业并购来推动产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建立也是20世纪的事情。所以,在日本国内很少有企业发生并购行为,直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成为外向型经济后才开始对外投资和并购。
看起来,并购并不是每个国家进入工业化时代的必然产物,关键在于一个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采用什么样的经济模式。苏联从资本主义手上夺取政权,通过工业化发展成为曾经的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也没有采取大量的并购行为,主要还是因为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同样不存在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并购行为,也是因为没有采用市场经济制度。中国的市场化并购,同样是开始于市场经济的年代。
记得2011年在日本横滨,我去拜访日本一家上市公司——“港电子”,这家公司主要生产制造电子触摸屏,有很好的技术,在中国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但它长期给大企业配套,从来不越过主机厂商进入巨大的中国市场,不发展、不扩张,始终甘当小企业。我在他们的会议室,向几乎都已白发苍苍的董事会成员,提出我的诉求:我们愿意购买一部分股票,不谋求控股,只是希望把港电子的触摸屏技术带到中国,与中国上市公司建立合资公司,把港电子产品通过合资公司卖到中国。当时,该公司的股票价格只有几十日元,非常低,而在1999年科技泡沫时,他们的股票价格曾经达到5000日元。我的建议对他们其实是非常有利的。我们将采用股票增发的方式注入上市公司,给港电子带来投资,但我们不参与控股和管理。然后,我们再帮助他们的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这样的话,他们的股票一定会涨上去。面对突如其来的建议,坐在我对面的整个董事会成员面面相觑,我观察到一位董事在iPad上搜索出我的名字,他们相互耳语一阵(我也听不懂他们到底交流了些什么),最后由他们的总裁(社长)出面答复我:我们的资金充足,虽然我们很希望进入中国市场,但是这种方式(投资入股)我们从来没有考虑过,不过我们可以慢慢交流,从市场合作开始。
当时中国的触摸屏上市公司莱宝高科由于给台湾鸿海集团加工苹果触摸屏股价大涨,如果将港电子大尺度触摸屏拿到中国与莱宝高科合资,日本企业控制着专利,通过中国优秀公司进入中国市场,将会是产品、市场、资本多赢的结果。但是,看得出日本企业家有一种莫名的忧虑,他们宁愿放弃可能的合作机会,也不愿低下他们高傲的头颅。近日,鸿海集团整体收购夏普就是日本保守、固执、僵化带来的惨重恶果。夏普被并购了,东芝、松下还会远吗?
通过我后来对欧洲和美国的了解,同样的建议,如果放在欧洲和美国,他们的企业一定会乐开了花,而在日本就完全行不通。日本一开始建立的这种经济制度沿袭至今,封建思想和文化至今影响着日本经济。
在日本有一家上市公司叫“香堂株式会社”,已经有近五百年的历史,是世界上最老的公司之一。熏香这种农耕时代的产品发明于几千年前,工业革命后,传统熏香就逐渐被化学香水取代,但是日本在接受西方文明的同时,同样保留了封建社会的生活方式与文明,使这么一个传统产业得以传承至今。其实,传统熏香的香道至少在一千多年前就由中国传到了日本,但中国既没有把传统的香熏保留下来,也没有在后来的工业革命里把中国的香薰技术转化为现代工业系统下的香水生产技术。
我在日本的并购并不是我的心血来潮,而是受一个我非常欣赏的日本人的启发。他叫谷川令治,当年他的中国区负责人万文莉小姐介绍我们认识。谷川是日本一个优秀的金融家,他非常热爱中国,也非常愿意致力于推动中日之间经济的往来与合作。他曾经是日本长期信贷银行的部门经理,这间银行在后来1997年的金融风暴中破产。日本人习惯于终身雇用,当谷川在广播里听说自己所在的银行宣布破产时,他全身发抖。后来,他创办了自己的金融机构并成功上市。
谷川告诉我,这个时期是中国企业到日本并购的最好时期,因为日本经济非常不景气,上市公司有三分之二的股票价格低于净资产。通过一系列分析,我确实发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商业机会,可以由中国资本在海外开户,投资上市公司股票,同时,带领该公司到中国发展市场,用技术优势与中国上市公司合作。这样的思路可以产生多重效果,日本上市公司获得发展资金,产品、技术随之进入中国,日本股票会因为中国概念上涨,投资半年之内就可以出售;中国上市公司因为获得日本技术,取得竞争优势,股票同样会上涨。这对两国产业、资本都有非常大的好处。但是,谷川的这些建议和思路却得不到日本主流市场的认可,反而认为他是投机分子。
我曾经因此和日本一位主流投资银行家发生过一次比较激烈的争论。我和两个日本朋友香川和小野经过多次交流,达成了通过设立中日平行基金来投资、并购中日企业的共识。一天晚上,他们在东京一家面馆里,邀请了这位主流投资银行家和我一起探讨合作。这位投资银行家曾经是摩根斯坦利在日本的高管,20世纪80年代曾经代表日本在全球进行并购。他的主要观点是:当年日本已经是经济强国,开展的全球并购都以失败而告终,今天的中国只是经济大国还不是经济强国,大规模的海外并购不可能成功。而我的观点是:虽然中国经济大而不强,但是中国有巨大的市场,不仅要把别人的据为己有,还可以利用中国市场消化并购的东西,同时,中国还有巨大的市场纵深,东南西北还有很大的差异,产业在不同区域的更替可以维持较长的产业发展周期。最后他认同了我的观点,表示愿意参与到我们之间的合作之中。
中国经济也有类似的情况,在1978年以前,中国的计划经济是不可能产生企业并购的,即使改革开放以后,在资本市场诞生之前也没有企业并购的发生,原因是中国的公司法直到1993年才实施,有了公司法才有了股东、股份,才有了有限责任制,才建立起企业并购的基础。之前在国有企业之间进行的“关停并转”中的“并”完全不是并购意义中的“并”。
不难看出,虽然同在东亚,日本的崛起与进入工业社会是有一定偶然性的,但是作为一个非常好胜的民族,同样在遭受屈辱以后,可以迅速统一国家意志,制定工业化的国家战略,迅速崛起也符合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逻辑。
多灾多难的中国在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的时候,由于蒙元文明的入侵,错失了进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会。晚清时期出现的洋务运动是中国工业化最好的时机,清朝政府中的一些积极的大臣,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也在清朝皇室恭亲王奕的支持下,建立了一系列近代工业,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下,开始了工业化而非资产阶级革命的进程,最终因为中日甲午战争导致耗费巨额财富打造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也使洋务运动归于失败,再次错失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会。满清结束,国民政府一边应付军阀割据、应付内战,一边开始学习西方先进工业文明,发展民族工业,开展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但由于国内战乱不停,这个时期的民族工业依然是以发展军事工业和纺织、面粉等一般消费加工业为主。
新中国建立,中国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了完全不一样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企图通过计划经济建设一个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而不是通过资本主义进行资本主义工业化。计划经济从1949年到1978年搞了整整30年,计划经济用党政不分、政企不分的方式,举全国之力,建立了中国的国民工业体系。把国民政府时期留下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全部进行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造。但是几十年下来国家和人民却越来越贫穷。计划经济建立起来的工业体系完全没有市场功能,结构也严重失调。文化、文明上丢掉了几千年的传统,经济上也不能代表当今世界国家与经济发展方向。中国,再次陷入国家与民族发展的迷茫之中。
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才让中国明白,工业化是绕不过去的,中国必须重新开始走工业化道路。中国把发达国家都比较一番下来,选择了美国作为中国的学习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