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一批古书,其中就包括我们的“万经之王”——《道德经》,分甲乙两个版本。结果经整理复原之后发现,该版本与当下流行的传世版本《道德经》,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大多只在只字片语之间,但意义却有千差万别之远。
比如传世版的“非常道”,帛书版为“非恒道”。此前常有注本把“非常道”理解为“非同一般的道”、“不同寻常的道”,而帛书版一出,这种解读便站不住脚了。“常”实为“恒常”之“常”,而非“寻常”之“常”。
再比如传世版的“执古之道”,帛书版为“执今之道”。很多学者认为《道德经》是复古之说,并且比儒家复周朝之礼更彻底,直接要复古到原始社会。这种荒谬言论的根源,在于此句。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对道家的评价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拘泥于“执古之道”,又该如何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更遑论无所不宜了。
同样的脚,踩出来的脚印却没有一个是相同的,因为踩到的地方不一样。拿踩在泥地里的脚印去驾驭沙地,这不是自取其辱么?所以才要“执今之道”来“御今之有”。时过境迁,则法术也要随之而变,用一成不变的古法治国,非道家之道。
又比如传世版的“大器晚成”,帛书版为“大器免成”。此前我们常用“大器晚成”来励志进取,而帛书版一出,才知完全错会了老子之意。通过切磋、琢磨而成器,越精细越晚成,可所成终也只是人为之器,人力有时穷。天成之器方为大器,而此等大器都不是人力能造就的。所以如何才能接受“天”的成就,如何才能承接“道”之伟力的塑造,道家总结出两个字:“自然”。
又比如传世版的“道隐无名”,帛书版为“道褒无名”。“道隐无名”,表示隐藏起来连名字都没有,与“道褒无名”刚好完全相反。“道褒无名”,对道最大的褒扬便是无名无誉,因为任何名誉都不足以加之。隐于无名为极隐,而褒于无名则为极显。
任何事物,称颂它的人多,便意味着得到它的人少,如果人人都能得到,也就不会觉得有多可贵,也就不会去称颂了。空气,水,阳光,人人都能从中得到好处,所以也没什么人去赞扬它们。但这种不赞扬本身就是最大的赞扬,因为天地万物无不沐浴其福泽之中。这才是最大的显化,又怎么能说是“道隐”呢!
尚有更多差异,这些差异对我们学习与践行《道德经》影响不可谓不大,故撰写本书,一一进行对比解读。从对比结果来看,帛书版本《道德经》明显体系更加圆融,脉络更加清晰,更具有现实意义,也更能适用于当下。
因为少年时的一些特殊机缘,我是先知有“道”,后知有《道德经》。心中先存了对“道”的直观认知,去契合《道德经》经文,而不是在经文中追寻“道”,所以受文字的束缚较少。在各版本之中,与我对“道”的认知契合度最高的,便是帛书版《道德经》。在我看来,帛书版《道德经》所陈述的内容,明显要比其他版本更接近“道”的真相。老子原文或未可知,但就论“道”而言,当以帛书版《道德经》为真。
读经首先要正本,我们要读的是更贴近原本的老子著《道德经》,而不是经过篡改涂抹的某人撰《道德经》。经过我十多年的研究,以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为底本,参照王弼注本、河上公注本等传世版本,参考当代注家如高明教授、陈鼓应教授的注译,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断句、修正,整理出理论体系圆融通达的帛书版本,并作详细解读。
帛书版《道德经》之所以目前不得彰显,主要是因为知道的人太少,注本太少,解读深度也多有不足。正值国学复兴之际,希望本书可以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道文化贡献绵薄之力。
本书得到嘉兴三立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唐诗武先生,宣雅芳女士与张三永师兄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致谢意。写作过程中,有幸结识了一大批同道好友,如俞广勇师兄、李国风师兄、进宝、庖丁、何许人等,就不一一点名致敬了。有缘大道同行,今生何其幸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