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 印刷品评价的内容
印刷品的表面区域可分为信息表面和非信息表面。
信息表面的内容如下。
● 线条图像(包括文字);
● 单色半色调图像;
● 彩色半色调图像。
它们的作用就是传递印刷品所要表达的信息。
非信息表面的内容如下。
● 未被印刷的空白纸面(或其他未被印刷的承印物表面);
● 均匀的实地印刷表面;
● 均匀的半色调表面。
它们通常作为背景,借以突出、衬托信息表面。
信息表面内容的品质由以下因素决定。
● 线条图像的表面质量参数有图像的形状质量、线条的特效处理、边缘反差及线条密度等;
● 单色半色调图像的表面质量参数有印刷图像各部分的阶调值、网点质量(如清晰度、网点缺损等)等;
● 彩色半色调图像的表面质量参数有印刷图像各部分的阶调值和色彩、多色网点的叠印质量、影像的清晰度等。
对于非信息表面内容的评价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与原稿尽可能一致;二是要求其表面有较好的均匀度。衡量指标包括:印刷品表面的漫反射与镜面反射的特性、承印物的透明度、承印物表面纹理与质感特性、印刷的实地与网点质量特性。
概括来说,对印刷品质量评定的内容主要包括印刷品复制的阶调层次、色调和色彩的复制、复制层次清晰度及印刷品复制的表观质量。
对于印刷品来说,首先进入人眼的是其阶调与层次的分布,因此阶调与层次的分布在表现图像形象和明暗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对其评价可以使用阶调层次复制曲线来实现。具体来说,就是考虑原稿的反射密度在印刷品上的再现情况。从理论上说,将原稿的密度特性曲线与印刷品的密度特性曲线进行比较时,若完全再现原稿的阶调(印刷品上各部分的密度与相应原稿各部分的密度相同),则阶调层次复制曲线为过原点,呈45°的直线。而在实际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印刷品的密度通常比原稿的密度要低。如果在复制过程中为了保持阶调的相对再现,就需要在保持整体的密度范围内,按照平均密度进行梯级比例压缩,使得印刷品的密度特性曲线通过提升高光和中间调的反差来接近原稿上图像的视觉效果。
对于色彩和色调的复制,由于分色制版印刷的材料、器材及印刷复制方式的缺陷,自然景物或原稿的许多色彩不能完全在印刷品上忠实再现。因此在做色彩的分解和印刷再现时就必须进行校色调整和适当的再分配,在进行色彩和色调复制评价时也涉及人为的主观因素,这使得在对印刷品色彩再现进行评价时要考虑以原稿的色彩为基础,对于忠实于原稿的部分就可以按客观技术标准来衡量,而不能忠实于原稿的部分就需要结合主观因素来进行评价。
通常来说,彩色印刷图像比单色印刷图像要复杂,但在评价印刷品的颜色时,只能用印刷品灯光反射密度或色差来作为评价的大致标准。但考虑到人眼视觉对颜色的适应性,印刷品的色彩再现的评价方法就不能仅限于考虑再现效果和原稿的颜色一致,还需要考虑包含观察条件和视觉观察方法的评价方法。
在具体评价色彩再现时,可以从色相、饱和度(彩度)、明度这三个方面考虑。其中,明度以密度的方式来表达,可以按照阶调再现性的方式进行评价。
评价复制层次的清晰度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 图像层次边界的实度。这就要求将原稿层次边界的实度(锐度)作为基础,在整个复制过程中,图像层次边界的过渡宽度是逐步加宽的,并且层次边界的实度是不能复原的。
● 图像两相邻层次明暗对比变化的清晰度,即细微反差。它主要由原稿层次级差决定,也受到阶调层次复制压缩与层次调整分配的影响。
● 原稿或印刷画面层次的分辨率,即图像细微层次的细微程度。它可以表现客观景物组成物质的本质面貌,即质感。在经过制版印刷后,原稿层次的细微程度不能复原。
在衡量印刷画面细微层次的解像力时,要求达到能明显分辨出层次的2′视角,若小于1′视角,视觉上就无法分辨了。若要测量印刷品对原稿层次解像力的损失程度,则可用不同宽度的细微线条同原稿一起进行印刷复制,再测量印刷线条的锐度与解像力,就可得知图像在图纸过程中的损失和还原程度。在评价细微层次反差时,要求在标准的亮度条件下。由于人眼对亮调层次能够精确分辨到0.01的密度,对于暗调层次,即使达到0.05也不易察觉。因此可以通过该视觉上的生理物理量结合层次复制所强调的效果,并以原稿层次反差为比较基础,建立凭借细微层次反差强调效果的客观技术衡量标准。
印刷品的清晰度主要和网点的再现性相关联,网点轮廓、网点扩大等都可能会影响印刷品的清晰度。
印刷品复制的阶调层次、色调和色彩的复制、复制层次清晰度都属于绝对质量特性,而印刷品复制的表观质量则是平均质量特性,它主要解决批量印刷品质量前后均一的问题。
在具体印刷时,随着印刷数量的增加,印刷时间的延长,这段时间所产生的各种变化因素都有可能反映到印刷品上。而印刷品各印张之间的质量波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说明。
● 视觉上的分辨能力。例如,在标准观察距离上,当加网线数为150lpi时,套准变化的最大允许值为0.05mm。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在视觉上就能够感受到图像的变化。
● 生产设备的固有特性所产生的一些无法控制的图像变化。例如,现有印刷机的输墨装置不能保证印张密度的前后一致,在同一批印刷品上,其密度变化可达0.15。
● 允许的偏差极限,这与产品类型和客户的需求有关。例如,报纸可允许有较大的色彩变化,而化妆品或食品包装就不允许有较大的色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