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3 供应业务管理
装备保障物流系统供应的高效、顺畅是装备保障物流活动能否顺利实施的决定性因素。由于传统的基于计划的供应存在供货周期过长、对需求的反应速度慢、保障手段单一等弊端,器材供应必须在供应频率、响应速度和保障手段上进行改进,才能实现按需供应。通过筹供中心统一计划、协调和组织全军装备器材的供应和调剂任务,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1)调整维修周转器材供应频率
供应频率直接影响库存量和供应质量。供应周期长导致库存周转慢以及器材可得性降低。长期以来,军队向战区、战区向部队通常每年只定时批量供应器材1~2次,临时零星供应较少,导致部队紧缺器材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满足。为确保全年装备维修任务的顺利完成,部队往往要人为加大器材申请和储备量,各级部队在年初通常储备不低于1.5年的器材量,用于全年的装备维修保障,这也是形成“规模型”保障的主要原因之一。
要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增加器材供应频次。依据实际需要,结合总成本节约的原则,适当增加每年批量供应的次数。可视单位的距离和器材品种等情况增加供应次数;同时各级还要视情况加大临时供应的力度,这样既可以及时满足部队维修需求,又可以缩短器材周转周期,减少部队器材库存量,提高器材需求的满足率。
2)建立周转器材快速响应机制
周转器材快速响应机制能大大提高器材供应速度和器材供应质量。在以往的器材保障实践中,周转器材申请与供应时机一直是困扰器材保障人员的一个难题。由于信息技术不够发达,上级不能快速、准确、实时地掌握部队在何时、何地需要何种器材;同时,部队也不了解上级资源配置情况和保障能力,只能机械地将需求信息定期集中、逐级上报,造成器材需求信息传输缓慢,反应周期漫长,器材供应时效性弱、准确性差。因此,应当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依托完善的装备器材信息管理系统,规范对需求的响应时限和保障方法,确保物流和信息流的有效对接,实时掌握和预测部队的器材需求,按需供应。
3)建立合同商保障机制
在部队训练和作战过程中,保障任务极其繁重,由于部队编制规模不断缩减,再加上装备保障任务日趋复杂艰巨,单独依靠军队进行保障已经非常困难。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军民融合战略的实施,利用民间力量完成军队保障工作的可行性越来越高,也越来越受到各国军队的重视。
一是借助合同商的保障力量,解决建制保障力量不足问题。由于现代化战争条件下的装备保障情况复杂,任务繁重,加之保障力量编制有限,如果完全由建制保障力量承担保障任务,势必影响战斗兵力的部署数量。通过借助合同商的保障力量,将有利于解决保障任务重和保障力量不足的问题。目前,军队新装备的器材存在一定的特殊性,由于新装备中、小修数量相对较少,器材消耗规律在短时间内不易准确把握,对确定新装备器材订购的品种、数量带来很大难度,装备正常使用过程中所需的器材通常由装备制造工厂负责,广泛开展合同商保障可以有效解决新装备器材保障问题。
二是利用合同商的先进技术,解决高新技术装备保障力量不足问题。现代战争对高技术武器装备的依赖性高,这些装备技术复杂,保障要求高,部分保障任务超出了现役部队和预备役保障力量的能力范围。新装备维修器材保障力量不足是制约新装备尽快形成保障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方面,由于合同商往往也是武器装备的制造商,具备这些武器装备维修和技术保障的先天优势,可以很好地解决部队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合同商的技术支持,也可以培养部队的技术保障人才,提高部队的技术保障能力,使得部队快速形成对高新技术装备的保障能力。
三是充分利用合同商的售后服务,降低军队的保障经费。一方面,在武器装备采办过程中,为了降低装备采办的全寿命周期费用,军方越来越倾向于签署全寿命的装备采办合同,让合同商承担装备服役后的保障工作,甚至战时的装备保障任务;另一方面,由合同商提供装备保障服务,也可以充分利用民间企业的竞争机制,扩大装备保障的来源,以最合理的价格获得最适当的保障服务。
要充分利用合同商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加强新装备待修品的修复,特别是对于新装备高新技术部件和精密总成部件,采购新品价格昂贵,实行待修品送厂修复的办法,可以有效缓解器材保障经费压力,提高器材保障效益。同时要修订完善合同商保障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合同商保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