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交付通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3.1 软件工程

3.1.1 软件危机

“软件工程”这个词是不是听着既有点熟悉又有点陌生?这几年确实提得少了,但它在当年诞生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诞生在1970年左右的“软件危机”之时,软件工程对解决软件危机很有帮助。

为什么会有“软件危机”呢?当时的情况是,落后的软件生产方式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计算机软件需求,从而导致在软件开发与维护过程中出现一系列严重问题。

最初的程序设计往往只是一两个程序开发人员,写一个由几百行、几千行代码构成的“小玩意儿”,运行在单台机器上,供少数从事“高精尖”工作的人自给自足地用一用。这种事情,让那些天才兀自去探索就好了。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软件的规模越来越大,软件越来越复杂,需要有更好的系统架构;软件开发人员变多了,他们之间需要更好地协调;软件要支撑的用户数量越来越多,需要有更好的性能和可靠性;软件要持续使用和维护的时间越来越长,需要有更好的可维护性,等等。以前的小作坊式的工作方法,当遇到这些情况时就不灵了:开发进度变得难以预测,开发成本难以控制,质量无法保证……这就是“软件危机”。

3.1.2 工程化

那么软件工程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软件工程的核心思想是,把其他行业和领域里的工程化经验借鉴过来,以系统性的、规范化的、可定量的工程化方法来开发和维护软件。这包括相应的流程、工具、方法论等。

下面看一个对软件工程的典型的定义。在IEEE的软件工程术语汇编中是这么定义软件工程的:定义一,将系统化的、严格约束的、可量化的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即将工程化应用于软件;定义二,对“定义一”中所述方法的研究。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软件工程的七条基本原理。

第一,用分阶段的生命周期计划严格管理。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建大桥、盖高楼需要有详细的设计规划和详细的时间计划,软件的开发和维护也一样。应该把软件生命周期分成若干阶段,并相应地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何时完成哪种类型的工作。然后严格按照计划对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进行管理。这样的计划包括项目概要计划、里程碑计划、项目控制计划、产品控制计划、验证计划、运行维护计划等。

第二,坚持进行阶段评审。对软件的质量保证工作不能等到写完代码后再进行。因为根据统计,大部分错误是在编写代码之前造成的,包括需求分析方面的错误、系统设计方面的错误等。这些错误,发现并改正得越晚,所需付出的代价就越大。所以应该在每个阶段都进行严格的评审,以便尽早发现问题,尽量不让问题遗留到下一个阶段。

第三,对产品需求变更实行严格的控制。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不应随意改变需求,因为改变需求往往意味着改变计划、重新做系统分析和设计、重新编写代码等,代价往往比较大。当然也不能一刀切地禁止改变需求: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改变需求是难免的,由于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变化,相应地改变产品需求是一种客观需要。所以,对需求变更需要进行严格的评审,从多个角度综合考虑,确实需要变更时再变更。并且当需求变更时,要保证其他各个阶段的文档和代码都随之相应地改变。

第四,采用现代程序设计技术。从结构化软件开发技术到后来的面向对象技术等,从第一代语言到第四代语言,人们在不断探索。采用先进的技术,既可以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又可以降低软件维护成本。

第五,对中间成果应能清楚地审查。必须找到一种方法,在软件开发项目的最终成果,也就是软件,最终运行起来之前,就能够探测到项目的进度和质量,以便更好地管理和降低风险。为此,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要产生可见的中间产物,比如需求文档、设计文档等。

第六,开发人员应该少而精。开发人员的素质和数量是影响软件质量与开发效率的重要因素,开发人员应该少而精。高素质开发人员的效率比低素质开发人员的效率要高几倍到几十倍,在开发工作中犯的错误也要少得多。此外,随着人数的增加,沟通和协作的成本会显著增加。通过这个简单的模型就能看出来:当开发小组为N人时,可能的通信信道为N(N-1)/2个。

第七,承认不断改进软件实践的必要性。我们不仅要积极采纳新的软件开发技术,还要注意不断总结经验,收集进度、问题等数据,进行统计和报告。这些数据既可以用来评估新的软件技术的效果,也可以用来指明必须着重注意的问题,以及应该优先进行研究的工具和技术。

以上七条基本原理,主要就是在说,我们要采用工程化的方法来开发软件。

今天我们听到的很多耳熟能详的词汇,都是从那个时代流传下来的。比如:结构化编程、面向对象、需求分析、软件规格说明书、软件质量保证、软件配置管理、可维护性、可追踪性等。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是前人的非常有价值的积累与沉淀,在很大程度上仍在指导着我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