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组织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迈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留下了千古名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做企业很像爬山,攀登的高度不同,看到的风景也迥异。深入分析华为的成长历程,我们总结出企业“登高望远”的五个台阶。这五个台阶,就是华为组织力成长的五个阶段。

从创业开始,华为就是一家结果导向型公司,任正非说:“军人的责任是胜利,牺牲只是一种精神。所以不是说你吃了苦就能当将军,一定要做出贡献。不能产粮食的人是多余的人,要减掉。”于是,定目标、分目标、拿结果,就成了创业公司管理层的首要任务。

这种成王败寇的做法,可以得逞一时,但很难持续。想要好结果肯定没错,但只盯着结果,往往得不到好的结果。1998年,IBM发现华为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做事没有章法:没有时间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但有时间反复地做同一件事情。自此以后,华为把企业发展的目标确定为流程化的组织建设,开始逐步解决“工作计划性差、作业不规范、反复做无用功”的粗放顽疾。

于是,华为开始爬上第二个台阶,关注做事的过程。最典型做法就是所谓流程管理——把目标实现的过程进行有效的分解。例如,把销售分为关键五步,把产品开发分成四段,力求把每个节点都做好。这样一来,就建立起过程和结果的对应关系,企业经营的效果得到了改善。但这仍然不够。

因为你眼里有事但目中无人。很多企业领导人说营销重要,产品重要,运营也重要,但仔细琢磨一下,这些关键环节做不好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如果你选错了做事的人,再好的事也没办法做成,这叫事与愿违。而你选对了人把事做成,这叫事在人为,再重要的事情,终究也是靠人干出来的。这就是《华为基本法》里的那句经典:“人力资本不断增值的目标优先于财务资本增值的目标。

这个时候,你就来到了半山腰,爬上了第三个台阶,开始关注人才管理。进入这个阶段的典型特征就是老板在选人上狠下功夫,亲自抓面试和试用过程,干得好就重奖,不行就换人。同时,不断加大培训投入,各类学习活动如火如荼。接下来,还会在人才管理机制的构建上高投入,致力于打造良将如潮、良才如云的规则制度体系。

观察下来,能爬上第三个台阶的企业,已经是少数了,大部分企业都栽倒在“人”的问题上面。要么独木强撑无人可用,要么队伍老化青黄不接,要么动力缺失内卷严重。1998年,华为的人才识别准确率还非常低。经过两年的重点投入,把人才甄选准确率从30%提高到了50%,今天已经达到了80%的水平。

但是,要想成就百年基业,仅仅拥有良好的人才管理机制还不够。因为企业是一个人与人协作的社会系统,即便你选出来的人才足够优秀,但凑到一起却未必能产生强大的合力。很多老板就经常抱怨说,你们这些管理学者老谈什么规模效益,但我看到的却是只有规模而不见效益。中国古代就有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一人为龙,多人成虫。任正非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极其深刻,反复强调说,华为一定要形成“力出一孔、利出一孔”的组织力。

因此,随着企业规模和业务复杂度的增加,是否可以从第三个台阶上升到第四个台阶,也就是由“人才驱动”升级到“组织驱动”,就成了企业做大做强做久的关键。统计下来,能走到这个阶段的企业不到1%,这正是企业从优秀到卓越的分水岭。

接下来的第五个台阶就是让企业文化成为第一生产力。《华为基本法》中曾指出:“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生生不息。一切工业产品都是人类智慧创造的。华为没有可以依存的自然资源,唯有在人的头脑中挖掘出大油田、大森林、大煤矿……”百年企业靠文化,没有在使命追求和核心价值观上的确定性,企业将难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企业终究无法走远。一句话,企业的长期成功是文化的胜利。

你或许会质疑,企业文化不是创业期就需要建设的吗?没错,企业文化如同阳光和空气,需要融入企业发展的每个阶段。但是,第五个阶段的核心特征是文化成为第一驱动力。进入这个阶段之后,所有做事的规则和用人的规则都会被大幅简化,员工只要在核心价值理念上达成认知和行为的共识,其他约束性制度就可以被大幅删减,人的自由度达到空前程度。这种自由的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释放出人的潜能和创造力,让企业进入“无为而治”的高级发展阶段。

观察下来,像中国的华为和美国的奈飞等极少数企业,正走在迈向第五个台阶的路上,但离真正的文化驱动还有差距。

对大部分中国企业而言,最难闯的关是第四个台阶。组织,是人们为实现事业梦想而创造出来的一头怪兽。你要先接受它,再来驾驭它。这对所有企业家和管理层来说,都是一道天大的难题。

如何才能破解这道难题呢?这正是本书的核心目的。通过对华为的系统解读和要点分析,帮助成长中的企业家和管理者更好地构建组织、进化组织并应对各种组织挑战,从而在这个不确定的时代,走上一条基业长青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