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派中医:儿科流派研究与传承发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八闽雄都,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名医佳士,代有师承,术业专攻,著述浩瀚,底蕴深厚,流派纷呈。扬传统医药之学,传岐黄救人之术,百家争艳,百花绽放。如一代名医董奉、苏颂、杨士瀛、郑樵、蔡元定、朱端章、李迅、宋慈、陈修园等。三国时期,董奉与张仲景、华佗并称“建安三神医”,其医精德诚,被后世尊为“杏林始祖”,照耀千秋。何希彭的«圣惠选方»成为“医门传之以立业,病者持之以活命”的著名医书。南宋杨士瀛的«伤寒类书活人总括»和«仁斋直指方论»等名著,剖前贤未言之秘,摘诸家已效之方,扬家世之传而独树一帜,救黎民百姓而医德远扬。朱端章的«卫生家宝产科备要»,被后世称为“产科之荟萃,医家之指南”。清代陈梦雷所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卷帙浩繁,贯穿古今,堪称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百科全书,其中«医部全录»为方书之渊海,证治之津梁。陈修园的«南雅堂医书全集»和«医学三字经»等,著书以释前人之旨,阐述以明中医之门,是为初学之径,业医者之规。

闽派中医人才辈出,家学渊源,底蕴深厚,世医显赫。例如历传十世的连江陈氏儿科,历传七世的壶山林氏内科、善化坊孙氏妇科、桂枝里陈氏儿科、塔移影林氏儿科,历传五世的凤山郑氏内科、永泰俞氏内科、连江陈氏妇科及内科、苍霞洲李氏儿科等。世医辈出,著述传世,济人以术,授人以渔,诊救患者,扬芬杏林。同时,闽医多有“诗书世其家,岐黄游其艺”的深厚文化底蕴,常有援儒入医,杏林文苑,一脉相通,彰显特色。从历代成名医家和传承著书来看,闽派中医以妇儿科见长。

中医儿科初始于南宋朱端章,自北宋钱乙始列为专门。朱端章为福建长乐人,是闽派中医儿科的创始者,著有«卫生家宝小儿方»和«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南宋时期福州名医杨士瀛对儿科殊有建树,著有«仁斋小儿方论»«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仁斋直指方论»«医脉真经»«医学真经»«脉诀»«察脉总括»等,«仁斋小儿方论»是一部专论儿科临床证治的医书,对后世中医儿科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福建中医儿科流派云集,在近代医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一大批社会公认的中医儿科流派都曾名噪一时、独树一帜,特色突出,疗效显著,共同促进了近代中医学术繁荣和临床优势的发挥。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儿科是福建省中医儿科医学中心和全国中医儿科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单位,作为中医儿科龙头单位有责任对福建的中医儿科流派进行梳理和传承,对福建中医儿科流派的抢救性、保护性、传承性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梳理福建中医儿科流派的发展和传承,弘扬福建中医儿科流派的学术思想、特色疗法,是为了充分发挥福建中医儿科流派的学术优势和诊疗特色,促使其发扬光大,并积极参与国家的医疗卫生改革,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百姓。

本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述福建的文化形成及福建文化对闽派中医的影响。福建文化的特点决定了闽派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影响着闽派中医儿科的形成和发展,体现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福建精神。第二部分主要阐述福建中医儿科主要流派的传承、创新、发展的过程及其特色和优势。本书以福建文化与闽派中医为线索,以福建中医儿科流派的传承、创新、发展为主线,以闽派中医儿科学术思想和特色疗法为特点,整理和挖掘闽派中医儿科的学术特色和诊疗优势,拯救濒临消亡的特色儿科流派,促进闽派中医儿科的传承、创新和发展,服务于全国百姓。

闽派中医及儿科学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底蕴深厚,流派纷呈,著述浩瀚,博大精深。本人才疏学浅,虽认真编写,统稿再三,修删不少,仍难免有疏误不周之处,恳请同道、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郑 健

2020年10月

“八闽”是福建省的别称,简称“闽”。秦以前的福建,一般称为“七闽”。《周礼•夏官•职方氏》有“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的记载,是由于福建土著民族在秦以前有“七国”(即有七个部落)。唐初增设漳州,入宋以来,“八闽”常指建宁府、延平府、邵武府、汀州府、福州府、兴化府、漳州府、泉州府这八个曾经存在过的府级行政单元,历经元、明、清几个朝代,“八闽”一称沿用至今,用来比喻福建的府或地区。

另一种说法是晋时中原战乱频繁,衣冠南渡,始入闽者,有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个中原大族,入闽后先在今闽北地区及晋安(福州)定居,后渐向闽中和闽南沿海扩散,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故称“八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