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医名医名方录(第一卷)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医方

(一)自拟方

1.枇清饮

(1)组成:

生枇杷叶15g,生桑白皮30g,生地黄30g,牡丹皮15g,黄芩15g,黄连10g,蒲公英30g,滇重楼15g,皂角刺30g,蜈蚣2条。

(2)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3)主治:

各种类型痤疮,毛囊炎。

(4)方解:

痤疮、毛囊炎的病机与火热有密切关系。方中用性味苦寒的黄芩、黄连为君药,以泻火解毒,清热燥湿,泻肺、心之火;用既能泻降肺热又可清降胃热的生枇杷叶、生桑白皮,和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蒲公英,以及清郁热、消痈肿的滇重楼为臣药,以协助和加强君药的功效;佐以滋阴清热、凉血散瘀的生地黄、牡丹皮,可减缓君药伤阴之弊。辛散温通、性锐力利的皂角刺能攻走血脉、直达经络,蜈蚣性善走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开之,可引药直达病所,共为使药;此二药性温,可缓解君药苦寒峻烈之性,另有反佐之意。

(5)用法用量:

冷水浸药1小时,文火煮沸5分钟,饭后温服150ml,日2次,每剂服2日。

(6)注意事项:

本方主要为“肺胃火热”证而设,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但方中苦寒药较多,脾胃虚寒者慎用。临床应用本方时,患者饮食应清淡,忌食辛辣刺激及腥膻发物。

(7)临床应用:

热毒炽盛者,加栀子、黄柏;湿热重者,加忍冬藤、连翘、土茯苓;囊肿多者,加海藻、生甘草;结节多者,加三棱、莪术或贯众、水蛭;大便干结者,加生何首乌、秦艽或生大黄;月经期用药加炒栀子、益母草;经期腹痛者,加马蹄香、制香附;药后胃痛者,加郁金、丁香;咽痛红肿者,加马勃、青黛。

(8)病案举例:

肺风粉刺(痤疮)。

卢某,男,20岁,2004年10月22日初诊。患者因面部起粉刺、丘疹、脓疱5年来诊。自诉从青春期开始,面部出现粉刺、炎性丘疹,伴有脓疱,时轻时重。刻下症见面部散在粉刺、炎性丘疹,间见脓疱,时有痒痛,口干,自觉口臭,大便干;舌质红,苔薄白,脉滑数。西医诊断:痤疮(寻常型);中医诊断:肺风粉刺(肺胃火热证)。属以实为主之证。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消肿。方以枇清饮加赤芍30g、白芷15g、丹参30g、栀子15g、连翘15g、生大黄10g。3剂,内服,1日2次。并予院内痤疮膏(生栀子、黄芩、黄连、三棱、莪术等)外用,1日2次。

二诊(2004年10月28日):患者经上述治疗后,皮疹变暗,脓疱逐渐干瘪消退,无新发皮疹,仍感口干,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滑数。方继以枇清饮加炒知母15g、石膏30g。5剂,内服,院内痤疮膏外用。

10天后复诊,患者病情好转,无新起皮疹,原皮疹变暗,逐渐消退,口干好转,纳眠可,二便调。继予枇清饮加减以善其后,并嘱患者清淡饮食,忌挤压和抓抠。

按语 痤疮为皮肤科常见病,中医病名肺风粉刺,初起有粟米样脓头、粉刺、丘疹、脓疱。平素嗜食辛辣刺激食物,易损伤脾胃,致运化失常,湿热内生。脾为肺之母,母病及子,肺合皮毛。湿热上蒸于面,出现粉刺、丘疹;湿热上蒸,浊气上泛,则口臭;湿热内蕴,津不上承,则口干;大便干也为湿热下注,煎灼津液,大肠传导失司所致;舌质红,脉滑数,为湿热之象。故用枇清饮清热解毒,凉血消肿。加栀子、连翘、白芷清热解毒,大黄通便,丹参、赤芍凉血。并用痤疮膏外用促进皮损的愈合。

2.荆芩汤

(1)组成:

荆芥15g,黄芩15g,生地黄30g,牡丹皮15g,赤芍30g,紫草30g,刺蒺藜30g,制首乌30g,生黄芪30g,九里光15g,昆明山海棠30g,僵蚕15g。

(2)功效:

清热凉血,祛风止痒。

(3)主治:

血热型皮肤病,如荨麻疹、湿疹、神经性皮炎、日光性皮炎、药疹(药物性皮炎)、色素性紫癜性苔藓样皮炎、银屑病、玫瑰糠疹、瘙痒症、脂溢性皮炎等。

(4)方解:

热为阳邪,易灼津伤血,伤阴化燥;火热内盛,必致津液消耗,而出现皮肤潮红、灼热、红斑;肌肤失养,则干燥、脱屑、肥厚,甚则瘙痒无度。治宜清热凉血,祛风止痒。

方中紫草专入血分,长于凉血活血,解血分热毒,以治血热、热毒所致的红斑、灼热、瘙痒;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滋液,一助紫草清血分之热,二可滋阴,以复热邪所伤之阴,此二药为君。牡丹皮泻血中伏火,赤芍清热凉血,活血行瘀,有凉血不留滞、活血不妄行之特点,合用则增强君药凉血之力,又配苦寒泻火解毒之黄芩,三药为臣药。君、臣相伍,清热凉血,澄本清源,去除病因。“风盛则痒”“痒必兼风”,故止痒必先疏风。方中荆芥,温而不燥,尤其善祛血中之风,透达在表风邪;刺蒺藜祛风止痒,风去痒自止;首乌养血益精,滋阴润燥;黄芪生用,益气实卫固表,托毒润肤;九里光、昆明山海棠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僵蚕祛风止痒,解毒散结。上述七味为佐使药。诸药合用,清热凉血,祛风止痒,标本同治,共为凉血祛风止痒之良方。

(5)用法用量:

冷水浸泡1小时,文火煮沸5分钟,饭后温服150ml,日2次,每剂服2日。

(6)注意事项:

本方主要为“血热风燥”证而设,临床上非“血热风燥”者则非本方所宜。临床应用本方时,患者饮食应清淡,忌食辛辣刺激及腥膻发物。

(7)临床应用:

痒甚者,加苦参、乌梢蛇;血热甚者,加生地榆、生槐角或栀子、黄柏、生大黄;清热,可加大青叶、滇重楼、白花蛇舌草;疏肝行气,加青皮、枳壳、炒柴胡;阴虚有热,加秦艽、银柴胡、白薇;通便泄热,加生大黄、芒硝或生首乌、秦艽;治银屑病,加水牛角、小红参。

(8)病案举例:

白疕(银屑病)。

马某,女,48岁,2003年12月18日初诊。患者因全身泛发红斑、丘疹、鳞屑伴瘙痒3年,加重半月来诊。自诉3年前染发后,头部出现红斑、丘疹、鳞屑伴瘙痒,半年后躯干、四肢皮肤相继出现红斑、丘疹、鳞屑,伴轻微瘙痒。半月前皮疹发作加重,泛发至全身,皮肤干燥皲裂,灼热痒痛。刻下症见头皮、躯干、四肢泛发甲盖大小至钱币大小浸润性红斑,部分融合成大片,上覆多层银白色鳞屑,瘙痒明显,伴灼热疼痛,口干思冷饮,纳少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滑数。西医诊断:银屑病(寻常型);中医诊断:白疕(血热风燥证)。属以实为主之证。治以清热凉血,祛风止痒。方用荆芩汤加土茯苓30g、杏仁15g、乌梅30g、乌梢蛇30g,冰糖1块为引。5剂,内服,1日2次。并予自拟润肤止痒散加减(藿香30g,香薷30g,茵陈30g,透骨草30g,杏仁30g,桃仁30g,昆明山海棠30g,地榆30g),5剂,外洗,1日1次。

二诊(2003年12月28日):患者经上述治疗后,瘙痒灼热疼痛减轻,皮疹变淡变薄,鳞屑减少,无新发皮疹,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滑。守上述内服外用方,各5剂,续用。

10天后复诊,患者病情好转,无新起皮疹,原皮损颜色变暗变薄,部分中央消退,鳞屑减少,时有瘙痒,纳眠可,二便调。继予荆芩汤加减,3剂,善其后。

按语 寻常型银屑病按病程分为进行期、静止期、消退期。本病病因不明,焦虑、劳累可诱发。刘复兴认为,本病活动期多以热毒炽盛或血分蕴热之标实为主,治疗根据皮疹颜色及舌质辨证用药。舌质红绛为热毒炽盛;舌红者为血分蕴热,以荆芩汤加减内服。中青年女性患者尚应根据月经周期特点辅以疏肝解郁、调理冲任之法,以达固本疗疾之效。正所谓“热郁化瘀,凉血活血”“内外合治,脏腑经络同调”而验。另外,云南茜草根(小红参)是刘复兴治疗银屑病的专病用药。

3.龙胆汤

(1)组成:

龙胆10g,黄芩15g,车前子30g,川木通12g,苦参15g,土茯苓30g,九里光15g,昆明山海棠30g,土茯苓30g,乌梢蛇20g。

(2)功效:

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3)主治:

湿热型皮肤病,如急性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疹、天疱疮、带状疱疹、水痘样疹、脓疱疮、糜烂性龟头炎等。

(4)方解:

湿为阴邪,黏腻而滞,故不易速去,常经久不愈,郁久而易化热。另,胃热之人易从热化,妄加温燥,更易于热化,故湿热因之而成。湿热浸淫肌肤,皮损多见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流滋、结痂、瘙痒无度等。治宜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方中龙胆,大苦大寒,既能泻肝胆实火,又能清利下焦湿热,泻火除湿,两擅其功,切中病机,故为君药。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以加强君药清热泻火燥湿之功。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湿热壅滞,故用渗湿泻热之车前子、川木通,清热利湿,导湿热下行,使其从小便而去,即邪有去路,则湿热不留。方中黄芩、车前子、川木通共为臣药,与君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之效。湿热蕴结,则皮肤瘙痒难忍。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杀虫,通利小便,解毒止痒,可治湿热疮毒、疥癣诸证;九里光清热解毒止痒,祛风除湿;昆明山海棠祛风除湿活络,清热解毒;土茯苓性味淡平,渗利导泄,能利湿清热,清血解毒,对湿热蕴结之无名毒气、红赤痛痒等皮肤病有独特疗效;乌梢蛇性善走窜,祛风通络,内走脏腑,外达肌肤,透骨搜风,故内外风邪所致诸证,皆可用之,因其为截风要药,故治顽癣皮痒,用之达祛风止痒之效。上述五味药,共为佐使药。

统观全方,既能清热泻火,渗利湿热,又可解毒止痒,标本兼治,是治疗湿热型皮肤病的有效方。

(5)用法用量:

淘米水泡药(车前子纱布包)1小时,文火煮沸5分钟,饭后温服150ml,1日2次,每剂服2日。

(6)注意事项:

本方主要为“湿热内盛”证而设,临床上非“湿热内盛”者则非本方所宜。方中苦寒药多,故口感差,部分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差。长期服用,部分患者可出现口干等阴伤症状,或纳少便溏之伤脾症状。对脓水淋漓者,加用萹蓄、泽泻则疗效更佳。临床应用时,患者应注意调节情志、戒怒息愤,饮食应清淡,忌食辛辣刺激及腥膻发物。

(7)临床应用:

热毒炽盛者,可加入生石膏、生地榆;湿重者,可加入茵陈、泽泻、滑石,或苍术、厚朴、藿香、佩兰;热结便秘者,加生大黄、秦艽、生首乌;风盛痒剧者,加入蜈蚣或全蝎。

(8)病案举例:

湿疮(泛发性湿疹)。

陈某,男,48岁,2003年7月10日初诊。患者因四肢红斑、丘疹伴痒反复发作6个月,加重半月来诊。自诉平素喜食辛辣食物,时有饮酒,6个月前,躯干、四肢皮肤出现红斑、丘疹,伴瘙痒,自搽“皮炎平软膏”,皮疹可消退,停药后又发,皮疹逐渐增多,外院给西药抗过敏治疗,症状时发时止。半月前,饮食不慎,症状发作加重而来诊。证见:躯干、四肢伸侧泛发红斑、斑块、丘疹、抓痕,伴瘙痒,口干苦,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黄腻,脉弦。西医诊断:泛发性湿疹;中医诊断:湿疮,证属湿热内蕴。治法:清热利湿,祛风止痒。

方药:龙胆汤加减。龙胆10g,川木通12g,车前子15g(另包),炒黄芩15g,苦参15g,土茯苓30g,九里光30g,昆明山海棠30g,白鲜皮30g,地肤子30g,蜈蚣2条。3剂,日服2次,2日1剂。

外洗自拟润肤止痒散加减:香薷30g,藿香30g,茵陈30g,透骨草30g,九里光30g,昆明山海棠30g,海桐皮30g,生地榆30g,紫草30g。3剂,煎汁冷敷局部,日2次,1剂2天。忌腥臭发物,避免搔抓、烫洗。

二诊(2003年7月17日):躯干、四肢红斑、丘疹大部分消退,颜色变淡,瘙痒减轻,口干苦改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内服外洗守方续用,各3剂。

三诊(2003年7月24日):躯干、四肢皮疹消退,偶有瘙痒,局部皮肤稍干燥,口微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内服方去白鲜皮、地肤子,加刺蒺藜30g、生黄芪30g。3剂。停用外洗药,局部外搽院内制剂黄金万红膏,日2次。

1个月后随访,诸症已消。

按语 湿疹属中医“湿疮”“湿毒疮”范畴,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表现为皮疹多样性,易复发,瘙痒剧烈,慢性期则局部有浸润、肥厚。从发病机制来看,主要是由复杂的内外激发因子引起的一种迟发型变态反应。

本病多因湿热内蕴,疏泄不畅,郁于肌肤而发。清热利湿为治疗本病的首要方法。辨证要点为病程缠绵,反复发作,病位以下部居多,舌质红,苔黄腻。“舌质有一分红则有一分热,苔有一分黄即有一分热,苔有一分腻即有一分湿。”辨证伍用中药外洗常是起效的关键环节,因外用药能直达病灶。病情好转稳定后,应注意配伍平补肝肾、益气之品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饮食禁忌,以及局部避免搔抓、烫洗是防止病情加重或复发的重要因素。

4.白疕方

(1)组成:

川黄连10g,黄芩15g,黄柏15g,栀子15g,水牛角30g,小红参30g,昆明山海棠30g,紫草30g,绞股蓝30g,灵芝30g,乌梢蛇30g。

(2)功效:

凉血解毒,标本兼治。

(3)主治:

血热毒盛证皮肤病,如银屑病、重症药疹、系统性红斑狼疮、热毒型湿疹、淋病等。

(4)方解: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痈疽原是火毒生,经络阻隔气血凝。”疮疡诸证,尤其是重症者,血热毒盛是其重要病机,治宜凉血解毒之法。方中黄芩泻肺火于上焦;黄连泻脾、胃之火于中焦;黄柏泻肾火于下焦;栀子通泻三焦之火从膀胱而出,适用于一切表里俱盛之证。此四味药大苦大寒,泻火解毒,共为方中君药。水牛角、紫草凉血清热,共为臣药,以助君药大清里热;昆明山海棠祛风通络,清热解毒,亦为臣药。为防止苦寒药物伤气,佐小红参温经益气,再佐绞股蓝、灵芝补气血。乌梢蛇辛散,长于祛风透络,一入肝经引药入气血之腑,二引药达肌肤病所,三可防苦寒药过伤脾肾阳气,是为使药。

综观全方,虽寒温并用但不失法度,虽以大苦大寒药为主却不失温散之意,故既可凉血解毒、通治表里俱实之证,又可达标本兼治、攻补兼施之目的。因此,针对血热毒盛证,实为良方。

(5)用法用量:

冷水浸泡1小时,文火煮沸5分钟,饭后温服150ml,日2次,每剂服2日。

(6)注意事项:

辨证明晰,用本方可见桴鼓之效,但药味苦寒甚重,重证可服,但不可久服。曾用治红皮症银屑病父女俩,过剂后患者感乏力、头晕、心悸、多梦难寐。若长期服用者,可佐一二味益气养阴或温通气血之品,如生黄芪、潞党参、仙鹤草、赤芍等。

(7)临床应用:

血热毒盛证适用。热毒炽盛合并湿热盛者,可合龙胆汤;热结便秘者,可加生大黄、厚朴;热盛阴伤者,可加秦艽、生地黄、石斛、白薇;热入气分者,可加生石膏、知母;血热妄行者,可加茜草、墨旱莲、白茅根、生地榆等;热入营血,神昏谵语者,可用本方煎汁送服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之属。临床应用中,如有咽红不适或痛者,可酌加马勃、青黛,以清热利咽;为加强本方的凉血解毒作用,对热入营血的红皮病型重症,应酌用安宫牛黄丸或片仔癀,以加强疗效。

(8)病案举例:

白疕(银屑病)。

阮某,女,81岁,2002年6月2日初诊。患者因全身皮肤红斑、鳞屑,伴瘙痒反复发作60余年,加重2周来诊。自诉60年前全身皮肤出现散在点滴状红斑、鳞屑,面积小,瘙痒不明显,某医院诊为“银屑病”。因服药效果不好(具体药物不详),皮损面积不大,故多年来未予重视,仅在感到瘙痒时外擦药膏。2周前因皮损处瘙痒,外擦某种酊剂后皮损泛发,躯干、四肢出现大片状红斑、鳞屑,瘙痒剧烈,寝食难安,二便尚调。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否认其他传染病及慢性病史。证见:躯干、四肢大片状红斑,基底浸润肥厚,表面覆有干燥银白色鳞屑,可见薄膜现象及点状出血现象;舌质红绛,苔薄黄,脉弦细。西医诊断:寻常型银屑病;中医诊断:白疕,证属热毒炽盛型。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方药:白疕方加减。川黄连10g,黄芩15g,黄柏15g,炒栀子15g,生槐花30g,丹参30g,鸡血藤30g,九里光30g,杏仁15g,乌梅20g,乌梢蛇30g。6剂,日服2次,2日1剂。

二诊(2002年6月14日):病情好转明显,四肢皮损已消退,躯干部皮损缩小,变薄,颜色淡红,痒感减轻。近1周来腹泻,稀水样便,伴肠鸣腹痛,纳呆食少;舌质红,苔腻微黄,脉细。热象渐除,患者年事已高,拟健脾除湿,清解余毒。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味。陈皮10g,苍术15g,厚朴15g,茯苓30g,猪苓30g,泽泻15g,白术15g,滑石(布包)15g,焦楂15g,枳壳15g,生槐花30g,生地榆15g。3剂,日服2次,2日1剂。

三诊(2002年6月20日):腹泻止,食欲渐增,睡眠好,躯干部皮损变淡变薄,表面鳞屑已消失;舌脉与二诊时无明显变化。按上方加减再服药。

至6月26日复诊,皮损已基本消退,未见新疹。

按语 患者躯干、四肢见大片状红斑,基底浸润肥厚,表面覆有干燥银白色鳞屑,符合中医“白疕”范畴。患者为老年女性,素体禀赋不强,素体热盛,外感风热之邪,入里化热,伏于血分,疏泄不畅,阻于肌肤,故见红斑、鳞屑泛发;舌质红绛,苔薄黄,脉弦细,均为热毒炽盛之征。治拟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一诊使用黄连解毒汤,清上、中、下三焦之湿热毒邪。方中栀子大苦大寒,清心经热邪;生槐花、九里光清热凉血止痒。本案虽以火热毒邪为甚,但患者年老气衰,宜祛邪不忘扶正,故辅以丹参、鸡血藤活血养血。二诊、三诊热象渐除,以除湿胃苓汤加减健脾除湿,清解余毒,充分体现中病即止的学术思想。

辨治白疕,活动期多以热毒炽盛之标实为主,表现为起病急,皮疹广泛,色红或鲜红,鳞屑多,瘙痒甚,伴口干、咽痛,舌红或红绛,苔薄白。本例患者病程较长,皮损泛发,色红,迭起鳞屑,舌质红绛,苔黄,脉弦数,此乃热毒侵淫营血之征,证属血热毒盛。治疗开始以黄连解毒汤清热解毒,凉血活血为主;待标象已解,皮损缩小、变薄,痒感减轻,遂改用健脾除湿,佐以清解余毒之剂,以治本,用扶正与祛邪兼施之法,终获良效。即“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5.颜玉饮

(1)组成:

女贞子15g,墨旱莲15g,明玉竹10g,白芍20g,肉苁蓉15g,紫丹参20g,冬瓜仁15g,玫瑰花10g,炒柴胡15g,水蛭3g。

(2)功效:

滋补肝肾,疏肝解郁,化瘀祛斑。

(3)主治:

黄褐斑。

(4)方解:

大凡肾虚精血不足,肝郁气滞血瘀,颜面不得荣润者,易生面斑,中医学称之为“面尘”“黧黑斑”“肝斑”“妊娠斑”等,与西医之黄褐斑相类似。治疗以滋补肝肾、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为法。

方中女贞子、墨旱莲补肾养肝,为平补肝肾之品,主治肝肾阴虚,为君药。玉竹质柔而润,养阴润燥,“久服去面黑皯,好颜色,润泽”(《神农本草经》)。白芍酸苦微寒,养血柔肝,滋阴养血润肤。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温而不燥,补而不峻,且可润肠通便,以治肾阳不足,精血亏虚,肠燥便秘,《药性论》谓其“益髓、悦颜色”,故有温养皮肤、悦泽面容之功。此三药共为臣药,加强君药滋补肝肾之力。丹参活血祛瘀,养血活血;柴胡疏调肝气,疏肝解郁,并可引药入肝经;玫瑰花性轻扬,既可上行头面,又可理气解郁、和血散瘀,加强柴胡疏肝解郁之功;冬瓜仁利湿,有润泽肌肤、增白祛斑之效,如《日华子本草》所言“令人悦泽好颜色”“去皮肤风剥黑皯,润肌肤”,故不论内服或外用,均能令人皮肤白净如玉。叶桂云“久病入络”。黄褐斑的发生与瘀血入络有关,故方中用水蛭入血分及经络,破血通络,逐瘀散结而化斑,且其活血不留瘀、破瘀血不伤新血之特性,加强了丹参活血祛瘀之力。全方组方精当,临证用之,效果显著。诸药合用,共奏滋补肝肾、疏肝解郁、化瘀祛斑之功,达到美容祛斑、润肤增白之效。

(5)用法用量:

冷水浸泡1小时,文火煮沸5分钟,饭后温服150ml,日2次,每剂服2日。

(6)注意事项:

湿热内盛及实热证不宜。

(7)临床应用:

肝肾不足、肝郁气滞、血瘀致斑者适用。若肝阴虚甚者,加菟丝子、桑椹子、乌梅;肾虚甚者,加枸杞、生地黄、制黄精、制首乌;肝郁气滞甚者,加炒香附、三棱、炒川楝子;血瘀甚者,加三棱、莪术、桃仁、红花;月经期间用药,加益母草、焦栀子、牡丹皮;黄褐斑伴痛经者,加大红袍、马蹄香、制香附;午后身热者,加青蒿、银柴胡、地骨皮。

(8)病案举例:

黧黑斑(黄褐斑)。

郑某,女,38岁,2004年3月10日就诊。患者因面部色素沉着斑1年来诊。自诉1年前因工作劳累后,于面部双颊出现小片状浅褐色斑,自用“祛斑化妆品”外擦(具体成分不详),皮疹无明显变化,近日因劳累,日晒后,皮损有所扩大。证见:面部双颊、鼻头见片状褐色斑,边界清楚,色晦暗,伴头晕,腰酸腿软,月经量少、时有痛经,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少苔,脉细。西医诊断:黄褐斑;中医诊断:黧黑斑,证属肝肾阴虚型。治以滋补肝肾,化瘀祛斑。

方药:颜玉饮加减。女贞子30g,墨旱莲15g,明玉竹45g,冬瓜仁30g,炒柴胡15g,白芍30g,丹参30g,肉苁蓉15g,水蛭10g,玫瑰花6g,枸杞15g,制首乌15g。6剂,日服2次,2日1剂。

外用自拟祛斑面膜粉,每日1次外敷。

二诊(2004年3月24日):治疗2周后,患者诉面部色斑有所变淡,头晕、腰酸腿软较前好转。近日月经将至,原方加马蹄香30g、大红袍30g,以调经。继服12剂。外用祛斑面膜粉,每日1次外敷。

三诊(2004年4月22日):病情好转明显,色斑颜色变淡明显,月经量较前增多,颜色正常,头晕、腰膝酸软基本消失。患者要求继服12剂。

随访半年,色斑减轻明显。

按语 黄褐斑是指颜面皮肤出现局限性的淡褐色或褐色色素改变的一种皮肤病,无自觉症状,多发于女性,少数男性也可患病。本病多与日晒、长期服用避孕药、妊娠、化妆品及遗传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黄褐斑属“黧黑斑”“肝斑”等范畴,多因肾气不足,肾水不能上承,或因肝郁气结,肝失条达,郁久化火,灼伤阴血,致使颜面气血失和而发病。

患者素体不强,肝肾不足,劳累后,气血失和,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故见面部褐色斑片;肝肾阴虚,则见头晕,腰膝酸软,月经量少,舌红,少苔,脉细等。故拟滋补肝肾、疏肝解郁之法,并予枸杞、制首乌加强补肝肾。黄褐斑是常见的难治性损容性皮肤病,单纯从肝、脾、肾来论治,尚显不足,所以除配合外治外,对患者进行面部护理的科学解释,也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有望缩短疗程。

6.三豆饮

(1)组成:

绿豆30g,红饭豆15g,黑豆15g,白鲜皮30g,土茯苓30g,刺蒺藜30g,乌梅15g,槟榔15g,蜈蚣2条,茵陈30g。

(2)功效:

健脾除湿,祛风止痒。

(3)主治:

脾虚风湿证,如荨麻疹、皮肤瘙痒症、丘疹性荨麻疹、慢性湿疹等。证候:全身红斑、丘疹、风团、水疱、皮肤瘙痒,伴有食少纳呆,腹胀,消化不良。

(4)方解:

绿豆甘寒,清热解毒。红饭豆(即赤小豆)甘酸平,利水消肿,解毒排脓。黑豆甘平,清热利湿。白鲜皮苦寒,清热解毒,除湿止痒。《本草纲目》云:“白鲜皮气寒善行,味苦性燥,足太阴、阳明经去湿热药也。”土茯苓甘淡平,解毒、除湿、利关节,《本草纲目》谓其“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乌梅酸平,敛肺、涩肠、生津、安蛔。《本经逢原》云:“乌梅酸收,益津开胃。”槟榔辛苦温,杀虫,消积,行气,利水。蜈蚣辛温,有毒,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茵陈苦、微寒,清利湿热,退黄疸。《本草正义》云:“茵陈,味淡利水,乃治脾胃二家湿热之专药。……凡下焦湿热瘙痒,乃足胫跗肿,湿疮流水,并皆治之。”刺蒺藜苦辛平,平肝疏肝,祛风明目。方中“三豆”为君药;臣药为白鲜皮、土茯苓、茵陈、刺蒺藜;佐药为乌梅、槟榔;蜈蚣为使药。全方共奏健脾除湿、祛风止痒之效,实为健脾止痒之良剂。

(5)用法用量:

冷水浸泡1小时,文火煮沸5分钟,饭后温服150ml,日2次,每剂服2日。

(6)注意事项:

本方对于湿热较甚者不宜使用,有滋阴助湿之弊,同时蜈蚣使用量不宜过大。儿童用量酌减。

(7)临床应用:

小儿药量酌减,佐冰糖少量频服。痒甚者,加地肤子;便干者,加秦艽;食积者,加神曲;纳呆者,加木香、砂仁。

(8)病案举例:

瘾疹(慢性荨麻疹)。

曹某,女,24岁,2003年4月8日初诊。患者因全身风团伴瘙痒反复发作1年余,加重1周就诊。1年前因饮食不慎,全身出现红色风团,瘙痒剧烈,背部为甚,皮疹时起时消。至某医院就诊,诊断为“急性荨麻疹”,给予激素肌内注射,氯雷他定片口服,经治疗后病情缓解不明显。之后,间断治疗,症状时好时坏。1周前,因天气变化皮损再次加重,瘙痒加剧,口服西药后皮疹缓解不明显,为求中医治疗来诊。证见:全身散在淡红色风团,以背部为重,皮肤略干燥,皮肤划痕症阳性;饮食不佳,眠差,大便干、3日1行;舌质淡,苔薄白,脉濡数。西医诊断:慢性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属脾虚风湿、虚实夹杂之证。治以健脾除湿,祛风止痒。

方药:三豆饮加减。绿豆30g,红饭豆15g,黑豆15g,白鲜皮30g,土茯苓30g,乌梅15g,槟榔15g,蜈蚣2条,茵陈30g,木香10g,砂仁15g,秦艽30g,地肤子30g。3剂,日服2次,2日1剂。

嘱患者慎起居、避风寒;忌食鱼腥发物、牛羊肉、生冷食物。

二诊(2003年4月15日):服药后,病情好转明显,皮疹大部分消退,瘙痒明显减轻,食量增加,大便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数。健脾除湿,祛风止痒之法见效,效不更方。守原方续服6剂。

1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皮疹完全消退,食量明显增加。

按语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突发的局部或全身大小不等的风团,此起彼伏,消退后不留痕迹;根据发病时间的长短,分为急性荨麻疹(病程在2个月以内)和慢性荨麻疹(病程在2个月以上)。中医认为,荨麻疹属“瘾疹”范畴,发病多因素体禀赋不耐,加之风、湿、热诸邪侵犯皮肤;或饮食不节,伤及脾胃;或肺卫肌表不固,风邪乘虚而入;或体弱血虚,风从内生而致。

该患者素体禀赋不耐,脾胃功能不强,加之饮食不慎兼染风邪而发病,见风团泛发,纳眠不佳;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则皮肤干燥,舌质淡,苔薄白等。故以三豆饮健脾除湿、祛风止痒,加秦艽祛风养阴通便,加木香、砂仁醒脾开胃,合而用之以愈病。

7.贯防汤

(1)组成:

贯众30g,防风15g,粉葛15g,滇重楼30g,前胡15g,蜈蚣2条。

(2)功效:

辛凉解表,解毒通络。

(3)主治:

风热犯表证,如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生殖器疱疹、传染性软疣、尖锐湿疣、水痘、风疹、幼儿急疹、手足口病等。

(4)方解:

贯众苦、微寒,清热解毒;防风辛苦、微温,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粉葛甘辛、凉,发表解肌,升阳透疹,解热生津。三药为君,辛凉解表。滇重楼苦、微寒,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息风定惊,为臣药,与君药相彰,辛开苦降。前胡苦辛、微寒,降气祛痰,宣散风热,为佐药;蜈蚣辛温,有毒,息风止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为使药,以防苦寒太过。本方为辛凉解表之平剂。

(5)用法用量:

冷水浸泡1小时,文火煮沸5分钟,饭后温服150ml,日2次,每剂服2日。

(6)注意事项:

体质虚弱者不宜使用,脾胃虚寒者慎用。滇重楼、贯众易破气,使用量不宜过大,儿童酌减。

(7)临床应用:

本方主要用于皮肤病属风热犯表证,广泛用于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生殖器疱疹、传染性软疣、水痘、风疹、幼儿急疹、手足口病等病毒感染性疾病。辨证要点:时感畏寒,或发热微汗,舌质红,薄黄苔,脉浮数等。痒甚,加乌梢蛇、全蝎;痛甚,加八角枫、豨莶草;热毒甚,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虚者,加绞股蓝、灵芝,或仙鹤草、潞党参;高热者,加生石膏、炒知母、生柴胡。

(8)病案举例:

蛇串疮(带状疱疹)。

李某,女,29岁,2003年1月14日初诊。患者因左颈肩、上肢疼痛伴水疱5天来诊。自诉5天前,不慎受凉,感左颈肩、上肢疼痛,自用芬必得乳膏外搽,痛不减,继之出现红斑、水疱而来诊。证见:左侧肩颈、上肢伸侧皮肤散在成簇水疱,周围色红,伴疼痛,口干,纳眠可,二便调;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西医诊断:带状疱疹;中医诊断:蛇串疮,证属外感风热。治法:辛凉解表,通络止痛。

方药:贯防汤加减。贯众30g,防风15g,前胡15g,滇重楼30g,粉葛根15g,桑枝15g,姜黄15g,炒柴胡15g,八角枫15g,昆明山海棠30g,蜈蚣2条。3剂,日服2次,2日1剂。

外洗方:自拟消炎止痒散(白头翁、龙胆、仙鹤草、苦参)加蒲公英、九里光、昆明山海棠各30g。3剂,煎汁冷敷局部,日2次,1剂2天。

二诊(2003年1月21日):药后皮疹结痂,色变淡,疼痛明显减轻;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效不更方,守方续服3剂。外洗停用,局部外搽院内制剂黄金万红膏。

三诊(2003年1月28日):皮疹消退见色沉,已无疼痛;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

按语 带状疱疹即中医“蛇串疮”,因其缠腰而发又称“缠腰火丹”,常沿神经分布的部位单侧发病,导致明显的神经痛,如不能及时正确的治疗,常遗留后遗神经痛。本病发于躯干、颈部者,多为外感风热,致气血不畅,郁于肌肤而发。故治疗以辛凉解表、通络止痛为法。以自拟贯防汤加减为要。方中贯众清热解毒;粉葛、前胡疏散风热;滇重楼解毒消痈;防风辛凉解表而入血分,以防他药过凉,影响气血运行;蜈蚣解毒、祛风通络止痛,引药达病所,共奏辛凉解表通络之功。

本案患者体健年轻,缘于起居不慎,风热外感,故病发于机体上部(颈肩、上肢见水疱、疼痛),施予贯防汤加减。方中贯防汤辛凉解表,解毒通络;炒柴胡辛凉解表,疏肝柔肝;八角枫、昆明山海棠祛风通络止痛;桑枝、姜黄辛温解表,引药达病所。配合局部消炎止痛治疗,使水疱干涸结痂,疼痛减轻。贯防汤药精量重,是刘复兴治疗病毒性皮肤病之专方,用之屡效。

8.鹿蒲海甘散

(1)组成:

鹿角霜30g,蒲公英30g,海藻15g,生甘草9g。

(2)功效:

温阳解毒,软坚化结。

(3)主治:

毒结痰凝证,如皮脂腺腺瘤、脂膜炎、多发性脂肪瘤、汗管瘤、毛周角化症、结节性痒疹、乳腺小叶增生、脉管炎、硬皮病等。

(4)方解:

方中君药鹿角霜功能益肾助阳,补力虽弱,但不滋腻,且有收敛作用,其味甘咸,性温。为防其温燥太过,臣以蒲公英清热解毒、利湿,以制约鹿角霜,“解食毒,散滞气,化热毒,消恶肿、结核、疔肿”(朱震亨)。佐药海藻,性味咸寒,消痰软坚,利水,“主瘿瘤气,颈下核,破散结气,痈肿,癥瘕,坚气,腹中上下鸣,下十二水肿”(《神农本草经》),“疗皮间积聚、暴、瘤气、结热,利小便”(《名医别录》)。使药甘草,性味甘平,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用药法象》云:“甘草……阳不足者,补之以甘。甘温能除大热……故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古之“十八反”中,“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刘复兴何以敢逆十八反而用之,且临床疗效好,未见毒副作用呢?刘复兴所言理由有三:第一,古方中亦有用的,如散肿溃坚汤(《薛氏医案》)、海藻玉壶汤(《医宗金鉴》)等均合用甘草与海藻;第二,有研究报道,海藻与甘草同用出现毒副反应者,乃海藻上黏附有河豚卵所致,而非与甘草同用之过;第三,毒副反应的有无取决于海藻与甘草之比例,一般海藻∶甘草≥1.5∶1,即是安全剂量。若外用可按1∶1配入方中。现代研究表明,海藻与甘草同用,更能发挥疗效。海藻为钙性药物,一般不溶于水,而甘草中含有皂苷,起到能将不溶于水的钙性物质溶解于水的作用,因此海藻与甘草同用,确有相须、相使之效用。刘复兴谓之曰“有是病,用是药”,然还须“中病即止”。“临床用之得宜,非但无明显副作用,反而能产生异乎寻常的疗效。”全方药仅四味,法度严谨,相反相成,共奏温阳软坚之效。

(5)用法用量:

冷水浸泡1小时,文火煮沸5分钟,饭后温服150ml,日2次,每剂服2日。

(6)注意事项:

本方主要为“痰瘀互结”证而设,临床上非“痰瘀互结”者则非本方所宜。临床应用时,患者应注意调节情志,戒怒息愤,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为宜。

(7)临床应用:

阳虚甚者,加川附片、干姜;痰多者,加苏子、葶苈子;血瘀甚者,加潞党参、水蛭;毒甚者,加滇重楼、皂角刺、蜈蚣。

(8)病案举例:

蛇皮癣(鱼鳞病)。

缪某,男,21岁,2003年4月7日初诊。患者因躯干四肢干燥,鳞屑,少汗18年来诊。自诉3岁时皮肤出现干燥,伴鱼鳞状鳞屑,一直未经治疗,随着年龄增长,病情逐渐加重。证见:躯干、四肢皮肤干燥,角化,密集灰黑色鱼鳞状鳞屑,时有瘙痒伴少汗,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舌底脉络粗大迂曲,脉细涩。西医诊断:鱼鳞病;中医诊断:蛇皮癣,证属瘀血内阻。治法:活血化瘀通络,补气益精。内外合治。

内服方药:鹿蒲海甘散加减。鹿角霜30g,蒲公英30g,海藻15g,甘草9g,生黄芪45g,当归15g,川芎15g,赤芍30g,桃仁15g,红花10g,麻黄10g,蜈蚣2条。3剂,日服2次,2日1剂。

外洗:自拟润肤止痒散(藿香30g,香薷30g,茵陈30g,透骨草30g)加杏仁30g,桃仁30g,白及30g,石榴皮30g,昆明山海棠30g,贯众30g。3剂,煎水外洗,日1次,2日1剂。

二诊(2003年4月15日):大部分灰黑色鱼鳞状鳞屑消退,变薄,色变淡,出汗较前增多,痒减轻,舌脉同前。内服外洗均守方,各3剂,续用。

三诊(2003年4月22日):躯干、四肢皮肤原灰黑色鱼鳞状鳞屑全部消退,自觉皮肤稍干燥,出汗正常,瘙痒不明显,舌脉同前。内服守原方去麻黄,加防风20g;外洗方不变,各6剂。

按语 鱼鳞病是一种遗传性角化障碍性疾病,以皮肤干燥,伴有鱼鳞状鳞屑为特点,因类似“鱼”的皮肤而得名。西医对该病的治疗主要是抗角化(内服维A酸类药物),对症(局部外搽油脂类软膏)改善干燥症状。历代医家对该病的认识,也多以血虚、血燥、肌肤失养为主,而常选用滋阴养血润燥之法。

本案治疗特点如下:①清除病源,先识其因:“凡治病,先须识因,不知其因,病源无目。”(《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此病例,从问诊(病史18年)、望诊(肌肤甲错,舌底络脉迂曲)、切诊(脉细涩),推断内有瘀血是其因。②谨守病机,立法选方:久病致瘀,瘀久必虚,虚久又可致瘀,气血相互依存,彼此为用。病机为气虚血瘀,拟益气活血法,方用补阳还五汤。③整体治疗,统筹兼顾:肾藏精,精血同源,“精者,血之所成也”(《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下·虚劳精血出候》),又“精足则血足”(《类经·藏象类·藏象》)。使用自拟鹿蒲海甘汤,方中鹿角霜补肾阳,益精血;海藻、甘草软坚以助活血之力,此二药为十八反药物,临床按1.5∶1比例使用多年,未见不良反应;蒲公英清热解毒散结。“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血液的运行要借助肺气的运动,故加用麻黄以宣肺,同时也取其“开鬼门,洁净府”之功。④虫类药蜈蚣的应用:取其开瘀通络的作用。⑤外用药:皮损面积广泛时多以中药煎水药浴,皮损局限者以外搽保湿剂为主,尤其在秋冬季节。

9.四草汤

(1)组成:

紫草、茜草、旱莲草、仙鹤草各30g。

(2)功效:

凉血活血,止血消斑。

(3)主治:

血热蕴肤证,如各型紫癜、网状青斑、毛细血管扩张症等。

(4)方解:

以过敏性紫癜为例来说明发病机制及方解。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发病机制不明。其特点为皮肤黏膜均可出现瘀点,或伴有关节、腹部及肾脏症状。本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临床症状可轻可重,轻者皮肤出现散在针尖大小的瘀点,不伴有内脏损害;重者往往合并紫癜性肾炎或有胃肠道出血。本病属于中医“血证”“肌衄”等范畴。赵炳南将其归纳为《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所说的“血风疮”和“葡萄疫”范畴。中医多认为其是由于禀赋不耐,外感风寒风热之邪,内有脏腑积热之毒,热毒盛则脉络受损,血不循经,流溢脉外皮下而成。湿热毒重则流注关节,内攻脏腑,病久脾气衰弱,营血耗伤,累及于肾。

过敏性紫癜是由于血热蕴盛,兼感风邪,风热与血热相搏,蕴盛聚毒,迫血妄行,以致血溢脉外,瘀滞凝聚而成。因而自拟四草汤以凉血活血、止血消斑,切中病机。方中君药紫草,凉血活血,解毒透疹消斑;茜草为臣,凉血止血,活血祛瘀;佐以旱莲草,滋阴益肾,凉血止血;仙鹤草补气化瘀,收敛止血。全方性寒,正切中“血热”病机。方中既有凉血之品,又有益气之药,共奏凉血活血、止血消斑之效。

(5)用法用量:

冷水浸泡1小时,文火煮沸5分钟,饭后温服150ml,日2次,每剂服2日。

(6)注意事项:

本方主要为“血热蕴肤”证而设,临床上非“血热蕴肤”者则非本方所宜。临床应用时,患者应注意调节情志、戒怒息愤,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

(7)临床应用:

用于各种血管炎型皮肤病,如各型紫癜、网状青斑、毛细血管扩张症等见血热蕴肤、迫血妄行证候者。临床加减:腹痛,因于热者加滇重楼、郁金,因于寒者加郁金、丁香,因于气虚者加潞党参、五灵脂;尿血者,加益母草、白茅根;气虚甚者,加潞党参、生黄芪;阴虚者,加生地黄、玄参或青蒿、银柴胡、地骨皮;肿胀甚者,加五加皮、茵陈、水蛭。病发于下肢夹湿者,合三妙散、忍冬藤、连翘、土茯苓;瘀血重者,加王不留行、水蛭;尿蛋白阳性者,加益母草、大蓟、小蓟。

(8)病案举例:

葡萄疫(过敏性紫癜)。

欧某,女,51岁,2001年11月11日初诊。患者因四肢皮肤反复出现紫红色斑6个月来诊。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四肢皮肤出现紫红色斑点、斑片,压之不退色,曾到多家医院就诊,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给予“泼尼松”“复方芦丁片”“维生素C”“克敏胶囊”等治疗,病情有所好转,停药后反复发作。证见:四肢皮肤泛发散在暗红色瘀点、瘀斑,压之不退色,双下肢尤明显,无痒痛,纳食少,神疲乏力,夜寐尚安,二便尚调;舌质红,苔黄厚腻,舌下脉络迂曲,脉细涩。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6.8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62%,血小板计数195×109/L。尿常规示尿蛋白、红细胞均阴性。西医诊断:过敏性紫癜;中医诊断:葡萄疫,证属湿热瘀滞。治以清热利湿,化瘀通络。

方药:三妙四草汤加减。焦柏15g,生薏苡仁30g,土牛膝15g,紫草30g,茜草15g,旱莲草30g,仙鹤草30g,茵陈30g,桑寄生30g,粉葛30g,乌梢蛇30g。5剂,日服2次,2日1剂。忌过劳,忌食鱼腥、海鲜、牛奶、鸡蛋等膏粱厚味之品。

二诊(2001年11月24日):服药后,皮疹颜色明显变淡,仍时感乏力头昏,畏寒,纳可、眠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根黄腻,脉细涩。效不更方,考虑患者为老年女性,脾气不足,清阳不升,上方加生黄芪60g以健脾益气。5剂,内服。

三诊(2001年12月3日):服药后病情继续好转,皮疹颜色明显变淡,大部分皮疹消退,仅遗留少量褐色斑点。无新发皮疹,自觉纳少口淡,清涎多,稍畏寒;舌质淡红,苔黄根腻,脉细涩。考虑患者脾虚湿郁,改用《温病条辨》三仁汤加减:波蔻15g,杏仁15g,生薏苡仁30g,法半夏15g,厚朴15g,淡竹叶10g,川木通10g,滑石18g(另包),桑寄生30g,粉葛30g,潞党参30g,仙鹤草30g,乌梢蛇30g。5剂,水煎服,日服2次,3日1剂。

按语 “葡萄疫”(过敏性紫癜)多以素体禀赋不强,脾胃运化不足,气不摄血为本。同时感受热邪,热迫血妄行,故见四肢瘀点、瘀斑。病久热伤脉络,病情可反复发作。治疗上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刘复兴针对过敏性紫癜的病机自创清热凉血、活血通络的四草汤。本案患者为中老年女性,素体禀赋不强,脾胃运化不足,水湿运化不利,瘀久化热,入里扰于血分,与湿邪相合,湿热之邪损伤脉络,迫血妄行。治以清热利湿、凉血化瘀通络,处方三妙散与四草汤合用,清热凉血止血的同时,兼顾健脾除湿,标本兼治。深得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之旨趣,故顽疾得愈。

10.消炎止痒散(外用方)

(1)组成:

白头翁、龙胆、苦参、仙鹤草各等分。

(2)功效:

消炎止痒。

(3)主治:

各种感染引起的皮肤病,临床表现为红肿、渗液多者,如毛囊炎、丹毒、脓疱疮、溃疡、湿疹并感染、疖等。

(4)方解:

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龙胆清热燥湿,泻肝火;仙鹤草收敛止血,杀虫;苦参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全方共奏清热燥湿、解毒止痒之功效。临证配合内服药共用,可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5)用法用量:

冷水浸泡1小时,煮沸5分钟,待温凉后,取药液适量,频频湿敷患处,每日1~2次,2日1剂。

(6)注意事项:

本方所致病证以急性期、亚急性期,表现为红肿、热痛、糜烂者为佳;因方中以清热燥湿药为主,慢性期皮损使用会略显干燥。

(7)临床应用:

红肿甚者,加生大黄、九里光;脓疱多者,加生地榆、昆明山海棠;痛甚者,加八角枫、昆明山海棠;痒甚者,加海桐皮、紫草、生地榆;渗出多者,加重苦参量,或加枯矾。

(8)病案举例:

湿疮(急性湿疹)。

李某,女,42岁,2003年7月6日初诊。双小腿皮肤起疹伴痒5天。证见:双小腿中段伸侧见红斑、丘疹、丘疱疹,少许渗液结痂,对称分布。西医诊断:急性湿疹;中医诊断:湿疮,证属湿热蕴阻。治以清热燥湿,消炎止痒。

方药:消炎止痒散加减。白头翁30g,龙胆30g,苦参30g,仙鹤草30g,九里光30g,昆明山海棠30g,蒲公英30g。3剂,煎水,温凉后,取药液适量,局部湿敷,日1~2次,2日1剂。

二诊(2003年7月13日):局部用药后红斑、丘疹、丘疱疹、渗液消退,痒止。守方续用,3剂。1周后痊愈。

按语 湿疹是由内外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医宗金鉴》云:“遍身生疮,形如粟米,瘙痒无度,搔破时,津脂水浸淫成片。”根据皮损特点,本病一般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局部治疗可使药物直达病灶。该患者皮损以红斑、丘疹、丘疱疹、少许渗液结痂为主,当属急性期,故拟清热燥湿、消炎止痒,用消炎止痒散加减,局部湿敷而向愈。

11.润肤止痒散(外用方)

(1)组成:

藿香、香薷、茵陈、透骨草各等分。

(2)功效:

润肤止痒。

(3)主治:

各种真菌引发的皮肤病及变态反应性皮肤病,表现为脱屑、干燥、瘙痒者,如体癣、手足癣、股癣、花斑癣、霉菌性龟头炎、脂溢性皮炎、银屑病、湿疹、皮肤瘙痒症等。

(4)方解:

方中藿香化湿,解暑,止呕,为君药,《名医别录》载其“微温,疗风水毒肿,去恶气”。香薷为臣药,能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加强藿香化湿作用。茵陈有清湿热、退黄疸之功,入方中起反佐之意。透骨草祛风通络,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润肤止痒之功效。

(5)用法用量:

冷水浸泡1小时,煮沸5分钟,待温凉后,取药液适量,频频湿敷患处,每日1~2次,2日1剂。

(6)注意事项:

本方药物温和,润肤作用明显,适用于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的各种皮肤病,临床应用未见不良反应。

(7)临床应用:

脱屑多者,加杏仁、桃仁;干燥甚者,加石榴皮、白及;痒甚者,加紫草、食盐;分泌物多者,加苦参、枯矾;红斑明显,加生大黄、荜澄茄。

(8)病案举例:

脚湿气(足癣)。

余某,男,42岁,2004年7月5日初诊。左足皮疹伴痒反复发作月余。证见:左足3、4趾缝及足弓有淡红斑、丘疹,边缘呈领圈状脱屑。西医诊断:足癣;中医诊断:脚湿气,证属湿邪阻滞,肌肤失养。治以除湿解毒,润肤止痒。

方药:润肤止痒散加减。藿香30g,香薷30g,茵陈30g,透骨草30g,杏仁30g,桃仁30g。3剂,煎水,温凉后,取药液适量,局部湿敷,日1~2次,2日1剂。

10天后,诸症均除。

按语 足癣属皮肤浅部真菌感染,中医称“脚湿气”,常表现为足弓、足侧缘及足趾缝的丘疹、丘疱疹,红斑,脱屑,甚至糜烂、渗液,伴瘙痒。临床治疗以局部外用药为主。该患者皮损为淡红斑、丘疹,边缘呈领圈状脱屑,当属湿邪阻滞,肌肤失养,故拟除湿解毒,润肤止痒,用润肤止痒散加减,局部湿敷而好转。

12.祛风止痒散(外用方)

(1)组成:

川椒、茵陈、苦参、透骨草各等分。

(2)功效:

祛风止痒。

(3)主治:

各种变态反应性(瘙痒性)皮肤病,如湿疹、皮炎、荨麻疹、瘙痒症、神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等。

(4)方解:

方中苦参为君药,有清热燥湿、祛风杀虫之功。《本草正义》云:“苦参之苦愈甚,其燥尤烈,故能杀湿热所生之虫……毒风恶癞,非此不除。”茵陈能清湿热,为方中臣药,以加强苦参之功效。川椒能温中止痛,杀虫止痒,逐骨节肌肤死肌,为方中佐药。透骨草祛风通络,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止痒之功效。

(5)用法用量:

冷水浸泡1小时,煮沸5分钟,待温凉后,取药液适量,频频湿敷患处,每日1~2次,2日1剂。

(6)注意事项:

因方中川椒辛、热,透皮强,用于慢性期以皮损肥厚、苔藓化明显伴瘙痒者为佳。急性期、亚急性期皮肤病应慎用或禁用。

(7)临床应用:

痒剧者,再加昆明山海棠、海桐皮、生地榆、九里光、紫草;干燥痒甚者,减少苦参用量,入百部、女贞子、杏仁、桃仁;皮损增厚者,可加入等量陈醋浓煎,外搽可使皮疹变薄。

(8)病案举例:

湿疮(慢性湿疹)。

王某,男,46岁,2003年9月7日初诊。双小腿皮疹,增厚伴瘙痒5个月余。证见:双小腿伸侧皮肤淡红斑块,浸润肥厚,苔藓化改变明显,对称分布。西医诊断:慢性湿疹;中医诊断:湿疮,证属血虚风燥,肤失濡养。治以祛风止痒,润燥。

方药:祛风止痒散加减。川椒30g,茵陈30g,苦参30g,透骨草30g,九里光30g,生地榆30g,杏仁30g,桃仁30g。3剂,煎水,温凉后,取药液适量,局部湿敷,日1~2次,2日1剂。

二诊(2003年9月14日):局部用药后瘙痒明显减轻,肥厚皮损变软。守方续用,3剂。1周后,皮损缩小、变薄。

按语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医宗金鉴》云:“遍身生疮,形如粟米,瘙痒无度,搔破时,津脂水浸淫成片。”根据皮损特点,本病一般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局部治疗可使药物直达病灶。该患者皮损以淡红斑块、浸润肥厚、苔藓化改变明显、对称分布为特点,当属慢性期,故拟祛风止痒、润燥,用祛风止痒散加减,局部湿敷而好转。

(二)成方应用

1.丹栀逍遥散

(1)来源:

此方在“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基础上去甘草、生姜,加牡丹皮、炒栀子、益母草。

原方具有调和肝脾,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之功。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刘复兴常应用丹栀逍遥散治疗寻常型痤疮、黄褐斑等。月经期,加益母草;痛经,加大红袍、马蹄香、炙香附,以加强温经通络止痛作用。

(2)临床应用:

①治白癜风,加刺蒺藜、煅自然铜、沙苑子、蜈蚣;②治斑秃,加炙黄精、制首乌、天麻、荷顶、蜈蚣;③治扁平疣,加贯众、板蓝根、生薏苡仁、虎杖、蜈蚣;④治黄褐斑,加明玉竹、冬瓜仁、玫瑰花、水蛭;⑤治皮肤瘙痒症,加刺蒺藜、制首乌、生黄芪、蜈蚣等。

(3)方解: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为君药;当归、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白术、茯苓健脾利湿,共为臣药;牡丹皮泻血中伏火,栀子泻三焦郁火,益母草和血调经,共为佐药;薄荷辛散郁热,搜消肝风,疏郁调中,助柴胡散肝郁之热,为使药。全方配伍精当,用药周到,既疏肝健脾,又和血调经,临床用之,效极佳。(注:方中栀子须炒用,一者炒则入血分,二是恐其寒性伤脾而致泻,故宜炒后用)

(4)病案举例:

粉刺(痤疮)。

黄某,女,33岁,1999年7月10日初诊。患者因面部起皮疹2个月余来诊。自诉素喜食辛辣食物,2个月前面部出现红丘疹,无痒痛,后皮疹逐渐增多,自购药膏外搽无效。证见:面部油腻,前额、双颊、下颏泛发散在粉刺、炎性丘疹,纳眠可,大便干;舌质红,苔薄白,脉数。西医诊断:痤疮;中医诊断:粉刺,证属肺胃蕴热。治以清泄肺胃之热。方用自拟枇杷清肺饮加减。

药用:生枇杷叶15g,生桑白皮30g,炒黄芩15g,黄连10g,生地黄30g,牡丹皮15g,野菊花30g,蒲公英30g,泽泻15g,焦楂15g,蜈蚣2条。3剂,日服2次,2日1剂。

外搽自制痤疮膏,保留20分钟后洗去,日1次。忌食辛辣、油腻、肥甘。不用滋养类护肤品。

二诊(1999年7月16日):无新皮疹出现,原皮疹缩小。内服外用同前。

三诊(1999年7月23日):经前1周,时有烦躁易怒,口苦,以丹栀逍遥散加减,清泄肝经郁热。

药用:牡丹皮15g,炒栀子15g,益母草15g,炒柴胡15g,当归15g,白芍30g,白术15g,茯苓30g,薄荷6g,野菊花30g,蒲公英30g。3剂,日服2次,2日1剂。外用及饮食宜忌同前。

如此治疗3个月,诸症消失。

按语 痤疮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油腻之物,致脾胃湿热,复受风邪,蕴滞肌肤,搏结于面而成,治宜清泄肺胃,凉血化瘀。自创枇杷清肺饮,药用生枇杷叶、生桑白皮、炒黄芩、黄连、生地黄、牡丹皮、蜈蚣。临床以基本方随证加减,疗效肯定。外用自创痤疮膏,清热解毒,消炎祛脂,效果确切。

本例肺胃蕴热,治当清泄肺胃,凉血化瘀。患者面部炎性丘疹多,热毒较重,故加野菊花、蒲公英清热解毒;面部油腻较重,乃湿浊较重,故加泽泻、焦楂利湿活血而不伤阴。经前烦躁易怒、口苦,此因肝经郁热,以丹栀逍遥散加减,疏肝解郁泄热。据现代药理研究,该方有温和的类雌激素样作用,对30岁以后发病的痤疮患者尤为适宜。外用痤疮膏消炎祛脂,使药物直达病灶,加速皮损修复。同时应注意饮食宜忌及化妆品的选用,多环节配合而使病愈。

2.三仁汤

(1)来源:

《温病条辨》。原文:“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组成: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苡仁、半夏。

三仁汤是治疗湿温的代表方,不仅可用于邪在卫表,对于湿温邪在气分时,只要湿重于热,亦能用本方加减治疗。“肺主皮毛”“肺主一身之气”,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气化则湿亦化,故此方用治皮肤病之湿邪为患者,效果极佳。

(2)临床应用:

慢性顽固性、瘙痒性反复发作的皮肤病,如皮肤瘙痒症、天疱疮、湿疹、荨麻疹、带状疱疹、银屑病等

(3)方解:

方中以杏仁宣利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宽中;薏苡仁甘淡性寒,渗利湿热而健脾;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增强利湿清热之功;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痞。诸药相合,三仁相伍,宣上、畅中、渗下,使气畅湿行,暑解热清,脾气健旺,三焦通畅,诸症自除。因湿邪腻浊,易于胶结,湿热之偏重,化燥化热,变证最多,用药较难,治疗原则难以分解,选用淡渗之品通阳利湿,使湿去热孤则病易愈。而此处之通阳法,并非杂病中采用的温热药以温通阳气方法,乃应用渗利药化气利湿,通利小便,使气机宣通,腻化浊消,阳气因而得通,即叶桂在《外感温热篇》中说的“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刘复兴常说:“《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而无‘以甘补之、缓之’之说,这可以说是我在祛湿的治疗中不用甘草之因。”

(4)病案举例:

风瘙痒(皮肤瘙痒症)。

白某,女,47岁,2000年8月3日初诊。患者因全身瘙痒2个月余来诊。自诉2个月前因“腰椎间盘滑脱伴骨质增生”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第3天,出现全身皮肤剧烈瘙痒,日夜难眠。曾经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药”以及“普鲁卡因”静脉封闭等治疗,药后瘙痒缓解,但停药又发。证见:全身抓痕,血痂,双手脱屑,双腿肌肉轻度萎缩,需由人扶持方可站立,眠差,大便干结、3~4日1行;舌质淡,苔白腻,脉细数。西医诊断:皮肤瘙痒症;中医诊断:风瘙痒,证属血虚湿热,气机不畅。治法: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先祛湿热、畅气机,再调补气血,养血祛风善其后。方用三仁汤加减。

药用:波蔻15g,杏仁15g,生薏苡仁30g,法半夏15g,厚朴15g,淡竹叶10g,川木通10g,滑石18g(另包),白鲜皮30g,地肤子30g,秦艽30g,蜈蚣2条,乌梢蛇30g。3剂,日服2次,2日1剂。忌食鱼腥发物。

二诊(2000年8月10日):瘙痒减轻,肌萎同前,大便略干、2日1行;舌质淡,苔白滑,脉细沉。患者标象渐去,气血亏虚之本渐显,法当调理气血,予当归饮子加减。

药用:当归15g,生黄芪60g,生地黄30g,川芎15g,赤芍30g,制首乌30g,刺蒺藜30g,荆芥15g,防风15g,白鲜皮30g,地肤子30g,秦艽30g,蜈蚣2条,乌梢蛇30g。3剂,内服。

三诊(2000年8月17日):上方3剂,痒感又减,夜卧得安,舌苔转薄白,双足较前有力,继予上方6剂,以善其后。

按语 风瘙痒(皮肤瘙痒症)多因素体不强,气血化生不足,不能濡养肌肤所致。肌肤失养,风邪乘虚袭表,郁于肌肤,疏泄不畅,则见全身皮肤瘙痒。治疗当以养血祛风为主。但本案据患者舌脉象,可知以湿邪为标,血虚风燥为本。故当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先除湿热之邪,后祛风养血。三仁汤用波蔻、杏仁、生薏苡仁健脾利湿,淡竹叶、川木通、滑石清热利小便,使邪气得出。疾病后期,湿邪已除,当治其本,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选用养血祛风的当归饮子,并重用黄芪补气生血,加入地肤子、白鲜皮、秦艽等加强祛风止痒之效。同时善用虫类药物蜈蚣、乌梢蛇,祛风通络,内走脏腑,外达肌肤,透骨搜风,用之达祛风止痒之效,并引药达肌肤病所。

3.阳和汤

(1)来源:

《外科证治全生集》。原书主治:鹤膝风,贴骨疽及一切阴疽。证候:患处漫肿无头,酸痛无热,皮色不变,舌淡苔白,脉沉细等。

组成:鹿角胶、熟地黄、麻黄、炮姜、白芥子、肉桂、生甘草。

功用: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主治:阴疽属于阳虚寒凝证。

(2)临床应用:

辨证属于阳虚寒凝证者,如硬皮病、银屑病、湿疹、结节性痒疹、慢性溃疡、阴疽、脉管炎等。治疗硬皮病,配合自拟鹿蒲海甘散(鹿角霜、蒲公英、海藻、生甘草),以温阳化湿,软坚散结;治疗银屑病,加水牛角、小红参、昆明山海棠。

(3)方解:

原方重用熟地黄温补营血。虑其滋腻太过,刘复兴以生地黄易熟地黄,功善滋阴养血,而无滋腻之弊。原方中用鹿角胶填精补髓,强壮筋骨,借血肉有情之品助熟地黄以养血。刘复兴以鹿角霜易之,功善补虚助阳,“主治虽同(鹿角胶),功力略缓”(《本草蒙筌》)。寒凝痰滞,非温通络脉不足以解散寒凝,故以炮姜、肉桂温中有通;麻黄开腠理以达表;白芥子祛皮里膜外之痰;与温补药共用,可使补而不腻。方中鹿角霜生精补血,肉桂、炮姜温阳散寒而通血脉,麻黄、白芥子协助姜桂以散寒凝而化痰滞,甘草解毒而调和诸药。全方能温阳气而化阴凝。

(4)病案举例:

皮痹(局限性硬皮病)。

韩某,女,30岁,2002年3月20日初诊。患者因双手肿胀,皮肤发红变硬5个月,加重2个月来诊。自诉长期从事水产生意,双手时常接触凉水,5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每到傍晚双手肿胀明显,受凉后出现苍白、变紫暗,几分钟后逐渐恢复。症状逐渐加重,2个月前左手小指及无名指伸侧面大片发红,略肿胀变硬伴有麻木感。遂至某医院就诊,病理诊断符合“硬皮病”改变,给予激素治疗,病情有所缓解,但自觉明显发胖,同时出现乏力,双下肢沉重,便溏、1日3次,月经后错,经量少,白带色白清稀量多。证见:四肢末梢不温,双手紫红,左手小指及无名指伸侧面触之较硬,皮肤难以提起,肿胀而光亮,无弹性;舌尖红,苔白,脉弦微数。西医诊断:局限性硬皮病。中医诊断:皮痹,证属寒湿痹阻,气血瘀滞。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方药:阳和汤加减。鹿角霜30g,麻黄15g,生黄芪30g,熟地黄15g,白术10g,茯苓15g,肉桂10g,白芥子10g,当归10g,丹参15g,蜈蚣2条,鸡血藤30g。3剂,水煎服,日服2次,2日1剂。

二诊(2002年3月27日):症状有所好转,皮肤略软,白带减少,乏力消失,大便有所改善,1日2次,基本成形,手部温度渐转暖;舌尖红,苔白,脉弦微数。治疗有效,继服前方6剂。

三诊(2002年4月10日):左手小指及无名指伸侧面触之较硬,但较前好转。患者诉症状继续好转,皮肤变软明显,白带减少,乏力消失,时感口干,喘气发热,大便偏干;舌质红,苔白,脉弦微数。考虑药性偏热,故前方去肉桂,熟地黄改为生地黄,加牡丹皮、赤芍、黄芩,守方坚持服药2个月余。随访半年,手部皮损已基本变软,可以捏起。

按语 皮痹(硬皮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一般分为系统性硬皮病和局限性硬皮病,这里所讨论的是局限性硬皮病。本病的发生多为脾肾阳虚,气血不足,卫外不固,腠理不密,风寒湿之邪侵袭,阻于皮肤肌肉之间,以致营卫不和,气血凝滞,经络阻隔,痹塞不通。本例明显受到寒湿之邪,日久而造成气滞血瘀,经络阻隔。故方以阳和汤为基础,温阳化湿、散寒通经,加鸡血藤养血活血,加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和中,使病情迅速得到改善。

4.五苓散

(1)来源:

《伤寒论》。原文如下:“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主要药物有猪苓、茯苓、泽泻、白术、桂枝。可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原书主治:外有表证,内停水湿。证候:烦渴欲饮,水入即吐,水肿、泄泻、吐涎沫而头眩。

(2)临床应用:

水湿内停之皮肤病,如湿疹、下肢紫癜,证见皮色不鲜,渗液,下肢肿胀,舌质淡胖苔白或白腻者。下肢肿胀甚者,加茵陈、五加皮;伴气虚者,加生黄芪、潞党参。

(3)方解: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云:“君泽泻之咸寒,咸走水府,寒胜热邪。佐二苓之淡渗,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并泻水热也。用白术之燥湿,健脾助土,为之堤防以制水也。用桂之辛温,宣通阳气,蒸化三焦以行水也。泽泻得二苓下降,利水之功倍,小便利而水不蓄矣。白术须桂上升,通阳之效捷,气腾津化渴自止也。”

(4)病案举例:

葡萄疫(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

侯某,女,37岁,2003年7月10日初诊。患者因双小腿红斑、瘀点伴微痒反复发作7个月,加重半月来诊。素体偏胖,7个月前双小腿皮肤出现小片状红斑、瘀点,伴微痒,当时未给予治疗,皮疹渐增多、扩大,呈大片状,遂到外院就诊,诊为“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给予“氯雷他定片、复方丹参片、芦丁片”口服,外搽“复方肝素钠乳膏、维生素E乳膏”,症状好转不明显,为求中医药治疗而来诊。证见:双小腿伸侧为主泛发针尖至粟粒大瘀点,部分密集成片状,色淡红,对称分布,伴微痒,口干,纳眠可,二便调;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西医诊断: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中医诊断:葡萄疫,证属水湿内阻。治则:利水化湿,通络祛瘀。

方药:自拟三妙散四草汤加减。焦柏15g,生薏苡仁30g,土牛膝15g,忍冬藤30g,土茯苓30g,紫草30g,茜草30g,仙鹤草30g,旱莲草15g,九里光30g,昆明山海棠30g,乌梢蛇30g。3剂,日服2次,2日1剂。避免久站久行及过度刺激。

二诊(2003年7月17日):双小腿红斑、瘀点仍存,但颜色变淡,瘙痒消失,大便稀、日行3次;舌质淡,苔白,脉浮。考虑患者热象已消,素体偏胖,水湿内阻,拟化湿利水,更方五苓散加减。

药用:茯苓30g,猪苓15g,白术15g,泽泻30g,桂枝15g,忍冬藤30g,九里光30g,昆明山海棠30g,绞股蓝30g,灵芝30g,乌梢蛇30g。3剂。

三诊(2003年7月24日):双小腿红斑、瘀点大部分消退,无瘙痒,大便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守方续服6剂。

2个月后随访,双小腿皮疹已消,仅外踝前隐约可见约小指甲盖大小的浅褐色色沉斑。

按语 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肤病的病因不明,属毛细血管炎(重力和静脉压升高是重要的局部诱发因素),相当于中医“葡萄疫”“血风疮”。

该患者素体偏胖,胖人多水湿,湿性下趋,阻于经络,故见双小腿红斑、瘀点,微痒;舌质淡苔白,脉细。证属水湿内阻,治宜利湿化水,通络祛瘀,佐以清热。一诊以三妙散四草汤加减;待热退后,二、三诊拟五苓散外解风邪、内化水饮,忍冬藤通络、引药入经,九里光、昆明山海棠、乌梢蛇祛风除湿通络,绞股蓝、灵芝平补肝肾,以扶正祛邪。

(供稿人:黄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