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血液及肿瘤疾病专科医师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4~0.45)×109/L时称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临床多数情况下由各种疾病所继发。

【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因

(1)变态反应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药物/食物过敏等都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寄生虫病:

为最常见的原因之一,主要有原虫(疟原虫、弓形虫、肺囊虫)、蠕虫(蛲虫、蛔虫、钩虫、丝虫等)、吸虫(血吸虫、肺吸虫、华支睾吸虫)、绦虫以及疥虫和部分蚤类。

(3)药物:

抗生素、解热镇痛药、抗癫痫药、碘剂及G-CSF等多种药物均可引起中度甚至重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4)感染:

结核、猫抓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猩红热、艾滋病、念珠菌感染,上述疾病可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也有早期减低,而于疾病恢复期反跳性增高。

(5)皮肤病:

湿疹、剥脱性皮炎、疱疹样皮炎、银屑病、鱼鳞病等可使嗜酸粒细胞中度增多。

(6)血液病:

部分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淋巴瘤等多种血液系统疾病也可表现有嗜酸性粒细胞不同程度增多。

(7)肿瘤:

少数恶性肿瘤尤其分泌黏液上皮细胞来源者可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8)结缔组织系统疾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皮肌炎、血管炎等结缔组织系统疾病在活动期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9)内分泌疾病:

单一性腺垂体功能不全、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10)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无临床症状。

(11)免疫缺陷综合征:

包括Wiskott-Aldrich综合征、高IgE血症等多种先天免疫缺陷病。

(12)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为一组疾病的总称,包括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变应性肉芽肿、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嗜酸性粒细胞性心内膜炎、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2.发病机制

目前已知促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细胞因子有IL-3、IL-5和GM-CSF。IL-3和GM-CSF除作用于嗜酸性粒细胞外,还可作用于其他骨髓细胞系,IL-5只作用于嗜酸性粒细胞生成。机体受内、外因子刺激,激活T细胞,特别是辅助性T细胞,释放IL-5及少量GM-CSF刺激骨髓生成大量嗜酸性粒细胞,而嗜酸性粒细胞本身也可分泌IL-3和GM-CSF,使嗜酸性粒细胞进一步增多。

【诊断】

1.临床表现

多数情况下主要为原发病的临床表现,增多的嗜酸性粒细胞对机体损伤并不严重,但诸如寄生虫病、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和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等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中重度增高,此时嗜酸性粒细胞释放的物质及细胞内在异常可造成各脏器损伤而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

(1)心脏系统:

可有心悸、气短、乏力,重者可有心内膜炎、心功能衰竭等表现。主要为心脏收缩时心肌内嗜酸性粒细胞受挤压破裂释放出碱性蛋白、组胺、水解酶及纤溶酶原等损伤心内膜。

(2)呼吸系统:

咳嗽、胸痛、部分疾病还可出现哮喘、痉挛性咳嗽等表现,重者可出现呼衰、心衰。对于幼虫移行性肺炎,在未有效驱虫治疗前可反复发作,阵发性加重。

(3)神经系统:

以神经功能障碍多见,如共济失调、意识障碍、抽搐、智力障碍等,此外还可有感觉障碍等周围神经病变。

(4)消化系统: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消化系统症状较重,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血、腹水、肠梗阻等表现。

(5)泌尿系统:

血尿、蛋白尿、脓尿,重者可有氮质血症。

(6)结缔组织:

关节痛、关节积液等关节炎表现。

(7)皮肤:

可有血管神经性水肿、荨麻疹、环行红斑、瘙痒性红斑或结节等。

2.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0.4~0.45)×109/L,依据增多程度又分轻、中、重三级:①轻度:嗜酸性粒细胞<15%,绝对值计数在1.5×109/L以下;②中度:嗜酸性粒细胞15%~49%,绝对值计数在(1.5~5)×109/L;③重度:嗜酸性粒细胞50%~90%,绝对值计数在5×109/L以上。

部分疾病可同时伴有白细胞总数的增高或减低,血液系统疾病和结缔组织系统疾病还可表现有血小板、血红蛋白异常。

(2)骨髓常规:

对部分继发于白血病的患者可有骨髓增生极度活跃,并可见到相应的肿瘤细胞。此外,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血液系统疾病也可有红系或巨核系统增生极度旺盛等相应特异性改变。依据病因不同可见嗜酸性粒细胞轻至重度不同程度增多,多数情况下以成熟阶段为主。

(3)影像学检查:

嗜酸性粒细胞累及肺部时X线可有肺部浸润影,以肺间质受累为主,部分可见叶间裂、肋膈角变钝等表现,部分疾病可有游走性肺炎改变;可疑消化系统受累者可做腹部B超协助诊断;对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应做头部CT或MRI等检查,脑膜、脑实质均有受累可能。

(4)免疫学检查:

寄生虫感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及部分先天免疫缺陷病可有IgE明显增高,对于结缔组织系统疾病还可有特异性的自身抗体阳性。此外,部分疾病还可有循环免疫复合物增加,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异常。

(5)心电图:

心脏受累可出现ST-T改变、T波倒置、传导阻滞等改变。

(6)寄生虫学方面的检查:

寄生虫病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病因之一,故应常规做寄生虫学方面的检查,主要包括粪便找虫卵,但肠道中成虫并不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只有在幼虫移行、成虫破坏肠壁或寄生于肠道外组织时才会出现,因此单纯大便检查不一定有阳性结果,还应通过相应抗体检测、补体结合试验、皮内试验等免疫学方法协助诊断。

3.鉴别诊断

主要确定病因后进一步与其他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相鉴别。

【治疗】

治疗随病因而异,多数只要去除病因,不需特殊治疗即可恢复,而继发于肿瘤性疾病、免疫缺陷病、部分血液病的患者则治疗困难,预后差。

(马 洁 吴润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