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酸碱的意义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南北朝·禅宗初祖菩提达摩《血脉论》
植物分雌雄,动物有公母,人类别男女。而液体按照pH值的不同,可区分成酸性和碱性两种。
pH值又称氢离子浓度指数、酸碱值,是溶液中氢离子活度的一种标度,也即溶液酸碱程度的衡量标准。在常温下,中性液体的pH值等于7,pH越低,液体越偏酸性;pH越高,液体越偏碱性。人体中血液、胃液、尿液等各种体液的pH值都有其一定的正常范围,过高或过低都提示人体可能患有某些疾病。
人们可以用温度计检查出人体的温度,要监测人体体液的酸碱度就必须到医院检测pH值(图13)。
正常人体排出的尿液pH值约为6.5(在4.5~8.0之间为正常)。数值越低越呈酸性,数值越高越呈碱性。尿液pH值受饮食种类影响很大,蛋白质类食物可使尿液呈酸性,而果蔬类食物则可使尿液呈碱性。在室温下放置时间过长的尿液标本会碱化,影响尿液酸碱值检查的准确性。
尿液pH值在一些疾病的诊断中会起到重要作用。结核分枝杆菌就偏爱酸性的环境,如果在体检中发现尿液的pH值偏低,如果患者伴随尿频、尿急等刺激症状,就要对泌尿系统结核提高警惕。不同类型结石喜欢的尿液酸碱度也不一样:痛风体质和尿酸结石患者的尿液pH值多小于5.5;而磷酸镁铵感染性结石患者尿液pH常大于7.0,呈现碱性。
图13 液体的pH值
为什么不同结石偏爱不同的尿液pH值酸碱度?主要是因为不同的尿液酸碱度对形成结石盐类的溶解度影响很大(Grases et al,2012)。例如对于尿酸结石,尿液pH值等于6时,尿酸的溶解度为220毫克/升;当尿液pH值等于5时,尿酸的溶解度迅速降低为80~120毫克/升。pH值越低,尿酸溶解度越差,越容易形成尿酸结石。尿酸结石患者的尿液pH值往往呈酸性,因此可以通过枸橼酸氢钾钠或者碳酸氢钠碱化尿液(pH值调高至6.5~6.8)治疗尿酸结石。而在感染存在的情况下,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等细菌可以分解尿素,使得尿液pH常大于7.0,磷酸镁铵结晶沉积。因此,预防感染性结石要采取与预防尿酸结石相反的方法,服用氯化铵以酸化尿液。
酸碱度是影响结石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对结石的形成有作用,包括结石形成促进物或抑制物,涉及人体复杂代谢的整个过程。掌握尿液pH值,就像掌握了测量体温的温度计,时刻把握尿液的酸碱度,有利于预防和治疗不同性质的泌尿系统结石。酸碱度与其他泌尿系统疾病也密切相关,例如泌尿系统结核患者的尿液经常呈酸性。尿常规检查内容包括尿液颜色、酸碱度、性状、沉渣及溶解物质等数十项检测项目,是检测尿液最常用、最基本的检查,这些检查像一块明亮的镜子,折射出人体的健康细节。面对纷繁复杂的尿常规检测报告,如何解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