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为自己而学:激发孩子学习动力的秘诀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巧用激励策略,激发学习动力

前面我们一直在谈当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和问题时,作为家长要如何帮助他重新建立学习动力和自我信任感。有不少父母会问我,那是不是多用像表扬、鼓励、甚至奖励这样的方式去激励孩子,他就能够建立起学习自信呢?

其实,父母该如何激励孩子是有很大学问的,如果激励的方法不对,可能还会适得其反。JJ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被过度夸赞击垮的孩子

JJ是个9岁的小姑娘,她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小神童”,同学及其家长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她和家人第一次来找我时,人都还没有坐稳,JJ妈妈就开始滔滔不绝地夸赞起女儿的优秀:智商测验140分(智商130分以上就属于超常范围),从小识字、算数一教就会,且过目不忘,5岁就上了小学,成绩名列前茅;钢琴八级、长笛六级,绘画出色,在全国乃至国际儿童画比赛中多次获奖……

坐在一旁的JJ听着妈妈对自己的评价,表情十分丰富,一会儿显出有些得意,一会儿不好意思地抓抓脑袋,一会儿又会撇过头去,不住用余光观察我的表情……但有一点很明显,这个孩子的神经一直是紧绷着的,她的眼神中流露出紧张的情绪。

她妈妈也看出了我的疑惑,重重地叹了口气,这才向我说明他们的真正来意:JJ近半年来,逐渐出现一些“怪异”的行为,如话变得越来越多,上课经常随便接下茬、干扰其他同学听课,甚至还会对着镜子给自己画了个“小鬼脸”,逗得全班哄堂大笑。平时在家练画时,经常会画着画着就把画纸撕碎了,连着好几天都画不出一张完整的画。一开始,父母认为这只是JJ对自己要求严格的表现,但是在刚刚过去的期中考试中,JJ竟然将刚做到一半的考卷撕碎,直接放进嘴里吞。这下可把父母和老师吓坏了,他们这才开始考虑孩子是不是出了什么心理问题。

在我和JJ单独接触了一段时间后,小姑娘对我说出了心里话:“老师,我怕我要是得不了第一怎么办?”

原来,JJ的爸爸妈妈一直以有这样一个聪明、优秀的女儿为荣,逢人就夸赞女儿的“荣誉史”,还不断让JJ参加各种大赛,以扩充她的履历。在学校也是一样的,无论什么赛事,老师都会第一个把JJ推上前去。这些所谓的“重视”和“欣赏”逐渐给JJ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她开始担心自己如果不能取得好成绩,会辜负大人们的信任。而且,已经习惯于被重视和被夸赞的她,更加恐惧自己如果得不了第一,会不会就不再是那个“聪明”“优秀”的孩子,那样大人们还会喜欢自己吗?这些焦虑使JJ开始不断地做出诸如上课捣乱等行为,以此来吸引大人的注意,同时,一旦发现有自己不会的题或没画好的画,就会联想到自己可能“得不了第一”,所以宁愿把试卷撕毁,甚至吞掉,也不愿让大人们看到。

表扬也要有原则

我处理过的案例中,像JJ这样被成人“过度夸赞”所击垮的孩子并不少见。发展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通过研究观察发现,在儿童早期相对容易的学习任务中,如果过度称赞孩子一些天生的能力、特质,如聪明、智商高等,反而会使孩子在面对更复杂的任务时,出现退缩不前、放弃努力,甚至焦躁不安等行为。

我问JJ妈妈:“你每次激励JJ做事的目的是什么呢?”

JJ妈想了想说:“激励她,当然是为了让她把好行为坚持下去,发扬光大啦!”

我点点头说:“也就是说,要判断我们对孩子的激励是不是有效,一个主要的标准就是要看这种激励能否促进孩子良好的行为,对不对?”

注意,这里说的是促进孩子良好的行为,绝不是把表扬作为一种控制孩子的手段去迫使孩子服从,而是通过提供有效的反馈,给予孩子信任和支持,让孩子逐渐拥有自我发现的能力,使他们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面对困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在面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采取什么行为,往往取决于他内心的目标定向。什么是目标定向?说白了,就是这个人的内心对他所追求目标的评定,他要知道“我为什么追求这个目标”以及“可以通过什么标准来判断,自己在通向这个目标的路上已经获得了进展”。

人们在追求目标定向时,有两种最常见的类型。

1.掌握目标,即学习和做事的核心是为了能够提高能力、掌握知识、获得进步。

2.表现目标,即学习或做事的重点是为了获得成绩、显示能力及表明自己比他人更有价值。

在大多数情况下,内心多持掌握目标的人,他在学习或做事的时候,会更愿意接受挑战,当遇到困难时,也能够坚持不懈地寻找各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相比之下,内心总是持表现目标的人,则更愿意选择一些显得他很有能力的事情去做。因此,他会非常注重成绩、分数或别人对他的评价,而不是自己真正能学到了什么。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并不是说孩子持有表现目标就一定不好,我们都知道,追求卓越、争取不断地超越,这都是人类几千年来持续进步的内在动力。更何况,让一个孩子做事却不看中结果,也是不现实的。孩子正是通过在成长中,不断和他人比较、不断从成人那里获得对自己的评价和认同,而逐步建立对自我的认知和自信的。而一件事的结果,也正是对我们做事的过程、方法及努力程度的反馈。

但是如果孩子做事的目光仅仅停留在表现上,在他连续遭遇失败、困难和挫折的情况下,就很可能会因为无法获得成就而担心他人看低自己、感到惶恐不安,也会因而更倾向于找理由逃避。这种状态显然不符合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期望。

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就可以来分析一下,父母平时激励孩子最常用的表扬、鼓励和奖励,应如何更好地加以运用。

鼓励比表扬更具备激励作用

在JJ的成长中,每当她做好一件事或考试成绩不错时,就会迎来父母这样的夸赞:“哇,又考一百分!我闺女就是聪明!”“嗯,闺女随我,学什么都快!”“你们班只有两个人得100分,其中就有你?我女儿太棒了!真给妈妈争气!”

同样,有的孩子当他考试成绩不理想时,父母也可能会这样激励他:“你这孩子呀,本来特聪明,就是不努力。其实你只要稍微一努力,成绩就能上去了!”

这样的方式对孩子有没有激励作用?还是有一些的,大部分孩子听到这样的称赞,开始都会很开心,也会希望把良好行为继续下去。可是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以上的方式能不能对他有指导意义,使他有力量克服困难坚持下去呢?这恐怕就很难了。因为这种表扬或鼓励的方式,存在以下3个问题。

1.过多地把孩子导向表现目标。

当父母总是夸孩子聪明、逻辑思维强、能考满分等时,这些都会指向什么?要么指向能力,要么指向最后的那个成绩结果。孩子会因此相信,只有天赋和结果才是重要的。他以后在做事时,会更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表现目标上,而非做好这件事本身。就像JJ,她在画画和考试中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想:“我这次要是不得第一名,爸妈是不是就会认为我不聪明了?”“要是这道题我做不出来,是不是他们就不那么看重我啦?”为了保持自己“聪明”的形象,她宁愿选择不努力,并且还会找理由退缩。

2.错误引导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

在上一节中提到过,固定型思维的人会认为能力是天生的,后天难以改变。著名心理学者卡罗尔·德韦克(对,就是提出成长型思维的那个人)在她的研究中发现,总是对孩子天生的能力因素(如聪明、漂亮、有运动细胞、基因好等)进行表扬,会改变孩子做事的归因方式,让孩子做事时很容易把注意力聚焦在自我而非做事本身。比如,当一个孩子总是被夸聪明、漂亮、有运动细胞,他会更容易把目光放到自己的先天优势上还是后天的努力上呢?答案当然是前者。

这就造成一个问题,当这个孩子发现,有人比我做题更强、跑得更快,就会认为:“他们比我更聪明、更有运动天赋。”一旦如此,孩子会很容易选择逃避挑战、放弃努力,因为他不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做得更好,会导致孩子最终的自我怀疑。

3.只看结果,不看过程。

“你考100分是因为你特别聪明。”“你只要一努力,成绩就会提高。”……

这些表扬方式还有个共同点,就是只强调成绩结果却没关注过程。于是,孩子不知道究竟要通过什么努力才能使自己这样棒。其实,我们最需要让孩子知道的是:对大多数人来讲,没有任何事是“稍微一努力”就可以做到的,要想做好一件重要的事,就需要付出艰辛作为代价,只有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才能接近目标。

在一些针对儿童学习动力的研究中,学者们发现,表扬并不是学习的有效促进因素。教育学者约翰·哈蒂等在其著作《可见的学习与学习科学》中也提到:“过多的、连续的表扬违背了行为主义心理学一个不可动摇的准则——只有间歇性和不可预测的强化才会产生强而持久的习惯,而持续的、可预见的强化一旦不再呈现,反而会使人停止努力。”

聊到这里,JJ妈妈恍然大悟,她终于明白为什么JJ经常会做出一些“奇怪”行为,之前过多的表扬让女儿误以为大人如果不表扬她就说明自己做得不好、不被喜欢了,一旦不能用优异的成绩赢得赞美,她宁愿用各种违规的行为来引起关注。

很多父母可能仍然会困惑,既然过多的表扬不合适,那么该用怎样的方式激励孩子的行为比较好呢?研究发现,相比起表扬、赞美,反馈性的鼓励更容易促进孩子行为的进步,表扬更多针对的是能力和成绩,而鼓励则更多针对的是做事的态度和行为。

鼓励孩子的“PAPS原则”

什么样的鼓励方式能让孩子在成功时,认识到自己什么地方做得好,并把良好行为保持下去;在失败时,能积极发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设法提高呢?这就要求你在表扬孩子时,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把他的目光引向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

2.让孩子看到他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努力、获得了怎样的成长。

3.为孩子指明下一步如何做会做得更好的方向。

这里,我介绍一种在鼓励孩子时比较有效的“PAPS”原则,包括孩子努力的过程(process)、积极的态度(attitude)、具体的进步(progress)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strategy)。

反馈努力做事的过程(process)。

最好的鼓励孩子的方式并非刻意的赞扬,而是直接对孩子积极、努力做事的过程给予反馈。

通过几次咨询后,JJ的父母也开始认真地观察女儿努力做事的过程,当JJ拿着一张自己刚画完的作品仔细端详时,他们不再笼统地夸赞女儿“有天赋”“比某某画得好”,而是和女儿一起沉浸在对图画本身的欣赏中。妈妈会指着画中的湖水对JJ说:“这湖水很美,让我想起了咱们去年暑假去过的那个湖,水很蓝,透着幽静的感觉。妈妈看你刚才画画的时候,对着这个湖思考很久,是在思考怎么才能把这种感觉表现出来吗?”

JJ眼睛亮了亮说:“是呀妈妈,我当时也想到了去年的那片湖呢,一直在想用什么样的色彩表现会更好!”这样,孩子就会明白,做事时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遇到困难时需要坚持,不断去尝试、去感受,用各种方法去解决,那么做事就会有收获。

对积极态度的肯定(attitude)。

有时,孩子虽然很努力地去做一件事,但是却没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这个时候要怎么鼓励他,让他愿意把事情坚持下去呢?最好的方法,需要父母细心观察孩子做事的态度,对孩子的积极态度给予反馈和鼓励。

比如,你的孩子第一次参加演讲比赛,心里可能会有很多担忧。结果,哆哆嗦嗦地上了台,果然因为太紧张,没说两句就忘词了,没能成功地完成比赛。这时,你要怎么鼓励孩子呢?

如果你只是泛泛安慰他:“你讲得很不错,就是太紧张了,下次再勇敢点就好啦。”那么孩子可能还是会担心,万一下次还紧张、还会说错怎么办?

如果你能仔细观察孩子为此付出的努力,就会告诉他:“宝贝,这是你第一次参加比赛,心里一定很紧张。但是你还是鼓起勇气、坚持上台,并且你刚才在忘词的时候也没有马上放弃,而是尽量尝试去回忆,真是个勇敢的孩子。有了这次经验,咱们回去再去找找有什么地方是不熟悉的,等下次比赛时,一定会比这次做得好。”

这种鼓励能让孩子获得了什么呢?第一,让孩子知道家长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他积极、坚持的态度;第二,成功不仅是一个结果,更是不断努力的过程,每一次坚持,都在为下一次做得更好而增添经验。那么,下一次,孩子一定会更积极地去挑战自己。

描述具体的进步(progress)。

描述孩子在学习和做事时具体的进步,就等于在肯定孩子行为的同时,让他更明确地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比如,孩子数学考试分数不错,你可以对他说:“这次有很大进步哦,考试前,你仔细地把错题本上的题都重新做了一遍,果然就有效果啦!”这样,孩子就知道了,考前认真复习是可以让自己获得进步的。

鼓励积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strategy)。

比如,当孩子很努力地解出了一道难题,你可以这样和他说:“这道题很难,但是你刚才一直在坚持解题,我看到你换了好几种方法。(描述努力的过程和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你能告诉妈妈,最后你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吗?(引导孩子反思做事的过程)

暑假,全家外出自由行,孩子第1次负责制订旅行路线,结果大家玩得非常顺利、愉快,你也可以这样把感受反馈给孩子:“宝贝,这次旅行多亏你设计的线路,既节省时间又囊括了所有咱们想去的景点。妈妈看你为此忙活了好几天,认真对比了各种不同路线的优劣,果然找出了最佳的一条,还咨询了那么多身边去过的朋友,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爸爸妈妈玩得特别开心。谢谢宝贝!”

最后,可能有些父母还是会有疑问:“任何时候都不能夸赞孩子聪明、漂亮、有天赋之类的吗?”

其实,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不是绝对的,尤其当孩子感到极度沮丧、焦虑、对自己缺乏信心的时候,适当用一些天赋性的词汇鼓励孩子,有助于提高他的自信和坚持下去的勇气。但是,在运用这样的词汇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把它和一个可控的、努力的过程联系起来。

比如,当孩子因为怎么也背不出课文,认为自己很笨而哭泣的时候,你可以对他说:“宝贝,其实你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上次学英语新概念课文,那么多难记的生词,你把不会的都抄下来了、早晚复习,还把它们放到课文中去理解,不是很快就记下来了?能找到这么好学习方法的孩子,怎么会笨呢?”

奖励的四项基本原则

说完表扬和鼓励,咱们再来谈谈另一种激励孩子的方式——奖励,说到这个,父母们的困惑就更多了。

一位家长曾给我留言说,本来开学时和儿子说好,他只要努力学习,期中考比上个学期提高10名就奖励他一直想要的玩具。儿子刚开始劲头还挺足的,可没过多长时间,态度就恢复到以前的懒散状态。这时再问他是不是不想得到玩具了?他竟翻了个白眼,满不在乎地说那就不要了!

奖励为什么失效了呢?咱们来看看奖励孩子这件事,是激发了他的掌控目标还是表现目标就清楚失效的原因了。

上面这位家长在激励孩子学习的时候,仅仅把奖励和孩子最后的成绩(提高10名)直接挂钩,显然,这个目标是指向孩子的表现。孩子在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情况下,面对成绩提高10名这样一个目标,会感觉既遥远又缺乏具体的指导,因而会产生退缩的行为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在RAPC动力模型中,自主是激发孩子做事时自我驱动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在他的研究中发现,过多的外在奖励会破坏一个人的自主感,从而破坏他做事的内在动机。

谈到这里,估计不少爸爸妈妈该着急了,之前一直用奖励的方法激励孩子学习,难道自己错了吗?别着急,奖励的方法并不是不能用,相反,用对奖励还可以激发孩子的内在学习动机,保持孩子求知的热情。

下面咱们就来看看,如何用科学的奖励方法,来激励孩子学习。这里我分享给大家奖励孩子的四项基本原则。

原则一:当孩子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科目时,尽量用精神支持和信息支持的方式激励孩子的良好行为。

奖励一般分精神和物质两种,物质奖励并非什么时候都是有用的。爱德华·德西在他的一项著名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当大学生在做一套有趣的智力题时,用奖金的方式去激励他们解题,反而会降低他们做题的内在动机,也就是他们为了满足内在兴趣和个人能力提升而去克服困难、追求挑战的动机。这就是著名的“德西效应”。

因此,当你发现孩子在某些事情上做得比较好,并且他也很享受做这件事的过程时,如弹琴、说英语等,千万不要用物质奖励的方式去激励孩子再接再厉,这样反而会降低孩子学习的欲望。

为了鼓励孩子进一步发展这些兴趣,你可以为他提供一些有用的精神和信息支持。比如,陪喜欢学英语的孩子一起看英文原版电影,讨论里面的发音方式;带爱弹琴的孩子去听音乐会,激发他对音乐进一步的理解等。

原则二:当孩子遇到不喜欢或者相对枯燥、困难的事情时,可以通过奖励让他体验到坚持这个行为的内在好处。

孩子在成长当中,难免会遇到让他觉得不舒服、不习惯、需要毅力去坚持的事情。比如孩子在刚上学后,要按时完成作业、坚持阅读、课后坚持复习等。

这时可以通过一些奖励去激励孩子把好的行为坚持下去。但是,你一定要让他明白,做这件事情对他自身有非常大的好处,所以重点不在奖励本身,而是通过奖励加深孩子对这件事内在好处的印象。

例如,孩子今天又快又好地完成了作业,父母就可以在和他共同制订的“完成作业记录表上”给他盖一个“赞”或者“小红旗”,并且告诉他:“今天你写作业非常专心,所以做得又快又好,看来你对今天学的东西印象一定特别深。爸爸必须给你点个赞!”这样,孩子不但因为得到奖励而开心,更能了解到专心写作业带来的真正好处。

原则三:给予孩子具体的指导,比物质奖励更重要。

一些家长问我,要是孩子主动提出,在取得好成绩时能不能奖励他礼物,要答应他吗?

我认为,只要这个奖励不是很过分,符合家庭承受能力,你当然可以答应。但是,重点不在奖励本身,而在于你能不能鼓励和帮他分析现状,制订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比如,当孩子和你提出,如果他英语能考100分,能不能得到他期望已久的一套乐高积木时。你可以对孩子说:“你希望自己在英语上取得进步,能够考到100分,这个想法很好,妈妈支持你。你能告诉妈妈,对于这个目标,你有什么具体的计划吗?或者,你希望妈妈可以给你什么帮助吗?”

最后,如果孩子真的按照计划坚持努力地复习,在英语上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这个时候,哪怕他并没有考到100分,你也可以奖励给他这个乐高玩具,你可以对他说:“宝贝,祝贺你,通过这段时间每天坚持完成复习计划,英语取得这么大的进步,妈妈真为你高兴。这说明通过努力,你的英语能力真的提高了!”

这时孩子就会明白,比考100分更重要的是他在坚持执行的过程中能力的增长,以及最终获得成绩和对学习的内在动力。那么,他就不会被这个奖励所束缚。事实上,爱德华·德西等心理学者也发现,如果一个人所获得的奖励是出乎他的意料之外的,则不会破坏他的内在动机,因为他的行为并不是出于期望获得奖励而进行的。所以,父母在奖励孩子的时候,也一定要把孩子的目光从奖励和成绩本身转移到他在这个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和能力的提高上。

原则四:一旦孩子养成习惯或达到做事的能力,就需要停止奖励刺激。

我刚才提到,在孩子喜欢做一件事或者已经养成习惯的时候,物质奖励反而会消减孩子做事的内在动力。所以,当你发现孩子已经养成了好的习惯,比如每天回家能够自觉地写作业,你就不需要再在这件事上专门奖励他了。但是,你可以通过和他一起订立更高一层的目标而奖励他,比如鼓励孩子自己检查作业、保证作业的质量,以帮助他进一步发现自主学习的内在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