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X线影像的放大与变形
一、影像放大与变形的概念
影响X线影像质量的物理因素有密度、对比度、锐利度、颗粒度,而影响X线影像质量的几何因素则是失真度,包括影像的放大与变形,即影像放大与变形程度统称为失真度。
在X线投影过程中,如果被照体影像与实际物体具有同样的几何形态,只有几何尺寸的改变时,称为影像的放大。被照体影像与实际物体之间几何形态的差异称为影像变形。
二、影像的放大
焦点-影像探测器距离与被照体-影像探测器距离是影响影像放大的两个主要因素。当焦点-影像探测器距离一定时,影像放大取决于被照体-影像探测器距离,被照体-影像探测器距离越远,则影像放大越大;如果被照体-影像探测器距离保持不变,则焦点-影像探测器距离越短,影像就越放大。
常规X线摄影时,为了使被照体影像保持最小的放大率,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被照体尽可能接近影像接收器;二是焦点至影像接收器应有适当的距离。
(一)放大率的计算
影像的放大程度是通过放大率表述的,被照体影像长度与被照体实际长度的比值称为放大率。
例如,S:被照体影像长度;G:被照体实长;a:焦点-被照体距离;b:被照体-影像探测器距离,则放大率M的计算公式为:
从公式可知,被照体-影像探测器距离越大或焦点-被照体距离越小时,放大率越大,影像放大导致的失真度也越大。
(二)放大率的确定
上述放大率的计算公式是假设X线焦点为点光源,然而,X线实际焦点是个面,有长度和宽度,因此,成像过程中必然产生半影。
所谓半影,是指X线成像时,影像边缘一定宽度的模糊影像。半影大小随X线管焦点大小以及焦点、被照体、影像接收器三者间的距离关系而变化。
当半影<0.2mm时,人眼观察影像毫无模糊之感;当半影≥0.2mm时,人眼观察影像就会开始有模糊之感。因此,0.2mm的半影模糊值就是模糊阈值。
影像放大率的控制是基于模糊阈值(0.2mm),即无论焦点尺寸、被照体-影像探测器距离以及焦点-影像探测器距离如何变化,其模糊值都不应超过0.2mm。
影像放大对影像质量的影响小于变形,但对于需要测量的摄影部位,例如心脏测量、眼球异物定位等,对影像放大的控制则变得重要。例如,以心脏测量为诊断目的的X线摄影,要求焦点-影像探测器距离为200cm,以减小影像放大率。
三、影像的变形
影像的变形是同一被照体的不同部位,产生不等量放大的结果。
对影像放大的判断相对容易,它可通过计算放大率得出。然而,对影像变形的判断却比较困难,因为人体组织本身的形态就是各种各样的,而且不断变化,即便是同一组织,也可因中心射线、被照体组织以及影像接收器三者位置的变化而显示出不同的形态。
(一)影像变形的类型
影像变形可分为放大变形、位置变形、形状变形。
1.放大变形
是指被照体组织结构在摄影时被放大,导致病灶或组织结构形状的变化。
从某血管与影像接收器呈平行、倾斜和垂直状态下的放大变形影像可见,尽管是同一血管,但其投影后的影像长短和形态都不一样。不等量放大产生的变形显示为一端粗、一端细的影像,它的大小与形态随倾斜角度而定。厚部位摄影时,影像变形相对较大。
2.位置变形
由于X线束是锥形射线束,不同角度的斜射线使被照体中各点的投影发生不同程度的相对位移。
假设被照体中有A和B两个病灶,它们距中心线距离相等,但A病灶距影像接收器比病灶B远,则摄影结果是A病灶影像落到了B病灶影像的外侧。这说明接近中心线和靠近影像接收器的物体的位置变形小,同理,当中心线改变时,也可造成位置变形。
位置变形是客观存在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控的,如何减小或利用位置变形是体位设计时需要加以考虑的。
3.形状变形
因投影方向不同而导致的病灶或组织结构形状的变化。
例如,球形病灶在中心线垂直投照时的影像是圆形,若在倾斜中心线投影时则为椭圆形。越远离中心线,影像变形越大,椭圆形影像的长轴越长。影像接收器倾斜时,也可发生类似的形状变形。
X线中心线投射方向和角度的改变对被照体的变形有很大影响。在X线摄影学中,确定某一摄影位置时,总要把中心线的投射方向和角度及射入点作为一个要领提出来,就是考虑了X线影像形成中的几何因素。一般地说,要求中心线通过摄影位置中的目的部位,并垂直于影像接收器,其目的为防止该部位影像的变形。但是,在X线摄影中为了避开非检部位的影像重叠,利用中心线倾斜投影也是必要的。
(二)影像变形的控制
影像放大与变形受X线投影过程中几何条件控制,取决于中心线(焦点)、被照体、影像接收器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
为防止影像的严重变形,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被照体平行影像接收器,使放大变形最小。
2.被照体接近中心线,并尽量靠近影像接收器,使位置变形最小。
3.中心线射入点通过被检部位,并垂直于影像接收器,使形状变形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