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X线影像的形成
一、X线影像的形成
X线影像是以影像接收器为信息接收介质,形成的反映被照体信息的图案。当X线透过被照体时,由于被照体的吸收、散射而衰减,透过的X线仍按原方向行进(散射线不形成影像),并作用于影像接收器,经影像重建和照片打印形成密度不等的X线影像(图2-1)。
X线影像的形成,利用的是X线的穿透作用、荧光作用、感光作用等特性,以及被照体对X线的衰减特性。X线影像可以看作是X线对通过被照体内部所产生的吸收现象的记录。
X线影像是X线诊断的依据,通过影像观察,对构成影像的点、线等几何图案赋予一定内容,并理解其中的含义,据此做出诊断。重要的是,怎样的点和线可以在X线影像上显示出来,并能为人眼所识别。影像细节的微小变化常与疾病的早期诊断征象有关。因此,X线影像质量实质上就是微小细节的信息传递问题,即影像的清晰度。
影像细节的表现主要取决于构成影像的五大要素:密度(在显示器上表现为亮度)、对比度、锐利度、颗粒度及失真度。前四者为构成影像的物理因素,后者为构成影像的几何因素。
二、X线影像的光密度
用医用观片灯观察X线照片时可以看到黑白相间的影像,这种黑化程度定义为照片影像的光密度,又称为黑化度。若入射光强度为I0,透射光强度为I,则阻光率为I0/I,光密度(D)即是入射光强度与透射光强度之比值的常用对数值,亦即阻光率以10为底的对数值。
图2-1 X线影像的形成
从摄影部位的曝光开始要经历许多步骤:a.股骨远端的横断切片显示出股骨下端组织的吸收效应;b.股骨远端内部结构引起空间影像形成中的X线强度分布的改变,由于骨骼比周围软组织吸收了更多X线,故透过骨骼后的X线强度低于透过软组织的强度;c.透过股骨后的X线强度分布图。透过软组织后的射线强度超过骨组织3倍,故两者的透射X线的对比度为3;d.横断切片在前后位照片上的显示。
用医用观片灯观察X线照片时,观片灯的亮度即为入射光强度,透过X线照片的亮度为透射光强度。从光密度计算公式可知,透射光强度越小,则阻光率越大、光密度越高,在X线照片上表现为越黑,反之亦然。
符合诊断要求的照片应密度适当、影像层次丰富。一幅照片影像的最低密度部分不低于人眼能辨别的最低密度,而影像密度高的部分又能清晰地显示出细节来。人眼对影像密度的识别范围在0.25~2.0之间,此即诊断密度范围。
数字X线影像中的密度或亮度与数字矩阵中的像素值相关,两者的对应关系由对照表来决定。
三、X线影像的颗粒度
(一)颗粒性的定义
对数字X线系统而言,影像密度受后处理参数影响。即无论曝光量大小,影像密度都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节,曝光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噪声方面,在影像上表现为颗粒性。
所谓颗粒性,是指近距离观察影像时,可以发现整幅影像是由许许多多的小密度(或亮度)颗粒组成,这种粗糙或沙砾状效果称为颗粒性,其物理测定值为颗粒度。
(二)影响颗粒性的因素
影响数字X线影像颗粒性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X线量子斑点。所谓X线量子斑点,是指X线量子的统计涨落在影像上的反映。X线量子冲击到某种影像接收器的受光面时,会像雨点一样激起一个随机的图案,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使它们均匀地分布在这个表面上。假若X线量子数无限多,单位面积内的量子数就可以看成是处处相等的;若X线量子数很少,则单位面积内的量子数就会因位置的不同而不同,量子密集程度的波动(涨落)遵循统计学规律,故称为X线量子的“统计涨落”(图2-2)。
图2-2 X线量子斑点形成示意图
X线量子斑点导致的噪声称为量子噪声,以往认为占整个X线照片斑点的92%。与适宜照射量相比,低照射量时的X线量子数量相对少,X线量子的密集程度波动大,此时X线照射量是导致噪声的主要原因。
数字X线摄影装置中,影像接收器的光导材料或闪烁发光晶体材料对X线光子的吸收-转换效率以及系统感度对影像颗粒性也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