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护佑百姓安康,守护文明薪火,传承千年的中医药迎来了振兴发展的新篇章。中医药的生命力在于传承和创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继承好、发展好五千年历史积淀下来的中医药学宝贵财富,是时代赋予中医药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要深入发扬光大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本草与方剂是中医药的精髓。从本草来看,早在战国时代,就有《神农本草经》;而在东汉末年又有张仲景著医学专著《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收集个人及他人经验方药,特别在辨证与方药方面,传承至今,对中药影响更大,可称“鼻祖”。自此之后本草类专著十分丰富,出现多位代表性“精医擅药,医药并重”的名人,如唐代的孙思邈,明代的李时珍、张景岳。明清温病学派也提供了诸多方药。清《医宗金鉴》则是医理、制法、方药齐备的官办之作。经历代不断的应用、筛选、凝练、积累,经千百年来中医临床千锤百炼验证,大浪淘沙后保留下来的方药是我国中医药的精华,到今天仍有突出的现实临床意义,我们应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
我国的中成药历史悠久,历代医籍记载了很多成方制剂,如安宫牛黄丸、玉屏风散、至宝丹等“丸散膏丹”。清代以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才有中西医之分,本草与方剂逐渐改称为“中药”,随之从丸散膏丹之外,也接受了一些西药剂型,有了颗粒剂、片剂、胶囊剂、滴丸剂、口服液、注射剂等剂型。1985年我国开始有中药新药审评办法,中药新药才有了审评程序及要求,中药新药审评汲取了西方国家的审评办法,要求临床前的动物实验研究,经批准后进入二、三期临床试验研究,而后再通过审评,正式上市成为中成药为临床所用。
中医中药血脉相连,大部分中成药是中医药临床经验精华“成果化”“产品化”的结晶,体现着中医的理法方药、君臣佐使的理念,是中医药临床优势的重要市场转化,也为我们解决当下临床新问题提供新视角和新工具。从临床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和需求出发,应用中医药的思维方式、理论、方法去解决问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中医理论,进而把中医理论实践创新成果规范化、产品化研发成为中成药。因此,中成药又是中医药创新的重要方面,更是连接中医药传统与现代、临床与产业的关键节点。
我是一名中医师,六十年来一直在与患者打交道,从未离开过临床,期间也一直在思考中医方药改革、临床如何选择药物、新药如何更有效地遴选处方等问题。近二十年来,我参加了国家药监部门有关中药新药审评、技术指导原则编写等有关工作,指导研发了苏黄止咳胶囊等药物,对于中成药略有了解。我感触最深的是中药新药研发尤其离不开中医临床,中药新药研发的目的首先是为了解决患者病痛,从临床需要、患者需求出发;研发过程中应注重中医药原创思维指导,中药新药应具有中医特色的功能主治、证候、中西医临床疾病名,最好要让西医也能理解应用。上市后的中成药同样离不开中医临床的检验,无论是经典方还是自拟方,都应当具有临床价值和患者需求。因此,药企应当持续关注其上市产品的临床价值,做产品的大品种培育,从中医临床出发,找准产品的临床定位,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入进行各项研究;最终研究成果还须要回到临床来,能指导临床实践、提升合理用药水平,也要取得临床医生的认可。这个过程也就是通过中成药产品的科技价值提升产品的临床价值,获得市场价值的过程。
杨洪军研究员及其团队经过多年研究,认为新时代的中药大品种应具备“临床价值大、科学价值强、市场价值高”的特征,业界应当致力于研发、培育朝向承载“中医原创理念,催生疾病防治全新策略,凸显中医诊疗优势,融入主流医学诊疗体系的代表中药品种”。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导向下,本书编写团队以第三方的身份评价中成药,连续数年研究中药大品种科技竞争力,建立了公开、客观、科学的评价工作体系,充分凝聚行业共识构建评价模型,认真严谨地开展数据统计、分析,进行深入、系统的应用研究,连续数年编制《中药大品种科技竞争力报告》,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与支持。期待通过本书的出版,在该项工作一直倡导的新时代中药大品种价值理念的引导下,一方面能推动中药产业界加强对中医临床的关注和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促进中医临床专家加强对中成药的应用和研究,进而密切中医中药血脉联系,为推动中医药事业、产业健康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为此书作序,深感幸运。
国医大师
中日友好医院教授
2020年6月